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某個街頭的老建築,就是某段歷史的印記;同時,廣州的面貌也日新月異,要是活在過去,根本不能想像往後會是這樣的光景。
看到某個十字路口,就能發現什麼是時過境遷。
圖為中山五路教育路口
哪怕是一塊小小的路牌,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化發展。
城市發展得太快,快到已經忘了原來是什麼模樣,但我們可以用照片去記錄。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後「故地重遊」,或熟悉、或陌生、或已經歷「滄海桑田」......
/關於城市天際線/
曾經的城外大新公司,現在我們習慣叫它「南方大廈」。它是廣州最早出現的「摩天大樓」,現在已不像從前一樣「鶴立雞群」了
愛群大廈,1937年開始成為廣州第一高樓,如今已被「埋沒」在「年輕」的高樓大廈中。
1967年,廣州賓館緊隨其後成為廣州第一高樓,一舉打破愛群大廈長達30年的「最高」記錄
城市發展迅猛,城市天際線也被迅速「拉高」。誰曾想到,這一片片廣闊農田,現在變成了高樓林立的珠江新城CBD。
從南方大廈再到珠江新城,城市的「海拔」由西往東被拉高,高度的刷新,也帶來了商圈的興衰。
/關於商圈的變遷/
曾經的長堤,有著廣州「外灘」的美譽。有80年歷史的大同酒家,就見證著長堤商圈的興衰,也隨著商圈的衰落而衰落。
海印繽繽廣場原名中蘇友誼大廈,曾是前32屆廣交會的舉辦地。如今廣交會已經搬到了琶洲,這裡成了軟裝採購中心。而9-11樓的KTV也成為年輕人們的休閒好去處。
2002年,北京路出土了從唐代至民國的路面,自此奠定了「千年古道」的地位。周邊商場林立,人氣長盛不衰。
北京路與文明路的交界處,每天都人頭攢動。繁華的麗都大酒店,這裡原本是市公安局永漢警察分局。
從「大新公司」,到「中山五路百貨商店」,再到如今的「新大新」,廣州老城區最繁華的十字路口,依舊有它一席之地。
90年代,天河路商圈崛起,天河城成為這個商圈的第一個購物商場。除了外飾改變還有多了一棟喜來登酒店和一棟粵海天河城寫字樓外,外觀並沒有太大改變。
而從前在天河城旁邊的宏城廣場,現在變成了集眾多奢侈品牌於一身的天環廣場。
/關於城市交通/
珠水兩岸,幾十年間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海珠橋旁的一排疍家人,如今早已洗腳上岸。繁忙的渡輪也漸漸被一座座跨江橋所取代。
海珠橋上,曾經見證著「單車王國」的壯觀,如今已再難復刻。
人民橋上,改變的不止是橋的模樣,還有車輛的型號外觀,以及人們的出行方式。
廣州火車站,第一批外來務工人員南下的第一站,如今也是旅客進出廣州最主要的車站。
「廣州站」三個大字與那個大鐘依然在,但外牆與兩旁的標語已經發生了改變,「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現已成為廣州站的一個重要標誌
而最早的廣州站是在大沙頭,是原廣九鐵路的起點。曾經的鐵路現在變成了馬路,還有一座廣九鐵路紀念園。
/老照片中的這些,依舊在/
北京路最北端的省財政廳,從1919年開始就已經在那裡。
在財廳不遠處還有廣州最古老的西餐廳——太平館西餐廳。這裡最享負盛名的,當屬「總理套餐」與「總理夫人套餐」了。
清末民初,大批傳教士來到今天的東山口,建起教堂、學校。如今這裡名校林立,而教堂中的聖歌也依舊詠唱。
圖為基督教東山堂
鎮海樓雖已不能「鎮海」,但任憑如何滄海桑田,依然矗立在越秀山上。
同在越秀山的五羊石像,也沒有多少變化,只是周邊的樹木長高了。
憑時光怎麼走,透過拱門,藍瓦紅柱的中山紀念堂依舊大氣莊嚴,仿佛一位老者在城市中心靜靜地看著廣州的變遷。
五仙門發電廠,曾為中心城區提供充足的電力。1975年「退役」後,這裡曾做過酒吧和批發市場,如今已是市級文物單位。
/而有些,早已不見蹤影/
曾經海珠石早已沉埋地下,島上的海珠公園也隨之不見蹤影。現在的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前生產「虎標」萬金油的永安堂,成為今人懷古辨認海珠石的標誌之一。
粵海關這座「大鐘樓」,建成於1916年,已經矗立在西堤岸邊100多年了。
不過,最初在原址上的海關是長下圖那樣的。1860年起,粵海關的行政權就有洋人把控著,直至新中國成立。
越秀山曾被稱為觀音山,因為在山上曾經有座觀音閣,因年久失修已被拆除,如今留下的,只有這座「粵秀奇峰」的牌坊。
後來在觀音閣的原址上,建起了中山紀念碑,與越秀山腳下的中山紀念堂遙相呼應。
當同一地點的新舊照片對比,你會不會有種時光荏苒的感覺。我們看到的也許不僅僅是城市發展的軌跡,更是自己生活的軌跡。
- end -
內容來源遇見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