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主義:唯物生拜物主義,唯心生宗教信仰,感知生整體思想

2019-10-03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87)

問:感知存在不是人主觀設計的存在方式?

答:當然不是,感知存在就是人回到存在本質的感知運動中,擔當自己的感知體角色,不再以獨立生命體的角色存在,超級感知體才是人真正的準確的定位。感知運動是存在唯一的呈現方式,一切存在過程都在感知運動中進行。千萬不要以為感知就是人的感官獲取,感知是一種存在方式,人的感官僅攫取了一小部分運動信息,大量的感知運動及其信息得由其他方式攫取。當然,無論用什麼方式攫取的信息仍由人的感知終端接受,人只能接受感知信息,不可能以其他方式參與存在。

問:怎麼讓人理解感知就是存在?

答:我們通常理解存在是既有的、已有的、原有的事物,我們通過感知了解了它們的存在,其中,感知只是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人們對存在有三種認識,一、唯物觀認為:事物客觀存在著,你感知不感知它們都存在,它們的存在與感知無關。二、唯心觀認為:事物因為我們感知才存在,我們不感知或感知不到,事物都不存在。三、感知觀認為:事物的存在就是感知體與被感知體進行感知運動的過程,感知體與被感知體不可分割並不可單獨存在,感知體被人命名為生命,被感知體被命名為物質。這三種認識大相逕庭,各代表了一種世界觀。唯物研究物質,唯心研究意識,感知研究感知運動。唯物論認為物質客觀存在,唯心論認為物質被感知,感知論認為存在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整體。唯物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觀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感知觀認為感知運動同時產生物質與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存在產生我們,唯心主義認為我們產生存在,感知主義認為我們就是存在。唯物認為我們是進行新陳代謝的生命體,唯心認為我們是集合起來的意識體,感知認為我們是正在與被感知體互動的感知體。

很有意義的是:唯物觀要求我們強化現有觀念,唯心觀要求我們改變現有觀念,感知觀要求我們放棄現有觀念。唯物論強調物質,唯心論強調精神,感知論強調感知。唯物主義要求強化現有秩序,唯心主義要求調整現有秩序,感知主義要求重新建立秩序。唯物產生拜物主義,唯心產生宗教信仰,感知產生整體哲學。

問:這三個主義是什麼關係?

答:人類從唯物主義進步到唯心主義,而感知主義則顛覆了前兩個主義,開啟了人類從未有過的新的存在模式。

問:在感知存在新模式中,物和心即物質與意識是什麼概念和什麼關係?

答:在感知理念中,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整體的不能彼此分割的,物質與意識在感知運動中是一體相互的共存關係,不是誰決定誰和誰先誰後的關係。在感知中,物質是意識的顯現,也就是物質展現的屬性是感知意識決定的,在特定的感知意識中,物質就只能展現特定的屬性,在另一種感知意識中,物質就展現另一種屬性。這樣,反過來,意識是物質呈現的信息,意識與物質的屬性不可分割。也就是說,意識不能離開物質存在,物質也不能離開意識而存在。注意:這意識不是指人的主觀意識,而是指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感知意識。人的感知意識來自於感知規則,是先天賦於所有生命及人的感知力的體現,這跟人後天的精神意志不是一回事,但人後天的精神意志會影響感知意識的行為過程。人的感知規則來自於非感知,所以我們無法觸及感知規則的產生理由,但我們可以了解感知規則的內容及運行規律。也就是我們無法質疑感知規則而只能執行感知規則,不過雖然我們不知道感知規則的來由,但我們卻知道感知規則的目的和意義,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感知規則當然的執行者和唯一的代理者,這和客觀世界的不可知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不知道客觀存在的來由、原理、目的和結果,而我們卻知道感知存在的起因、原理、目的和結果。這是人類認識的重大飛躍,也是人類掌握世界以及自己的可靠保證。

問:在感知存在中,物質與生命的現有概念變化了嗎?

答:完全變了,物質作為被感知對象中的被感知體,是感知運動的組成部分,人也是感知運動中的感知體,也是感知運動的組成部分。所以,人與物是不可分割的,人的存在不僅指自己的身體。事實上,感知範圍以內,都是人的存在,當然,被感知的物就是人的存在部分。因此,人不再視物為異己,只是利用關係。人將視物為己,只取其良好的感知,絕不再與之對峙和抗爭。人將理性的科學的調整好物質的存在狀態,就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感知重建了人的整體觀念,人再也不將事物分割開來,分別或獨立地對待了。

問:在感知存在中,人與人的關係變化了嗎?

答:這是肯定的,而且是本質的變化。感知的人和生命的人已經完全不同,生命的人為生命服務,生命存在為目的;感知的人為感知服務,感知愉悅為目的。目的改變了人的所在立場和行為,人類在同一目的、同一利益和同一存在中重歸一體,我的概念與他人的概念均徹底改變。人徹底明白了我是誰,他人是誰。人終於從數千年的心理隔閡中歸來,人之間消除了一切界限,人從自我禁忌和他人的禁忌中釋放,人類獲得了真正理性的空前的自由。在前所未有的感知生活中,感知的對象性關係使人互獲利益。你是我的感知對象和感知利益,我是你的感知對象和感知利益,這才是人與人理性的和本質的關係。正像我們栽花種果,收穫者是我們,這個簡單的道理幾千年後人們才明白過來。他人是誰?他人不但是我的另一處存在,他人還是我的感知對象,是我的去處,是我棲息的家園。人互為他人,互為對象,互為福祉,還有競爭嗎?還有矛盾嗎?還有你死我活嗎?人與人關係的改變導致人間倫理的重置,這種生活體制才是科學的、理性的和理想的。人最大的心結被打開,人們在一起生活就只有一個任務和一個目的,就是營造幸福、感知愉悅。

(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