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青年要讀點古書

2021-05-04     歷史研究

原標題:南懷瑾:青年要讀點古書

孔子說「進取不忘其初」。一個人讀書到大學畢業,乃至繼續深造到博士學位,踏進社會的第一步,準備做什麼?這是「進」;而「取」,是準備在這人生中走哪一條路,做一番怎樣的事業,合起來是「進取」。一個知識分子,應該「進取不忘其初」,當一動念開始考慮的時候,不要喪失自己孩童時的那份純潔,不要忘了原來的最初的本心。

我們都知道,年輕人的抱負很大,看天下國家大事也很簡單,這就是「狂簡」。當然,「狂簡」並沒有錯,因為「狂簡」的心理比較純潔;後來久了,染污比較多,染污多了,原來的初心就被蒙蔽了,變樣了。所以學問並不是知識,知識反而是最厲害的染污,知識越多,心中的染污越大。學問是自己做人做事時的心,那是個天然純潔的童心,是小孩子坦然、純潔可愛的童心,那就是初心。

孔子說他的學生們「進取不忘其初」,這是一般人最難達到的修養工夫。一個人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自己的功業成就多大,能夠「進取不忘其初」,是很難很難做到的。例如明朝開國的帝王朱元璋,由一名小和尚而達到皇帝之位;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由小軍官做起,最後當了皇帝。清朝的順治皇帝曾經說過,「勿忘初心」,意思是:皇帝也是人,沒有什麼不同,不必把皇帝抬得太崇高了。這也正因為他們當了皇帝,氣度到底與一般人不同,但是在他們的心理上「不忘其初」,就是要平凡、平淡,不要被染污了。

所以中國古代做官的人,退休後所作的詩文,往往有「依然還吾是初心」這一類的句子與思想,做了幾十年官,做了幾十年的事業,現在回到鄉下去,種種花,鋤鋤草,養養老,此心還是和童年時候出來讀書時一樣。還有一句話是「還我初服」,意思是:本來是一個鄉下的小孩,當年出來,穿了一件破破爛爛的學生裝,幾十年來曾任各級的官吏,乃至地位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穿過了紫袍、紅袍、藍袍、綠袍,各級的官服,現在年紀大了,辭官回家,脫下了那些錦袍玉帶,回到故鄉。還鄉後穿回以前的布衣裳,沒有架子,像是沒有做過大官,沒有建立過大功業的樣子,清閒自在,和兒時的同伴往來,坦率誠懇,無有掛礙,其樂融融。

所以在這裡,特別將這句話提出來,希望今日的青年,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當完成學業,踏入社會的時候,能夠「進取不忘其初」。(《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告訴萬章說:人交朋友,一定是意氣相投,看到對方,也知道對方交的是什麼朋友;看到對方交什麼朋友,也可以知道對方是何等樣人。一鄉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鄉的善士;一國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國的善士;天下的善士,也一定去和天下的善士交朋友,範圍慢慢擴大。但是 一個真正的君子,胸羅萬象,尤其是一個好的國君,縱然與天下的善士交朋友,還是不能滿足求賢、求善、求好的慾望,於是又與古人論交,那就是讀古書。

我常勸青年多讀古書,不要以為自己學問夠了,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問經驗永遠不會夠的。古人著書立說,累積了多年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窮畢生精力,到晚年出書,流傳下來,我們如果不讀古書,那才真是愚蠢,因為有便宜不知道撿。讀了古書,就是歷史的經驗,是吸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淚的數千年經驗,供自己運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釘子,流血流汗,茹苦含辛再領悟出同樣的經驗呢?或者說,只是讀他的書,而又看不見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嗎?當然可以呀!我們由古書就看到他的時代背景了。例如讀唐詩,就知道唐代之所以成其為唐代,那種淳厚、樸素、氣魄,那是偉大,的確了不起。杜甫和李白的詩是好,而在文字技巧上看來,似乎不如現代的詩;但現代的詩作就沒有唐詩的風格與氣勢,儘管堆砌,也沒有唐詩的那種精神與氣魄。

清代中興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連吃飯也成問題,但他的書房就有一副對聯:「讀書萬卷,神交古人」,這種胸襟,這種抱負,是年輕人應該效法的,這就是「尚友」,也是與古人交朋友的意思。(《孟子與萬章》)

我主張今日的青年,欲讀古書、談修養,必須經史合參,四書五經之外還要讀史書。如果只讀經不讀史,就會迂闊得不能再迂;倘使只讀史而不讀經,那就根本讀不懂歷史。歷史上這些事跡,給我們太多的經驗和教訓了。(《孟子與離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oPSM3kB9EJ7ZLmJEE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