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意味著什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暑氣將慢慢消散。今天的北京,早成出門也能感到明顯的涼意。
圖/網絡
理論上講,處暑過後,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南下,北方正式進入秋高氣爽的時節。「一場秋雨一場寒「,緊接而來的一場場秋雨過後,晝夜溫差也將漸漸變大。「處暑白露節,夜涼白天熱」說的大抵就是北方的處暑。不過,這樣的清涼也僅限東北和西北地區。
圖/網絡
其他地區,處暑過後仍然會遭遇反殺回來的「秋老虎「,短暫秋涼並不能慰藉對酷熱的恐懼。對於南方人來說,處暑意味著秋涼,簡直是個笑話。處暑後的南方,仍然在」水深火熱「中掙扎。
圖/網絡
雖然處暑並不一定代表徹底「出暑「,但各地在處暑這一天都要干點什麼。
浙江的漁民在處暑這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因為處暑以後,就是漁業收穫的季節。雖然海域水溫仍然偏高,魚類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但種類繁多的海鮮將大量地出現在人們地餐桌上。
圖/網絡
處暑對於沿海漁民的意義重大,而對於其他地區來說,不過又是一次大開「吃」戒的好藉口。
「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後冷空氣席捲全國,大風肆虐,尤其是北方會十分的乾燥。若是有一股頑強的暖氣流能夠北上,則秋雨連綿。但秋雨終究還是太少,民諺曰「處暑雨如金」。不過對抗乾燥,吃貨國的人民也有辦法。
圖/網絡
鴨子多吃水性植物,因此鴨肉味甘、性寒,最適宜潤秋燥。而且秋天的鴨子也最是肥美,因此很多地方都會吃鴨肉。處暑吃一道百合鴨,就是老北京人的傳統。百合鴨以微苦的百合做襯,一改鴨子的肥膩厚重,入口清潤又香醇,閉眼細品,竟有些天高雲淡的悠然之感。
圖/網絡
老南京人會在這一天,買上半隻鴨子,回去煲一鍋「蘿蔔老鴨湯」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秋天的南京飄滿了桂花香,又恰逢鴨子肥美,因此南京的特產鹽水鴨也被稱為桂花鴨。
圖/圖蟲創意
吃龍眼配稀飯是老福州的處暑習俗。炎炎夏日消耗了人體太多的能量,在暑期將消之時,吃點龍眼補充熱量再好不過了。福州人在處暑時節也愛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將糯米粉搓成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可口。糯米,其味甘、性溫,有潤補養陰的功效。
圖/圖蟲創意
梨,又名玉乳,古人稱梨為「百果之宗」。它味甘、微酸,性涼,《本草綱目》即記載「潤燥止渴,清肺涼心、消痰降火」。不論是煮粥、熬湯還是榨汁,燥熱的秋天最適合吃一口汁水豐富的秋梨。
圖/網絡
處暑,秋高氣爽,江南水鄉「水八仙」的菱角、芡實也將上市了。
圖/網絡
《本草綱目》中記載:「菱性甘平,能解暑氣積食,消渴」。水分多,肉質細嫩,味道甘美的紅菱,常被當作水果食用。長得像雞頭的芡實,被認為 「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是秋季進補佳品。尤其是蘇州產的南芡,圓整粒大,質地粘糯,香氣濃郁,美味可口。
圖/網絡
今天處暑,不秋乏鴨~一起來說說,你還知道處暑有哪些風俗嗎?
文:林間小住、章魚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