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敘述了廣東5000年風水及歷史文化,閱讀時間較長,建議先收藏再看。
眾所周知,廣東省GDP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廣東的富豪也是一提一大籮:李嘉誠、馬化騰、霍英東、田家炳等等。
也許你會說,在先秦時期,廣東不是「瘴癘之地」嗎?廣東只是幸運而已,借著改革開放先行者的角色捷足先登罷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廣東有個縛婁古國,它在今天的惠州一帶。縛婁古國的富庶程度,並不比同時期的中原差。
《呂氏春秋》載:「壢漢之南,百越之際,......縛婁、陽禺、歡兜之國,多無君。」
青銅鼎
2000年在博羅縣羅陽鎮挖掘的春秋墓葬群里出土了大批包含青銅鼎、編鐘在內的大批精美陶器、瓷器、銅器、玉器、水晶。
編鐘
秦漢時期,秦軍攻下南越後,由於中原戰亂,南海郡尉趙佗閉關稱帝,幾十萬秦軍滯留南越。
秦軍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使南越國一度土豪了90多年,直到被漢武帝所滅。南越國到底有多土豪,建議去廣州象崗山,參觀一下南越國王趙眜墓,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趙眜墓珍寶
趙佗曾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人來嶺南。這50萬人除遭貶的官員外,多數是「賈人」。(商人)
在秦朝,商人都是「賤民」,秦始皇大概是痛恨呂不韋這個「奸商」和他娘滾床單,所以抑商重農。
因此,嶺南人優秀的經商血統是有歷史依據的。
趙佗轉眼一看,發現士兵們個個都是單身狗,狗糧嚴重不足。於是又叫朝廷送3萬女子「幫北方士兵補衣服」。
按野史,秦始皇畢竟算是「奸商的後代」,於是他便效仿仲父呂不韋(上文《呂氏春秋》就是他編撰的),順手打了個骨折,還摻雜了很多次品:1.5萬名中原寡婦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來到嶺南開始「補衣服」。
在這個快樂的補衣過程中,補衣女發現士兵們很想念北方面食,可是南方沒有小麥,只有大米,怎麼辦?那就用大米做面吧。
「桂林米粉」就這樣歡快地跳上了歷史舞台。
桂林米粉
直至清末,有個牛人出生在廣州。和他相比,現在的李超人、馬爸爸、王叔叔什麼的,都是渣渣。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總資產約2800萬兩銀元(當時美國最富的人只有700萬兩),他叫:伍秉鑒。
伍秉鑒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
在這六人當中,只有伍秉鑒是純粹的商人身份。
伍秉鑒曾開一個商行叫怡和行,他到處貼告示宣傳,只需吼一句「君眼明亮,怡和伴你」的廣告詞就能免費醫眼疾,通過這個套路,怡和行的名聲響遍了整個廣州。
當時大批前往醫治的人群中,就有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為怡和行打廣告
今天的企鵝,某寶,前期免費使用,到後期的瘋狂壓榨收割,跟老伍的做法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伍秉鑒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深諳此道。以此類比,「雙馬」就是個渣渣。
因此我們看到,廣東人優秀的經商血統源遠流長。除此以外,廣東還兼有耕、獵、漁三者的先天自然優勢。故自古以來,廣東都是較為富足的,而不是僅限於當下。
廣東人憑什麼能長期富足?在山水眼中,這根本不是意外,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風水形勢派的核心,是把山水擬人化。天下山水,不僅與人無異,山水情意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情。《發微論》:「夫地理與人事不遠,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觀形貌者,得其偽,觀情性者,得其真。」
廣東大部分山形,有一個最大特徵:圓潤飽滿。
廣東山勢 | 益福堂攝
看到這個胖嘟嘟的「麵包」了吧
飽滿的山體圓乎乎的,在風水中也叫金星體、武曲星。金星不僅主管財富,還主管武貴。
廣東梅州山體
袁守定《地理啖蔗錄》:「金曰儲錢,又為倉山,故主富。」
廣東衛星圖
《益福堂說風水》書中認為:「山飽人富,山飢人貧。」「山飽」指山體飽滿、肥厚,代表著山體的圓鼓豐隆。「山飢」指山體單薄、削瘦,代表著山體的纖細薄弱。
廣東衛星圖(廣東人吃麵包都吃撐了)
風水中,土為龍肉,石為龍骨,河流為龍的血液,植被為龍的毛髮。所以山肥也代表山體的土層厚,山瘦也代表山體的土層薄。
山體飽滿 | 益福堂攝於清遠
以人來比喻,飽就是圓嘟嘟的人,飢就是瘦骨如柴的人。以植物來比喻,飽就如冬瓜,飢就如萬壽果。
除了這個原因,廣東的水勢也促使了廣東人民的富足。
廣東的珠江流域是除「江淮河漢」(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外,中國最大的一條流域。
黃河造就了陝西的千年帝都、以及中原(北京、鄭州、濟南)華夏文明;漢水影響了如漢中、襄陽、武漢等城市,長江則滋潤了重慶、長沙、南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淮河則造就了蘇杭一帶的千年富足。
珠江流域,主要由西江(發自雲南,經過廣西到廣州)、北江(來自北邊韶關南下)、東江(來自河源經過惠州、東莞)這三條支流匯聚而成。
珠江水系圖
可以看到,西江河的旁邊,城市非常多,比如南寧、梧州、肇慶。北江有韶關、清遠。東江有河源、惠州和東莞。這三條江水匯成珠江後,又孕育了廣州、佛山、中山、深圳、香港等城市。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口口聲聲地說:「山管人丁水管財」。
其實早在明朝,有一對牛逼的雙胞胎。他們早就參透並預言了這一切。只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不明白罷了。
徐繼善、徐繼述《地理人子須知》:「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
《葬書》:「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一詞來源於此)
得水,是古人認為形成優良居住環境的必要條件之一。現在我們把理論依據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看:
從珠江流域的水源上來說:西江在整個廣西的水勢不如廣東的珠江大,所以廣西自古都沒有廣東富裕。
從北江來說,韶關市地處北江的源頭,水勢小。因此在廣東,粵北地區一直都較落後。
從東江來看,河源是水源,所以河源一直不如下游的惠州、東莞發達。
珠江流域 | 益福堂原創
這種山水和人的因果關係,並不局限於當下,也不局限於廣東,而是上千年以來,放眼天下,一直如此。
看到這,你覺得廣東人只是個多金的土豪而已嗎?才不是呢。
粵菜精緻,這是大家公認的。簡單地說,從肉塊切的大小程度來區分,就屬於小巧精緻型。
粵菜其實並不單指廣州菜(廣府菜),其實還包括潮州菜(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
粵菜的一些經典有:白切雞、蜜汁叉燒、干炒牛河、廣東早茶、老火靚湯、羅漢齋、蘿蔔牛腩煲、潮州牛肉丸、潮汕魚丸、潮州打冷、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豬肚包雞、盆菜等。
蜜汁叉燒
精緻,也代表著講究。但是講究,有時候也會被外省人看成矯揉造作,顯得不夠豪氣。
比如山東水滸那種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廣東本地人中是極為少見的。
廣東人喝茶都用功夫茶那種鼻屎般大小的杯子,你要他用碗喝酒?不存在的。
廣東功夫茶
廣東人講究少吃多餐,講究營養搭配。
有一次,益福堂宴請一位北方朋友吃乳鴿,他眼一瞪,那么小一隻啊,一口氣整整吃了20多隻。這在廣東本地人看來,是很奇葩的。
益福堂是客家人,其實一開始接觸廣東本地人,去他們家吃飯也感覺挺委屈的,三五個袖珍小碟子盛上菜,菜里的肉都快剁成米粒般大小了。
心想要按自己家的吃法,這桌子菜還不夠我一個人下飯,至少應該一口吃一碟才算痛快。(關於廣東人喜歡吃野味的爭議,後文另述)
精緻,有時候也會被人說成小家子氣。路邊店賣雪糕,一根冰淇淋20塊,走過去質疑:「這麼貴,金做的?」,能這樣問的,很可能就是廣東人。
在廣東過年的小朋友,就算收上一麻袋的紅包(利是)也不足一萬塊。份子錢也是全國最薄,彩禮更是形同虛設。
所以,精打細算、實用、實在,是大部分廣東人的經濟觀念。
而且,廣東人的家庭衛生和個人衛生也是做得比較細緻的。比如,廣東人洗澡是整個中國最勤快的。
我們不應該說,廣東氣溫高所以每天洗澡。同緯度線上的越南和緬甸,為什麼就不是天天洗澡?按氣溫來說,那非洲一天至少該洗三次,但事實上,非洲人根本就不愛洗澡。
江西南昌大學,本地學生兩天洗一次澡。
北方同學詫異:原來可以兩天洗一次澡啊?
廣東同學詫異:就是,還能有這種操作?
兩者疑問一致,詫異原因卻千差萬別。
北宋亡國皇帝宋徽宗,大概是投胎的時候跑偏了。好好的一個藝術天才,花鳥畫堪稱一絕,偏偏就做了個皇帝。
一如他發明的「瘦金體」那麼瘦弱,他最後被金人擄走囚禁了9年,被羞辱致死。(水滸傳里那個皇帝)
瘦金體
宋徽宗在沒做皇帝之前,被封為端王,住在今天的廣東肇慶端州區。
我想你也猜到了,這種自幼喜歡書法繪畫、奇花異石的皇帝,肯定會到處搜羅和書畫有關的東西,比如文房四寶。
端硯就此應運而生。產自廣東肇慶的端硯,是四大名硯之首,它石質精緻優良,雕刻精美華麗。
端硯
廣東的粵繡,也叫潮州刺繡,是潮州地區傳統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以上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廣東人的精緻。
粵繡
清末1841年,廣東大埔縣出生了一個奇才。他追求極致和精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他早年貧寒,後來成為富可敵國的南洋首富,曾被美國人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他不僅是中國第一瓶白蘭地的製作人,還是中國第一輛拖拉機的製造者。他叫張弼士。
1892年,他應邀回國親赴山東煙台,精心考察煙台的氣候、土壤等情況,並投資300萬兩白銀,開闢3000畝葡萄園,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亞洲最大的葡萄酒基地。
在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張裕的「可雅白蘭地」、「紅玫瑰葡萄酒」、「瓊瑤漿」和「雷司令白葡萄酒」一舉榮獲4枚金質獎牌。
張裕金獎白蘭地
1916年,張弼士在印尼巴達維亞病逝。遺體運回家鄉安葬,途中荷蘭及英國殖民當局下半旗致哀,百姓則點香路祭。人們用各種方式來悼念這位曾叱吒風雲的商界奇才。
張弼士故居 | 益福堂攝
益福堂第二次去張弼士故居時,看到他的孫輩退休後在那裡居住,山水環境非常不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聆聽、參觀。
張弼士故居|益福堂攝
其實廣東人的精緻,並非偶然。而是在山水情意的影響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益福堂有一個朋友,和珠三角一個本地姑娘交往。
姑娘說:「我家在廣州郊區,有座好高好大的山哦。」
朋友給了她一串白眼。第二年帶她回到湖南老家,姑娘一看湖南的粗山壯峰,驚呼:「比起你們這裡的山,我們那的頂多就是個小饅頭!」。
天下山水,不僅與人無異,山水情意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情。顯而易見,人如其山,這才是根本原因。
在廣東人口密集區域附近的山體,大部分有個特點:精緻圓潤。
廣東山勢 | 益福堂攝
精緻,是指山體小巧圓潤,山體沒有破碎石塊露出,也代表風水中「尖、圓、方」的特點。
廣東山體的圓潤精巧,導致居住在此類山體附近的人富足,精緻。
益福堂走過廣東大部分地區的山水,除韶關丹霞山有一片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外,其他地方的山,大多圓潤秀美,特別是珠三角、梅州、粵西一帶。(但丹霞山離人口密集的城市較遠,離韶關和仁化都有一定距離,所以影響的人較少)
廣州山勢
現在讓我們穿過現代,遙望遠古年代,看看廣東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抿了一口醪糟水,瞟了一眼殿下的王賁。
王賁趕緊出列: 十年間滅六國,憑如此高效的秒殺速度,大王雄才,定能名垂千古!
秦始皇嘆了口氣:王賁啊,自你滅齊以來,寡人這一天天逛吃逛吃,沒事就看著工匠們捏兵馬俑,無聊得很。要不你整點啥刺激的玩意兒來樂呵樂呵?
王賁沉吟一會說:大王,我覺得把「百越」秒下來,應該挺好玩的。
百越
戰國時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越南有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由於這些地方小國眾多,所以被統稱為「百越」。
南越,大致範圍就是現在的廣東。越和粵通用,所以廣東現在簡稱為粵。
這個秒殺任務,交給了秦將屠睢。公元前219年,屠睢率50萬大軍兵分五路征百越。原以為能輕鬆碾壓,結果雙方激烈互懟了一年,你來我往又耗了四年,最後屠睢戰死。
秦始皇一看,臥槽,這下玩大了。於是趕緊派任囂接班屠睢。任囂反手就是一個神補刀,在公元前214年把西南兩越征服。
一開始,東越(浙閩)這個脆皮,一年不到就被秦軍秒了。
屠睢率軍來到廣西北部,開始攻打西越,屠睢以為這次和中原掐架套路一樣,兩方主帥在陣前對噴一番,噴累了再喊個一二三,沖啊,然後雙方同時衝鋒。
誰知對方首領譯吁宋完全聽不懂他的中原「鳥語」,這邊屠睢正噴得齜牙咧嘴唾沫飛濺,譯吁宋二話不說直接甩飛矛、砸雞蛋。
屠睢口水都來不及擦,趕緊應戰。雙方就這麼來回互懟一通,秦軍戰死30萬,才把兩越首領譯吁宋斬殺。
這正是:自古噴子多寂寞,唯有贏者留其名。
譯吁宋死後,兩越又推舉新統領桀駿抗秦,這些長期和野獸混居搏殺的土著人,把秦軍當成野獸來獵殺,一天到晚搞偷襲,弄得秦軍在三年時間裡,睡覺時都抱緊兵器。
就算是這樣,屠睢還是在一次越軍的偷襲中被毒箭射殺。
任囂接班後,修正了這種「一噴二罵三搏殺」的二逼戰術,每攻下一個地方就先帶一批人住下搞建設,穩定後再攻下一個地方。
他還在廣西興安縣開鑿「靈渠」連通湘江和西江的水路,以解決糧草運輸不及時的問題,最終成功補刀,征服兩越。
任囂童鞋在這裡,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補刀,也是要技術的。
靈渠 | 源自新華網
靈渠,比都江堰略晚,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不久後,秦國在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的輪番轟炸下,亂成了一鍋粥。
同時,南海郡尉任囂病死,副將趙佗接任。
他吞併了桂林郡(柳州一帶)和象郡(北海一帶),封斷了與中原連接的五嶺通道,自此南越和中原隔絕,趙佗建立南越國,史稱南越武帝。設首都在今天的廣州越秀區(古稱番禺縣)。
南越建國初期
南越國範圍:東至福建南部,西含廣西、貴州,南括海南、香港、澳門、越南部分地區。
這是有史以來,廣東第一次作為華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上廣東的變化性那麼強,從山水的角度來說,這是為什麼呢?
風水形勢派的核心,是把山水擬人化。天下山水,不僅與人無異,山水情意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情。《發微論》:「夫地理與人事不遠,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觀形貌者,得其偽,觀情性者,得其真。」
《地理統一全書》:「所貴者活龍活蛇,所惡者死鰍死鱔。山若低小更瘦弱者,死鰍鱔也,若活曲而不反者,活龍蛇也。」
梅州靈動山水 | 益福堂製圖
《發微論》:「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與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厭棄不顧之狀,雖或暫為矯飾,而真態自然不可掩也。」
靈動的山勢,導致了多變的廣東。廣東山水,不僅山體靈動變化,而且山勢也變化萬端。
廣東清遠山體靈動圖 I 益福堂攝
廣東第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1800米到1000米之間的峰巒共有400座左右,一路錯落有致,越跌越低,直到珠三角海拔只有38米。
廣州龍勢圖 I 益福堂製圖
這種高落差、層層遞減的海拔頓跌,正是《葬書》中「勢為難」的「勢」。(後文另述)
四會、肇慶一帶跌落龍勢 I 益福堂製圖
那麼廣東除了「變」,還有些什麼特點呢?
總體來說,廣東人本性純良,勤勞務實,民風也算不上彪悍。有史以來,廣東只出過兩個「歪人」。
出生在廣東高州的高力士,曾輔佐唐玄宗平定韋後之亂,一輩子忠心可嘉。但也為人詬病:促成玄宗對楊貴妃的迷戀,對造成安史之亂,國家動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一個是有爭議的汪精衛,他出生於廣東三水,祖籍浙江紹興,祖父以上的祖墳都在浙江,權且算他是半個廣東人吧。
汪精衛
他早年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遺臭萬年的漢奸。
有人說,他是寧可委屈自己,保全大局;更多人說他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不能保證以後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國家利益。
在廣東,有位「端坐」千年的大聖人。
他千年不朽的真身在韶關的南華寺,因而也有人誤會他是韶關人。他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
南華寺
他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時至今日,他對佛教的影響仍然極其深遠。他就是禪宗六祖惠能,生於廣東新興縣。
惠能所作的這首佛偈,流傳盛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大師故里山勢 | 益福堂攝
在之後的【益風說】四川篇中,那個逃往四川順利完成避難任務的唐玄宗,他手下有個丞相,這個人一輩子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從不趨炎附勢。
在這位丞相死後,每次面見推薦新宰相的人,唐玄宗總是先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這位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的君子,是出生在廣東韶關的張九齡。韶關,也因此被譽為「風度之城」。
張九齡
張九齡象棋下得溜,唐玄宗來找他下棋,下不贏又不服輸。於是唐玄宗把楊貴妃撂一邊,天天纏著九齡陪他玩兒。
九齡心裡著急:你不要老婆就算了,江山你也不要是幾個意思?
一天,兩人下棋。張九齡說:「陛下這樣沉迷下棋,老婆都不管不太好。」唐玄宗頭也不抬,擺弄著棋子:「不要緊。」九齡又說:「陛下這樣只顧下棋,不理朝政不妥。」唐玄宗急著將軍:「不要緊。」
這時九齡被將軍,他並不起仕救帥,隨手上了一步卒。唐玄宗提醒張九齡要保帥。張九齡若無其事的說:「不要緊。」「你不顧將軍,吃了帥你就輸了,還說不要緊。」
九齡哈哈一笑:「陛下好比象棋的帥,帥都一動不動,其他子怎麼動也是廢的。」唐玄宗頓時面紅耳赤。
杜甫曾想把自己的作品呈獻給張九齡,未能如願,晚年想起來,深感惋惜。
這在杜甫《八哀詩》中可見:
歸老守故林,戀闕悄延頸。
波濤良史筆,蕪絕大庾嶺。
向時禮數隔,製作難上請。
再讀徐孺碑,猶思理煙艇。
前些年,益福堂去到梅州大埔縣的三河鎮,深感山水之氣象萬千。未曾想到400多年前,曾有個55歲的老頭途徑這裡,也曾稱讚此地「山川形勝」,並把自己的墓地選定在此。
在他第三次被朝廷啟用為兵部尚書的時候,他已經在這次旅遊半途去世, 「未聞命而先卒」成為他的人生遺憾。
這個潮汕人,就是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亂的翁萬達。
張居正評價:邊臣僅推公(指翁萬達)屈一指。翁萬達的威望遠播異邦,比如在泰國,他被譽為「英勇大帝」,立廟祭祀多達100餘處。
翁萬達墓前朝山 | 益福堂攝
有位廣東人,是個抗清名將。他在和清朝搏鬥的過程中取得過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兩次勝利。崇禎帝期間被重新啟用,1629年他率兵擊退皇太極。
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的餘黨紛紛對崇禎說:「肯定是他故意把清兵引到京城,好讓陛下欣賞他的現場表演,以體現自己如何牛X。」
皇太極也乘機寫信給崇禎表示:「對對對,他不僅引我入關,他還說,我跑,你來追,你追上了我,我就讓你嘿嘿嘿。」
崇禎覺得皇太極的話有很強的邏輯性,於是以通敵叛國罪將其凌遲處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3543刀」。
他叫袁崇煥,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待考)。他是近代史上爭議頗大的人物。
有位愛國英雄,他出生在今天的廣州市海珠區。在1894年的黃海海戰中,他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光緒帝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他是鄧世昌,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表紀念。
鄧世昌
有位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在三次長沙會戰中,他所指揮的部隊共殲滅日軍11.75萬人。他是被稱為「抗戰中殲滅最多鬼子的中國將領」薛岳,他生於廣東韶關的樂昌。
韶關端正父母山
所以說,歷史上廣東雖有一個半「歪人」,但聖賢、忠臣、民族英雄卻非常多。因此廣東並非我們調侃中的「南蠻之地」,廣東人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野蠻。
司馬頭陀說:「以端方而知其忠,以傾側而知其佞,柔亂以知淫,卑劣以知賊,粗猛以知惡,瘦薄以知貧。粹美知慈,威武知斷。」
廣州端正父母山
《益福堂說風水》:「山廣人寬,山逼人窄,山端人正,山歪人詭」。廣東的山勢大部分端端正正,凜然正氣,很少歪斜、兇惡的山體。
江門新會區 I 端正父母山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努力勾勒著廣東的肖像,但似乎從未有人真正窺見過廣東的靈魂。
廣東也有致命的缺陷,也有一些隱藏在山水中的大秘密,它們會是什麼呢?
假如,有一天廣府人和潮汕人掐架,客家人肯定會出來做「和事佬」:別鬧啦,都是一家人,何必呢?
可要是廣府人和客家人掐架,潮汕人會雙手一攤:關我屁事,我繼續賺我的錢去。
但要是潮汕人和客家人掐架,廣府人會出來充當「法官」訓話:你不對,他也有不對。
廣東人主要分為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其實以前廣府人並不稱自己為廣府人,客家人也不叫自己為客家人。這兩個詞源自廣東興寧的客家人——羅香林寫的《客家源流考》。
這三類人的來歷、文化、語言、飲食都差異巨大,有時相互排斥甚至群毆,但有時又相處和諧。而且他們自身內部又非常地團結。這就是有人覺得廣東人傳統,但又排外的原因。
這麼跟你說吧,廣東人這些矛盾的特點,正是廣東的管轄範圍複雜所導致。因為自古以來廣東就一直在輾轉變遷:
從百越時期的諸多零散部落,到前文所說秦南越,兼并了周邊大部分地域。漢武帝滅南越後,設了「十三部」把廣東打碎得七零八落。三國吳國,把廣東廣西分割,廣東屬交州,至此,「廣州」一詞形成。
古代廣州
西晉,把廣東分成74個縣。唐宋分嶺南西路和嶺南東路,這是「廣東」一詞的來歷。明代,雷州半島、海南和廣東合併。清代,設兩廣總督監管兩廣,衙門初設肇慶,後來搬遷。
歷史上,韶關地區也曾屬湖南(長沙郡)管轄。潮州地區也曾屬福建管轄。
在中國,管轄範圍變更、被打散的省份有不少,但長期被整得一塌糊塗的,唯有廣東。
直到今天,還被割出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四個特別區域,海南則另起爐灶。
廣東表示藍瘦香菇
是不是看起來很亂?那就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從廣東人的來歷說起吧。
廣府人,主要以前秦人和百越人融合為主,也含有少部分唐宋等戰亂時期的漢人。廣府人主要代表的是廣東的仕官上流、管理階層。
客家人,主要是歷史各時期中原戰亂南遷的漢人,後期和廣府人長期通婚交融而成。
潮汕人,總體來說潮汕是由古漢人和福建人,以及少量廣府人組成。
潮汕人比較特殊,他們既神秘又複雜,益福堂在這裡就多說幾句。據綜合近30年,歷代基因採集結果來看,潮汕人父系Y-DNA中,85%為早期中原漢人特徵,7%為苗、瑤、畲特徵,2%為百越特徵,6%為其他。
潮汕人父系Y-DNA占比
數據歸數據,要想得知潮汕人更深層次的特徵,益福堂認為,應從他們的歷史起源來看,這樣也許更有說服力。
位於普寧虎頭埔的新石器時期窯群遺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已有較高的手工技術。粵東文明與中原文明同步並行。
新石器時期窯群遺址
這就是浮濱文化,它是潮汕文明的一支,也是較大區域性(粵東、閩南)的先古文化。浮濱文化是擁有青銅武器的好戰血性的航海文明,富有海盜氣質。
縛婁古國,就有浮濱文化特徵,但生產力比浮濱人更為發達。
它處在東江流域的惠州博羅,在秦征百越時期,縛婁古國地處廣東東邊,西邊則秦越戰亂,縛婁百姓必定會往東邊福建方向逃離。
有歷史證明,縛婁人的發源地就在廣東東北和福建交界一帶。因此,縛婁古國極有可能就是遠古時期,第一批大量搬遷到潮汕周邊居住的群體。
縛婁古國
為什麼推斷縛婁百姓會東遷到潮汕呢?
一、戰爭遷徙規律:如歷史上每逢中原戰亂,百姓都紛紛南遷。如日寇攻下廣州,珠三角百姓都逃往粵北,至今有些定居粵北的老人,就是當年「走日本」北上而來的。
二、山水情意原因:東江流域、潮汕區域一直都和廣東其他區域存在一定隔閡,這在山水中都有明顯原因。詳看後期文章。
同時,東越(浙閩)在一年內被秦征服,按戰爭遷徙規律,這一帶閩東的黃土侖人(3300年前閩部落的一支)就極有可能有一部分遷入潮汕周邊,被秦統一殖民後相繼融入潮汕。
前文說了,前秦時期趙佗曾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人來嶺南。這50萬人除遭貶的官員外,多數是「賈人」。(在秦朝商人都是「賤民」。大概是秦始皇痛恨呂不韋這個「奸商」和他娘滾床單,所以他抑商重農)
秦始皇
既然是商人是「賤民」,珠三角是仕官階層,而且人口相對飽和(這也是明清時期發生土客之爭的原因),而西邊又是被趕遷的百越(西甌)少數民族。
那麼東邊韓江流域的潮汕,就是最適合安置這批「賤民」的地方。由此可以斷定,最起碼有很大一批商人都被管理者逼遷到潮汕一帶。
所以,潮汕人優秀的經商血統,可以追溯到前秦時期。
潮汕除了融入了以上四種文明,漢人也在中原戰亂時不斷湧入潮汕。
早期大部分漢人由福建遷入,先前在福建莆田停頓,後經泉州漳州到潮汕,遷徙基本停止,也有少部分繼續遷入今天的中山和雷州等地。
而歷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據不完全統計,古代莆田共有2482個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所以這些遷徙給潮汕帶來了優秀的血統和文化。
後期,明清時期又有一部分漢人從江西贛州遷徙到梅州,終點為潮汕,這是漢人最後一次大規模遷入潮汕。
潮汕人遷徙歷史圖 | 益福堂製圖
綜上所述,潮汕人擁有浮濱人的海盜熱血,也有縛婁古國的遠古生產力,既有先秦大批的商人基因,又有黃土侖人的野蠻遺傳,還具備大量遷入的古漢人血統和文明。
這些歷史的複雜性,我們在潮汕人的信仰中就可見一斑,潮汕人信神、信佛、信風水、信命。
潮汕人既拜海神媽祖,又拜土地神,既拜佛祖,也拜灶神,既拜月娘,也拜開漳聖王,既拜財神,也拜城隍,還拜福德神(伯爺)等等。
海神媽祖
而自南宋以後,潮汕的文化、語言、飲食等就基本未受大的影響。所以潮汕人保存了較好的古漢文明。
因為山水環境,因為血統,因為傳承,所以潮汕人在中國人中獨樹一幟,顯得非常獨特。
其實,潮汕和當今風水的命運何其相似!兩者都是歷史悠久,一脈殘存,有時顯得敝帚自珍,被世人所誤解和排斥,但又不屈不撓地散發著熠熠光輝。
益福堂常感嘆:「我憐惜風水之心,一如我惜潮汕之情。」
當然,現在的廣東早就不再是廣府、潮汕、客家這三類人的天下了,如今廣東至少有幾千萬人口,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口。
廣東的雜,不僅體現在地域和人群。廣東的語言,廣府話(粵語)、客家話、潮汕話都自成體系,語言自身內部形成過程複雜,而且三種語言差異巨大,三者之間幾乎沒有共通性。
廣東方言:粵語、客家話、潮州話、肇慶話、南雄話、惠城話
廣東的飲食,也較為複雜。廣府菜講究清淡、精細,輕油鹽。客家菜講究香濃、重油鹽,以肉類為主。潮汕菜擅長素菜、甜菜,烹制海鮮一流。
潮汕菜:滷水拼盤
廣東的地域分割混雜,人群複雜(廣東是56個民族齊全的省份),飲食駁雜,語言也呈現多樣性。
以常識來說,這是環境的複雜所導致,廣東有山地、丘陵、珠江平原、海灘、島嶼等組成。
風水形勢派的核心,是把山水擬人化。天下山水,不僅與人無異,山水情意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情。《發微論》:夫地理與人事不遠,人之情性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見。觀形貌者,得其偽,觀情性者,得其真。
在中國,龍脈山勢集中緊湊的有湖南、四川等地。但廣東的山水,總體觀之,雜亂無章。
廣東山勢雜亂
於形勢風水中的山水情意來說,是因為廣東山勢有山地龍、平崗龍、平洋龍、平地龍所有龍勢。
水勢有西江、北江、東江、韓江四支河流,以及海水、湖泊水等複雜情況。如此複雜的風水情形,實屬中國第一。
比如廣州的平崗勢,以珠江水橫攔。
廣州平地勢
比如韶關的山地勢,北江水夾流。
韶關山地勢
比如惠州的平地勢,得東江、西湖兩水滋潤。
惠州平崗勢
比如佛山平洋勢,得珠江水。比如肇慶得山地勢,開平洋龍得西江水、星湖照應。比如深圳、香港得珠江水、南海水相輔等等。
這時我們發現,廣東每個城市的山水情意都風格迥異,無一類同。
毫無疑問,正因為廣東複雜的山水情意,從而造就了複雜的廣東人民。
秦滅六國僅10年,征一個百越卻花了6年時間。所以也有史學家認為秦朝之所以那麼短命,是和征百越耗了秦的元氣有關。
秦軍奴役兩廣後,實際上秦軍和百越之間的小爭鬥還持續了一段時間,最終總算以趙佗稱帝結束。
廣東人大致分為: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百越遺民(少數民族)四個人群。他們內部都很團結,外地人有時很難融入。
在改革開放前,識趣的外地人都知道:粵東(潮汕)和粵西地區的人最好不要招惹,他們的宗族觀念特彆強。招惹了到時候就不是單挑,而是你一個人單挑幾十號人。
關於家族觀念,現在看看廣東各地祭祖時的盛況就知道。那陣勢,全市交警都得出動幫忙指揮交通。
高要數萬人規模的鄧氏祭祖
他們內部很團結,不僅外地人難以融入,這四類人群相互間也並不融洽。
在清末廣東多地都發生的土客械鬥,從明末一直到清初持續了好幾百年。其中又以清朝最為慘烈。
有個土人領袖叫馮滾,他經常向雲鄉的客家人打單(類似收保護費),但被一個客家領袖高三拒絕了,並把馮滾派來的馬仔殺了。
於是馮滾派兵攻打雲鄉,但打不過。於是馮滾派人潛入客鄉,秘密將高三的小兒子殺害。
高三是個土豪,發誓即使傾家蕩產,也要組織客家人和土人死磕到底。於是恩平、開平、新寧、高明、高要等地的客家人紛紛加入這場群毆。
土客之爭就被這根導火線點燃,而且一燃,就是一個多世紀。其中,洪秀全集團就是在這段時期發展起來的。
客家建築
清政府一開始採取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但後來發現實在是無法袖手旁觀了,因為民間武裝力量有事沒事就來廣州省府鬧事。
土客械鬥尤以新會(包括江門,當時新會管轄江門)、開平、台山、恩平這「四邑地區」的土客械鬥,最為慘烈。
四邑地區在廣東西部,從明清開始,粵東的客家人移民到四邑地區,清朝末年,四邑地區本地人和客家人,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大械鬥。
這場土客大械鬥持續了很長時間,雙方都死傷慘重,最後大部分客家人被趕回了粵東原籍地。(「土」指的是四邑本地人,「客」指客家人)
這段時期,廣東一些稍有家業的鄉紳,都重金養有團練,平時看家護院,械鬥一起,全村全縣紛紛聚集參與群毆。
在這種處處磨拳赫赫的氛圍下,武術就被無形中推崇發展,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人的祖輩,就是在這些械鬥重災區中磨練出來的。
電影《葉問》
因此,自古以來廣東都極其包容,但在包容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衝突。就這樣,廣東人民一直在衝突、包容,再衝突、再包容之中,持續折騰,從未停止。
後續推出一篇四川系列,我們將會看到四川,就像一大群恣意生長的藤條。
四川山水散漫
但是廣東的山勢,就像是一大片參天大樹。有共同利益時,大家和平相處歌舞昇平;一旦有了分歧,便抱團群毆,你爭我搶,亂成一團麻。
廣東山相鬥,水相會。而山代表人,水代表金錢、利益。
廣東山勢相鬥 | 益福堂製圖
廣東水勢相會 | 益福堂製圖
綜上所述,山水總是那麼安靜,甚至安靜了千年萬年。它從未直白地對我們說過什麼,但它卻用無數的歷史事實在警醒世人——它仿佛在朝我們吶喊:「看吧,當你完全忽視我存在的時候,其實我一直都在。」
看山水情意,品世人沉浮,人生樂事,莫過於此;看山水情意,品世人沉浮,亘古不變,不過如此。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以山水的角度,看到這樣一個廣東:過著富足的日子,吃著精緻的美食,有著變通的性格,秉著正派的傳統。廣東人並不是人們口中的「南蠻」,而是有著英雄血統的土豪,語言中也蘊藏著古漢人的風骨。有著開放包容的心態,但也有著抱團取暖,互相爭鬥的往事。
下期看四川~
來源:益風說
作者:許聯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lkQwHIBiuFnsJQVg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