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35年堅持這樣吃生薑,冬天也面色紅潤,還推薦給很多患者

2019-12-10   養生內參


冬季適合進補,中醫養生認為:藥補不如食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李劍平副主任醫師的食補,很有一手。

你想學習嗎?


大學畢業開始堅持吃生薑,一吃就是35年

《本草綱目》中有一段對生薑的描述,「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喚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李劍平認為,生薑是好東西,從大學畢業開始堅持泡生薑吃,而且一吃35年。

據李劍平介紹說,泡生薑很簡單。弄一泡菜罈子,先調製泡菜水,冷開水加鹽、高度白酒和冰糖,密封,待冰糖融化後,再放入去皮的生薑。仔姜上市時,還可放點嫩仔姜,老薑泡十天再吃,仔姜一周即可。泡菜水要注意避免有油漬和水漬。

泡姜怎麼吃?李劍平會把薑片切三四片,早上就著饅頭和稀飯吃,也可以空口吃。而仔姜,可以拿出來切絲,炒肉絲吃,很爽口。

李劍平推薦很多患者服用泡姜。如冬天氣溫較低,人體陽氣不足,許多怕冷的人,體內濕寒之氣較重。生薑性溫味辛,有補充陽氣的作用。另外,姜有開胃止嘔、止胃寒、促消化的作用,是調理脾胃的良藥。泡菜水和醋一樣,也有一定開胃活血的功效,經過泡發後,可以更好地調理脾胃,適合一些胃寒、容易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養生提示】生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味辛、性溫,辛能發散、溫能驅寒。中醫學有「以色治色」的觀點,姜表面為黃褐色或灰棕色,內芯為淺黃色,而黃色對應五臟中的脾臟,故而能入脾,為脾臟之藥。脾主運化,喜燥惡濕,姜色黃性溫,故能溫中止嘔。

選擇早上吃薑是因為,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早晨7~9點,正是人體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正好生髮胃氣,促進消化。

生薑辛溫走竄,易助火生熱,傷陰動血,因此,有五官腫痛之症者禁食;出血患者慎用;生薑的姜辣素成分易刺激皮膚、黏膜而加重炎症反應,因此,患有瘡瘍、痔瘡、泌尿系感染者禁食;變質的生薑禁食。因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黃樟素,它能使肝細胞變性,誘發肝癌和食道癌。



嗓子干,喝枸杞麥冬茶

李劍平習慣喝淡綠茶,嗓子干時,換著喝枸杞麥冬泡茶。

【養生提示】麥冬的作用是養陰、生津、潤肺,還能寧心安神,主要是滋陰潤燥的作用,比如口乾、眼乾,用麥冬效果比較好。枸杞的作用是補肝腎、明目,茶水味道比較清淡,有點養陰潤肺的作用,適合亞健康人群喝是好的。


冬季泡腳加點艾葉,糖尿病患者不適合

俗話說「病從口入,寒從腳起」。李劍平提醒:「冬季要注意腳部保暖。」

除了糖尿病患者,李劍平推薦大多數人泡腳,他泡腳,比普通人稍微多點料。「艾葉祛濕驅寒,生薑皮利濕,紅花活血,這些都是藥房或菜場易得的材料,配比沒有特別講究,一比一配即可,比較方便,有緩解疲勞、辛散溫通、活血化瘀的作用,泡的時間也不必很久,15分鐘即可,水溫不宜過熱,最好40℃左右。」

【養生提示】泡完腳後,手搓腳心湧泉穴。

古人認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氣之根;耳根,神機之根;腳根,精氣之根」。說明鼻、耳、乳僅是人體精氣的三個凝聚點,而腳跟才是精氣的總集點。

唐朝名醫孫思邈主張「足宜長擦」,清朝皇帝乾隆親身恭行的「十常」養生法中也有「足常摩」。古代學者陳書林記載了「擦湧泉」的養生術,並謂「先公每夜常自擦腳心至數千,是以晚年步履輕便」。蘇東坡每日睡前必行之事,閉目盤膝按揉腳心。

  湧泉穴為什麼被如此重視,又具有什麼保健功效呢?

人之先天根於腎,湧泉為腎經起始穴位,如泉水之湧出,為精氣之所發。因此湧泉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健脾和胃、益腎利尿、舒肝明目、健足之功效。

  如何指擦湧泉?要領如下:以左手拇指螺紋面,緊貼右足湧泉穴皮膚,稍用力下壓,持續作往返摩擦,以右手擦左足湧泉穴,每天睡前、醒後各一次,可反覆摩擦30~50次,以足心感到發熱為度。此法用力專於湧泉穴,刺激量比較大,舒肝降壓、益腎利尿作用顯著。

養生保健循序漸進、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