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林則徐"虎門銷煙",並代表道光帝宣布斷絕與英國的貿易往來後,英國從官方到民間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為了打開中國緊閉的國門,爭取到更多的利益,英國政府於4月召開了國會會議,經過激烈的討論,終於以數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對清朝採取軍事行動的提案。
6月,英軍艦船駛到中國沿海,英國人封鎖了廣州、廈門等地的港口,並攻占了沿海的一些地區。8月,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這讓北京城中的道光帝大驚失色,最終不得不懲辦林則徐,並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就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的道路。其實,鴉片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就在議員們舉棋不定時,一個曾被中國厚待的人卻極力鼓吹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他便是小斯當東。
讓我們先把目光回溯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4月,看看當時英國議會討論是否要對中國出兵的場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從軍事、經濟實力到文化、藝術領域成就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到了晚清時期,西方人其實仍然對這個東方古老而神秘的大國抱有敬畏之心。因此,即使是清政府沒收了大量英國商人的鴉片,還徹底關閉了與英國通商的大門,一部分議員仍然不願意和中國產生衝突。
當天的會議上,近半數議員表示中國太過強大,這一點從他們的歷史、人口,以及在中英貿易中始終占據順差的有利地位。因此,應該嘗試與中國進行談判,盡最大限度的可能避免戰爭的到來。
然而,就在這種聲音即將占據上風時,下議院的一個連續兩屆普選失利,靠補選才終於得入議會的議員站了出來,這便是小斯當東。
如果是別人發言,按照英國議會的"傳統美德",那場面一定是非常混亂的,但小斯當東開口時,絕大多數人都將注意力集中下來仔細聆聽。畢竟,他十三歲時就曾經前往中國,算得上是英國最早的中國通之一。
提到清朝時覲見皇帝的英國使臣,或許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乾隆年間帶領使團來訪的馬戛爾尼,而馬戛爾尼的副手便是小斯當東的父親老斯當東。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以慶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為名派出的使團抵達了中國,當時的一行人里,就有跟隨父親來到中國的小斯當東。
據說,僅靠來華途中的數月時間,小斯當東就從隨行的中國翻譯那裡學會了官話,可見其語言天賦還是很高的。等到馬戛爾尼一行人在承德避暑山莊拜見皇帝時,洋人相貌,卻能夠流利地用官話進行交流的小斯當東得到了乾隆帝的喜愛,而這也成了他日後被人高看的資本。
結束訪問的五年後,漢語水平出色的小斯當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用,在廣州商行負責文書工作。另外,他還曾經將《大清律例》譯成英文,讓西方了解到中國的法律體系。
在擔任了兩年東印度公司廣州特派委員會主席後,小斯當東選擇了回國發展,他參選議員,並且斷斷續續當了近三十年的下議院議員。
因為在中國長期生活、工作的經驗,當小斯當東開始發言,議會的其他議員們都安靜了下來,打算聽聽這位按理說最有發言權的人有怎樣的建議。在眾人的注視下,小斯當東說道:"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這段話是在說,按照小斯當東對中國當權者們的了解,他們愚昧而落後,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在展現自己的武力之前,他們不會願意降低身份進行友好協商,也不會選擇讓步。後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直到英國軍艦駛入大沽口前,道光帝都堅持認為如果英國想要"冒犯天威"那開戰也無妨。
說完第一段話,小斯當東又補充道:"如果我們在中國不受人尊敬,那麼在印度我們也會很快不受人尊敬,並且漸漸地在全世界都會如此!"聽完這番話,許多原本反對開戰者站到了小斯當東這邊。最終,主戰派以九票之差通過了出兵的提案,這才有了《南京條約》的簽訂和喪權辱國的開始。
可以想見,如果不是小斯當東的大肆鼓吹,英國很可能不會出兵,那麼中國遭受侵略的時間也就會向後推遲了。
在中國,小斯當東受到皇帝的獎賞、官員的厚待,但回到國家他卻一個勁兒慫恿兩國開戰。這對於英國或許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但在中國人眼裡,他顯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