.四川人公認的「川菜之王」是誰?

提到川菜的代表,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今天咱們來聊聊川菜槓把子——回鍋肉。關於回鍋肉的江湖地位,早已因川菜分為三大派系的四川人難得達成一致:「入蜀不吃回鍋肉,等於沒到四川。」

說起這道菜的來歷,卻要算是個舶來品,這本是一道源於東北滿族的四川菜

有史書記載,在宋代,東北的滿族(女真)在傳統的「跳神」祭祀中,會將豬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完畢之後切片食用,也叫「手把肉」。清咸豐時期,郫縣加入辣椒的豆瓣醬崛起,從全國各地湧來的填川移民,開始對這白肉進行火辣辣的改良,終於使這道菜活色生香,回鍋肉這一名字正式喊響。

「正經」回鍋肉的用料極為講究——

豬肉講究二刀肉(因是切掉尾巴之後第二刀切下來的肉而得名,即坐臀肉),豆瓣必須是郫縣豆瓣辣椒最好是「二荊條」,再加夏秋時節的鮮嫩香蒜苗

這樣的回鍋肉,纖細的蒜苗搭配厚實的肉片,味道一薄一厚、一濃一淡,鮮香脆嫩,又有著郫縣豆瓣特有的味道,辣爽不膩。

除了用料,這做法也十分講究。

到底啥叫回鍋?回鍋,其實就是將肉在水中煮到半熟後,再下鍋煎炒。

清煮。鍋中倒入冷水,將洗凈的豬肉、薑片放入鍋中,待煮至7-8成熟後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

切片。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裡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切肉片通常要帶皮,長度要在6厘米左右,不能過厚,否則口感油膩。此時肉片上應保留一定的水分,如此才可保持肉的嫩軟。

吐油。將鍋內加入少量菜油或豬油燒至四成溫燙,即可放肉煎熬,煸至吐油,即慢火將肥肉熬出油份。

成菜時形狀應微微捲起,如「燈盞窩兒」狀,這樣才有動感,令人食慾大增。

加料。之後加入少許鹽、郫縣豆瓣醬、豆豉,再加入適量青椒或紅尖椒、香蒜苗合炒,稍時即可。

瘦肉筋道,肥肉軟糯,二者合而為一,互不可少;豆瓣的滋味會讓人上癮,麻麻辣辣鹹鹹,在口中環繞,久久不去。再配上一碗解膩的素白蘿蔔湯,令人慾罷不能。

這「回鍋」的做法有些類似於「烹」——熱油略炒,再加入液體調味品,迅速攪拌出鍋,使食材均勻染色粘上湯汁。人們按照這種方法,使回鍋家族不斷壯大

它既可以包容素菜,如回鍋土豆、回鍋豆腐、回鍋杏鮑菇、回鍋冬瓜、回鍋白菜……也可以征服葷菜,如回鍋排骨、回鍋豬蹄、回鍋牛肉、回鍋鴨、回鍋魚……甚至還延伸到寺廟,出現了以冬瓜代替豬肉的素齋回鍋肉。

但無論怎樣的花樣翻新,回鍋肉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對四川人來說,這回鍋肉便好似九轉仙丹,哪怕一天辛勞再苦再累,只要來上一盤迴鍋肉加碗白米飯,便頓時神清氣爽,元氣滿滿。你喜歡這樣的回鍋肉嗎?

文/林間小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OVg-20BMH2_cNUgft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