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爸爸一出手,又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

2020-08-06     電影雜誌

原標題:央視爸爸一出手,又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

央視爸爸出品的紀錄片一向是質量保證,例如《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航拍中國》《河西走廊》《美麗中國》等等。

這些紀錄片無論是題材還是拍攝角度,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看這些片子都讓我們對未知的人或事有更多的了解。

今天央視爸爸又把鏡頭對準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行業——

《顛簸貨運路》

貨車司機楊華明接到了一項特殊的訂單,他要運送超大超重的橋樑鋼構,從安徽運到雲南。

車齡11年的楊華明雖然經驗十足,但是運送這樣的龐然大物,他還是第一次。

運送大物件需要大件證,全稱是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楊華明也是第一次辦理這個證件,很多流程都不是很熟,需要耐心等待。

出發前,他要把準備工作做到位,畢竟行程越長,路況越複雜,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檢查仔細,尤其是剎車。

在行車路上,無可避免會經過一些大坡,每到一個大坡都要加一次水,大貨車的剎車需要用水來降溫,一旦連續下坡,剎車容易因高溫而失靈。

到達雲南保守估計要四到五天,楊華明對此需要格外留神。

為了在路上有個照應,公司給楊華明派了一輛車同行,兩輛車都是第一次運送大件,兩個人都沒底。

剛過收費站,他們就因貨物的實際重量大於大件證上的重量,而被攔了下來。

之所以嚴格要求,是因為兩輛車裝載的是兩根無法拆分的橋樑上弦杆,未來是要裝在連接雲南和寮國的鐵路上。

進入雲南山區後,山路逐漸增多,加上天氣不好,楊華明幾次下車檢查車輛。

黔西南是很多司機心裡最大的畏懼,這裡有無數的山路陡坡,彎道岔路,到了夜晚,楊華明不得不把車停在休息站。

第二天啟程沒多久,楊華明就開始發覺車子有點問題,剎不住車

這樣的情況是相當危險的,車子本身就有些超載,萬一有什麼狀況,車子會因為強大的慣性直衝過去。

這一刻,楊華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憑藉豐富的經驗,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車子停在了避險車道。

暫時排除隱患後,楊華明只能低速上路,終於在夜裡12點安全到達目的地。

這個時候的楊華明才深深地鬆了一口氣,並感慨道:「人的求生意識真是不可想像,如果沒有那個避險車道,估計就是車毀人亡了」。

安全到達,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小菜一碟,但對於貨車司機來說,安全有時比登天還難。

這是一部關於貨車司機的紀錄片,我國共有1500萬輛載貨汽車,3000多萬名貨車司機,然而他們的生存狀況卻鮮有人關心。

該片共有十集,每集15分鐘,歷時8個月,行程5萬公里,跟蹤記錄了十位貨車司機在車輪上的生活,除了有像楊華明那樣的老司機,也有像丁澄那樣的卡車達人。

丁澄,是卡車圈出了名能駕馭極端路況的卡車司機,卡車廠家有時會邀請他參加新車型的測試,不久前,他終於購買了一輛屬於自己的柴油車。

丁澄和其他司機不同,除了賺錢養家,他還有自己環中國行計劃,也就是在中國最極端的運輸線上運營,這意味他要面臨更大的風險。

在前往漠河的路上,氣溫降到了零下40度,周圍白雪皚皚,卡車的油路也因為低溫難以循環。

意外可能在路上,也有可能在終點。

本來打算回來再捎一程貨的丁澄被客戶放了鴿子,無奈之下,他只能空車返回

丁澄習慣每次把行車經歷寫成行車筆記,19年來他記錄了20萬字有餘,總結經驗,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問題。

他一直有個願望,希望能挑戰不同的行車路線,譬如新藏公路,東南亞金三角,

今年,由於受疫情的影響,丁澄的環中國計劃被迫擱淺,但當他接到訂單前往火神山醫院送物資時,他二話沒說就出發了。

單程1230公里,他只用了17個小時就達到了目的地。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給火神山運來了6間病房」,這樣的話讓人看得精神為之一振。

在這個行業中,司機長年不著家,貨車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卡嫂苗會玲跟著丈夫運貨已經有16年了,卡車司機的妻子被稱為卡嫂,在中國,有近千萬的卡嫂跟車。

漫漫長路,有人做個伴不寂寞,但其實更多的是妻子對丈夫的擔心和關愛。

跟丈夫跑車之前,苗會玲是開服裝店的,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跑車之後,她寧願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拉貨上。

有時跑長途,沒有水,幾天不洗澡是常有的事,隨便在服務站洗把臉就已經很滿足了。

苗會玲經常笑自己,不是男人,但是跟男人差不多了。

對於苗玲來說,越是適應卡嫂的角色,就越難盡母親的責任。

兒子7歲開始,夫妻倆就開始跑車了,那個時候兒子老會問,為什麼別的人都有爸爸媽媽,我沒有?後來,日子久了,兒子也習慣了。

苗會玲就是憑藉自己和丈夫的努力,供完兒子上大學和研究生,還在縣城買了房子。

在貨運的路上,卡嫂們分擔了艱辛的工作,有了她們,貨運路上充滿溫暖。

長年在路上,貨車司機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貨車司機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像宋玉蘭這樣專門從事貨運行業的女司機,只有2%不到。

這裡的女司機跟大家周知的那些「馬路殺手」不一樣,她們有著過硬的駕駛技術和抗壓能力。

這一次,宋玉蘭要將32噸大棗從新疆和田運往河北,一路上,風沙很大,沒時間洗臉洗澡,她蹲在路面,就著雪水給自己洗了把臉

這樣的困難對於宋玉蘭來說已經不算什麼。

去年途徑青海橡皮山,海拔4000多米,大雪沒法行車,宋玉蘭硬是被困在山上三天三夜。

不僅如此,長年在外的宋玉蘭已經練就了一身膽量,完全不輸男人。

2013年在緬甸拉貨時,正巧碰上當地武裝組織的槍戰,她當機立斷和同行的人躲在了車底,逃過了一劫。

10年來,宋玉蘭經歷過生死,也挑戰過極限,2019年獲得「全國最美貨車司機」。

這樣的工作平凡和枯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是依舊有千千萬萬的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長期承受著長時間、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卡車司機的工作是個體化的,在跑車的路途中,幾乎所有的司機都是單獨或者兩人交替開車,從裝貨到卸貨,日夜兼程,馬不停蹄。

有貨就走,哪裡有貨就往哪裡奔,為了確保行車安全,有時三更半夜就啟程了,長期超負荷工作使他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

中國公路上,平均每天在途貨運量8400餘萬噸,平均每噸貨物運輸180公里,服務於4.3億個家庭。

不管他們多苦多累但還是堅持下來,因為後面有家需要他們撐起。

正如一位卡車司機對兒子說的話:「我握著方向盤就沒法抱你,我放下方向盤就沒法養你」。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不容易,他們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他們的平凡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ExHMBd8y1i3sJKx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