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忙碌,很多都市一族,已經不再像我們的父輩那樣,擅長並熱衷於自己做飯,要麼是去外面下館子,要麼就是拿起手機點外賣,因此,也就催生出了大量外賣員這個新的就業群體。
可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外賣平台公司都制定出了很多服務條款來提高用戶體驗度,但是卻無形之中,增加了外賣員的工作量,進而衍生出了大量的現實問題。
事件:外賣小哥拒絕上樓送餐引紛爭
據媒體10月16號的報道稱,上海徐匯區的一名外賣小哥,在正常進行配送餐品的過程中,和自己的客人發生了矛盾。據悉,一名客人在利用手機正常點完單之後,等著外賣小哥上門,可是由於當時正處於下班交通以及配送餐品的雙高峰,外賣小哥在到達客人所在地址的樓下時,撥通了對方電話,希望客人能夠自己下來取餐。
而這個要求,引起了客人的強烈不滿。客人堅決表示,自己絕對不會下樓,而且如果配送的餐品不能交到自己的手裡,就會撥打客服電話投訴對方。
而這句話同樣也激怒了外賣小哥,一怒之下他竟然掏出自己的手機,錄製了自己往客人餐品裡面吐痰的全過程,並將這段視頻上傳到網絡。
這個舉動立即引起了公憤,而根據目前最新的進展,由於此事已經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外賣平台已經將這個外賣小哥辭退,並聲稱永不錄用。
衝動的後果:法律+道德一個不占
其實,像這種外賣小哥拒絕上樓的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個案,即便是筆者自己在日常點外賣時,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為此,筆者還專門請教了律師朋友,就「配送員拒絕上樓」和「配送沖外賣餐品吐口水」諮詢了法律意見。
首先,如果消費者已經在配送地址上明確了門牌號以及樓層,那麼外賣平台就有義務和責任,將餐品送達到指定位置,像文中配送員拒絕上樓的情況,其實已經屬於違約行為,消費者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而對於衝著餐品吐口水,若是證據確鑿的話,可以由縣級以上的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進行警告並要求其整改。若是拒絕執行的話,可以處以一定金額的罰款,甚至是吊銷其許可證。
因此,從法律層面上可以確定,外賣小哥的行為已經不值得博得同情,畢竟身為外賣配送員,若是不能在沒有任何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下,將餐品準時地送到客戶手中,那麼他的工作就必然是失職的。
而對此,也有很多網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外賣小哥是不容易,可問題是,消費者點外賣花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本來外賣給的分量就不如堂食,結果我還要自己下樓,然後我還得體諒外賣小哥,那誰來體諒我們這幫消費者?難不成現在外賣小哥都是爹,連批評都不行了?
雖然網友們的留言難免有些過激,但是從現實角度出發也不無道理,畢竟客人都是正常花錢,而這筆花銷裡面,自然也包括了配送費用,如果外賣小哥覺得自己收入低,可以聯合起來和本公司管理層協商,或者通過多拉單子來彌補單價過低的缺陷,可唯獨不能通過損害客戶的利益,甚至是通過吐口水這種極易導致傳染病散播的方式,來發泄私憤,況且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丟了工作,難道不比跑一趟樓梯更加難受嗎?
反思:將心比心,更要恪盡職守
不過冷靜下來之後,筆者也確實認為,像文中這名客人的做法的確值得商榷。投訴固然是消費者的權利,但是這種本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的小問題,直接上升到對配送員投訴,這就有些不好了。
而這也令筆者想到,今年在南方地區發生的一些新聞。當時,有部分城市正在遭遇特大暴雨,可是在這種天氣下,仍然有人點餐,天氣惡劣、交通不便,這些都導致了配送員不可避免地出現送餐延遲。有的配送員為了避免因為遲到而遭到客戶投訴,直接打電話向客戶承諾,絕對會送到對方的手中。甚至有配送員還因為遲到一個多小時,而號啕大哭。
如果面對這樣忠於職守,且辛勤工作的外賣小哥,還能狠下心來撥打投訴電話,那筆者也真就是無話可說了。
因此,筆者還是在文章的最後向大家呼籲,「依照章法辦法」和「以己度人」這兩者,其實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衝突,重要的是,雙方當時處在一個什麼背景下,發生了這些事情。
作為消費者,我們的確應該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作為一個人,同理心也不能丟掉,如何掌握中間的這個度,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自己的考量,各位看官,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