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和家庭,常常面臨很多挑戰、困惑和煎熬,他們甚至有時覺得患病是自己的錯。正確認識疾病,專業醫療團隊的幫助和支持,友善的同學關係和社會氛圍,有助於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一位化名「可可」的小女孩兒,在4歲時因為第二性徵發育明顯,被診斷為「性早熟」,長期藥物治療,僅半年後又患上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與胰島素為伴。
可可的媽媽曾經是一位行政人員,因為工作壓力大患上精神分裂症,長期服藥控制,後來可可患病,她很是自責,終止了服藥,一門心思看管女兒。但可可的血糖常常波動,她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夫妻之間常常發生爭執,漸漸仿佛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交流越來越少。
可可9歲的時候,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成都瑞恩糖尿病醫院,想要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這時候可可已經患1型糖尿病五年,上小學四年級,因為血糖波動,很多時候不能參加體育課,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擔心她,她也無可奈何。
入院前可可的動態血糖如下圖所示:
對於還不具備完全自我照護能力的兒童來說,父母是主要照護者,我們既要幫助可可,也要幫助可可的媽媽。
通過系統評估,我們確定了需要在糖尿病的認識、低血糖應對、高血糖急症、胰島素注射技巧與操作、心理情緒困擾幾方面提供幫助,之後,我們進行了問題解決的優先順序排序,首先解決心理情緒困擾。
上四年級的可可,不僅有學習的壓力,還有疾病的壓力,他人異樣的眼光,老師同學們的「過分」擔心,都讓她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我們用丹麥「steno糖尿病對話卡」與可可進行了交流,並藉助互動摺紙遊戲,了解了可可的願望與擔憂。
對可可媽媽進行的抑鬱及焦慮量表評估顯示,抑鬱自評量表75分,焦慮自評量表62分,提示可可媽中度焦慮。在與可可媽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以傾聽為主,表示理解她常年照料孩子徹夜難眠的不易,並分享其他1型家庭的經驗和故事,還推薦「發泄球」給她作為情緒排遣方法。
通過這樣的溝通,可可母女與我們照護團隊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可可媽從時時盯著手機看血糖,不進行眼神交流,變成主動跟可可一起找照護團隊聊天討論,學習了解疾病相關問題。與此同時,可可的血糖波動也逐漸減少。
可可已經9歲,可以學習照顧自己,但孩童的理解力還不能消化專業的理論知識,所以照護團隊自己製作了卡通教具,讓孩子在玩耍中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的治療。
對於終身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來說,部位的輪換與維護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使用「胰島素追蹤管理系統」進行評估,發現了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使用系統教案傳授理論知識,利用輪換圖指導可可實操演練。
營養師也對可可進行了隨訪指導,從食物的重量、蔬菜的選擇到油脂的分量,讓可可能夠在控制血糖的情況下,保證身體發育所需的營養。
通過團隊共同照護,自我學習成長,可可的血糖變得非常平穩:
出院以後,可可回到了日常生活,但仍然跟照護團隊保持聯絡。
有一天,可可在群里發了一條信息,說她因為低血糖,再次被老師留在了教室。
經過討論,可可自己找到了低血糖的原因。她說,因為之前血糖偏高,所以加大了胰島素用量,導致後面出現低血糖。後來,可可驕傲地發來一張血糖圖片,驕傲地告訴照護團隊:上完體育課,血糖仍然保持平穩!
直到目前,可可的血糖都控制得較為理想。可可媽媽也情緒穩定,回家後主動恢復了藥物治療。
在照顧1型糖尿病兒童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因為糖尿病而覺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可能會影響社交能力發展。患病孩童和他們的父母需要了解,得糖尿病不是他/她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照護團隊在指導控糖技術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規律地參與學校活動,協助孩童學習相信他人可以幫忙照護糖尿病,這樣,學校生活就不再是挑戰,而是社會支持的來源。
作者 湯 虹
護理衛教師,糖尿病教育者,三級健康管理師,成都瑞恩糖尿病醫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曾於北京強生糖尿病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進修學習並取得糖尿病教育者認證。於2014年、2018年兩次赴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李氏聯合診所學習糖尿病共同照護,2019年在台灣糖尿病衛教年會進行海報交流。
來源: 班廷糖尿病醫生集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PTsG4BMH2_cNUgyW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