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人口大國。
說起印度,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寶萊塢載歌載舞的電影、亂糟糟的街道、開了掛的火車頂上坐滿人。
這些都對,印度跟中國比起來,確實稱得上落後,很多地方都是一派髒亂差的景象,還有令人詬病的強姦率。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印度人正在悄悄占領矽谷。印度裔的精英充斥在矽谷的管理、科技、計算機等各個領域。
美國的500強企業中,許多跨國公司的CEO都換成了印度面孔。比如入主谷歌的山達·皮拆;掌管微軟的薩特亞·南德拉;領導百事的英德拉·克里斯納姆斯;以及統領安卓的山特魯·那仁依……
一面是髒亂差,一面是精英雲集,印度的教育究竟發生了什麼?
印度糟糕的教育現狀
階層分明
印度是個階層非常分明的國家。他們不像世界上其他國家那樣以財富來劃分等級,而是以姓氏來區分等級。印度人被分為4個種姓,賤民則沒有姓氏。
現在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了,但是等級觀念依然深入人心。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差異比美國人和印度人的差別都大。
這種情況下,印度的教育也兩極分化嚴重。在印度,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差距比馬里亞納海溝還要大。
批量製造文盲的公立學校
印度其實是有義務教育的,6-14歲的兒童可以享有8年的免費教育。但印度的入學率奇低,文盲率奇高。
據聯合國統計,印度兒童的入學率只有85%,小學五年級以後至初三的輟學率高達50%。也就是說印度一半以上的人沒有初中文憑。有一半印度女性都是文盲,印度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到5年。
這一切都是因為公立學校太不給力。80%印度孩子只能去公立學校讀書。印度的公立學校還比不上我們的希望小學。校舍又破又舊,課桌、板凳、黑板這些必備的教學設施都缺乏。
師資差,很多印度公立學校的老師都超負荷運轉,一名老師要對應70多個學生。老師對孩子任意打罵體罰,甚至還有的老師壓根不上班,不去學校。這種情況下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電影《起跑線》里的媽媽說女兒在公立學校學不到任何東西,會變得害怕與人交流,學不會英語,孤獨又惶恐,最後走上吸毒這條不歸路,雖然聽起來誇張,倒也有大半是事實。
很多公立學校沒有水也沒有廁所,很多女孩子讀到來了月經,沒辦法處理就只能輟學。
絕大多數公立學校的孩子,連大學的邊都摸不著。
培養超級精英的私立學校
與公立學校截然相反的,是印度的私立學校。當了解過印度的私立學校,你會覺得這壓根就不像同一個國家的學校。
天堂和地獄,有時僅僅隔了一扇窗。
印度曾長期被英國人殖民統治,所以他們的私立學校走得也是精英教育路線。而且非常成功!
私立學校費用高昂,入學審核嚴格,雖然政府給了貧困生部分名額,但課外活動費窮人一樣負擔不起
印度的私立學校是一體化教學,從幼兒園一路讀到高中畢業,所以印度的學校擇校競爭相當激烈。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有錢但社會地位不高的父母給女兒擇校的經歷。為了擇校,這對父母甚至冒充窮人,搶占貧困生資格,以求曲線救國。
尊重學生個性
印度的國際學校里,5年級以下沒有考試,老師給孩子用ABCD打分,家長會1對1召開,孩子的測評成績只有父母知道。每一門課都有非常詳細的評語和報告,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等第完事。
六年級之後,添加了考試,學校會專門致信家長:
「有的孩子將成為藝術家,他不需要懂數學;
有的孩子會成為音樂家,他的化學成績沒那麼重要;
有的孩子將成為運動員,他的身體素質比物理分數重要;
如果孩子考得好,那當然很好,但如果成績不理想,請不要剝奪他的自信。
請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一次考試而已!
最重要的是,無論考多少分,請告訴他/她,你會永遠愛他/她!」
豐富的素質教育
印度的私立學校,非常注重對孩子多元化的培養,以及呵護、挖掘、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學校鼓勵孩子發明和藝術創造。
走廊上到處是孩子的塗鴉,教室里掛滿了孩子的手工,用各種材料堆砌出來的「藝術品」。
低年級孩子的課表里,有大量的舞蹈、音樂、戲劇、手工、繪畫、體育、自然、Stem、計算機、機器人等課程。只要孩子感興趣,他會有很多很多選擇。
孩子們有大量的機會登台表演,戲劇表演和歌舞表演是很多孩子都喜歡的。每個孩子都自信滿滿。所以你會發現在歐美一流大學讀書,在跨國企業工作的印度人,他們在做PPT演講的時候非常自信,完全不輸白人孩子。他們的英語可能帶有咖喱味,但從不因此而自卑,印度精英階層的孩子長大後非常敢於表達,樂於分享。
精英化的師資
和公立學校師資相對的,是私立學校師資的高度精英化。在印度這樣文盲比這麼高的情況下,私立小學的老師學歷都是本科起步,碩士也到處都是。
印度中產階級的女孩,學歷都很高,普遍讀到碩士。她們婚後會辭職在家相夫教子,等孩子們都可以上學了,這些女性會重返職場,而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在孩子們的學校里當老師。
這些老師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孩子即耐心又尊重,能夠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性。
精英教育的終點是應試教育
經過充分注重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素質的基礎教育,很遺憾,印度教育的階段性終點仍然是應試。
跟韓國的SKY一樣,印度也有一座全印度人們心中的聖殿:印度理工大學。
以印度這樣龐大的人口,印度理工大學2017年報考的人數(會考前20%的人才有資格報考)高達118萬,但招只招1萬人。競爭之激烈,真的是打破頭。
這場堪比高考,程度更加激烈的考試,只考數理化,採取答錯扣分,答對加分的考試製度,每道選擇題的難度都媲美咱們高考單選題最後三道,而這僅僅是初試。
複試也是數理化三科,問題是你根本不能靠刷歷年真題來準備,因為每年出卷人都不一樣,連總分都不一樣。2015年考180道題,總分504分,2016年只有108題,總分372分。考卷每年都不同,考察的是實實在在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概念運用能力。所以印度理工大學的學生是真的硬核。
印度有句話:一流學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學生去麻省理工。
尊重學生個性、注重素質的基礎教育加上注重能力的應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印度精英。他們的精英教育模式確實有其可取之處。
可這無法改變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的事實。
在印度,有許多精英階層,正嘗試為貧困階級做點什麼。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雲中學校,紀錄片《天命之女》中的香緹巴旺學校,都是精英們為窮人們建立的夢之校。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們,將有機會躋身精英階層。但最終,這些學校也只不過改變了部分窮人的命運。
印度的精英教育固然很好,問題卻在於他們無法留住自己培養出來的精英。印度理工大學成了跨國公司的菜市場。
從這個意義上說,還是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