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如何生活?何為良好生活?如果你活到這麼大卻沒想過這類問題,恐怕你是幸運的,恐怕也是無知的。
也許你早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因內心篤定而從不煩憂這樣的問題。
也許你受父母長輩和社會上大多數人影響甚深,覺得所謂好生活無非是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因而覺得思考這樣的問題純屬多此一舉。
但總有一些人,他們不滿足於大多數人提供的現成答案,總想探究個清楚: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
毛姆的小說《刀鋒》里,就描繪了一個對人生意義感到困惑,因而逃逸出常規的人生道路,在書本中、在遊歷中、在宗教中苦苦尋覓人生意義的主人公拉里。
拉里出身於一戶好門第,父親是耶魯大學教授,母親也出身於好人家,但他們在拉里小時候先後去世。那以後,拉里被父親的老同學、納爾遜醫生收養。
拉里16歲時,恰逢一戰期間。年輕氣盛的他參加了空軍,並被派往法國作戰。
空軍服役期間,拉里最好的朋友為救他而犧牲。好友的死亡讓拉里第一次面對死亡的醜惡和生命的無常,他感受到了人生的虛無和無意義,從那以後,他活著的目的,就是求索人生的意義。
一戰結束後,拉里回到故鄉,和富家女孩伊莎貝爾相戀並定下婚約,好朋友格雷給他提供了一份證券經紀人的高薪工作,只要他接受了工作,就可以與未婚妻結婚,成為世俗意義上的「人生贏家」。
但拉里拒絕了證券經紀人的工作,也與人生理念不同的伊莎貝爾解除了婚約。他告訴好友們,他要繼續「晃膀子」,尋找人生的終極答案。
靠每年3000塊的進項,拉里開啟了自己到處晃蕩遊歷的生活。他去了巴黎,閱讀大量書籍,渴望從書本中求得人生的意義;他在煤礦上、農場裡從事體力勞動,試圖在勞動中放空自己;他到修道院住過一段時間,希望在宗教中尋覓出路;後來他遊歷到印度,在神秘宗教中尋找人生終極問題的答案。
他對人生意義的探求,正像屈原《離騷》里寫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最終,拉里在印度的神秘宗教里找到了自己苦求的答案。他獲得了「絕對」的力量,讓他有勇氣去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去接受任何一種命運。
拉里對人生終極答案的追求之旅,是整部小說的主線之一。它吸引著很多有同樣困惑的讀者跟隨毛姆的敘述,走向故事的終點。
但正如小說中的拉里難以在書本中尋找到答案一樣,關於人生的終極問題,毛姆的小說也不能給我們以答案。
主人公拉里在印度神秘宗教中體驗到「得道」的神秘而快樂的感受,但對於一路追隨拉里的讀者來說,這個答案顯然並不令人滿意。
當然,這種結果,似乎是「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的主觀性所必然導致的——並不存在一種「何為良好生活」的公理,每個人都必須自己給人生賦予意義。
毛姆在《刀鋒》中塑造了一系列與拉里形成對比的人物。毛姆對這些人物的塑造,在小說中構建出與拉里的價值觀相對的二元價值體系。由此,小說文本中出現了「物質的」與「精神的」對立。
以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為代表的一類人,是主流的世俗價值觀的堅定擁躉者。他們追求財富、地位和進步,追求塵世的浮華和享樂。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貝爾,出生於中上層家庭,恪守著美國中上階層的價值標準,認為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認為一個有上進心的年輕人應該努力工作,參與國家的進步事業;認為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種有能力享樂的生活。
她是個享樂主義者,對享樂有著不餮足的欲求,要參加宴會,參加跳舞會,要打高爾夫球和騎馬,要穿好衣服,要成為社交場合里別人羨慕的對象。
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也是小說重點塑造的人物。艾略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一所大學的校長,祖父是神學家。
艾略特本人常年混跡於歐洲的上流社交圈,與巴黎和倫敦的王公貴族都有交情。他顯赫的社交人脈全靠多年辛苦經營,抓住一切機會攀附各種關係。
他本人極度勢利,與人交往都要看對方的門第與身份,從不與那些不夠格的人往來。
在這樣一個勢利的人眼中,拒絕高薪工作、整日晃膀子的拉里,簡直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
以伊莎貝爾和艾略特為代表的中上階級人士,幾乎都對拉里的選擇迷惑不解,甚至嗤之以鼻。
拉里的我行我素與艾略特一類人的鄙夷不屑,構成了兩種人生觀的碰撞,從而展示了純粹精神價值追求者,在這世上必然遭受的白眼與冷遇,也體現了不同價值觀的人之間的不可互相理解性。
但毛姆也通過描寫艾略特晚年被上流社交圈遺忘的悽慘處境,道出了艾略特一生的荒唐和可笑。
毛姆這麼寫道:
想到他的一生過得那樣愚蠢、無益和無聊,使我感覺難受。他參加過那麼多的宴會,曾經和所有那些親王、公爵、伯爵廝混過,現在都毫無道理了。他們已經忘記他了。
鄙夷、嘲笑拉里的艾略特看似度過了富足、顯赫的一生,但到臨了,他費盡心思去攀附的那些人早已把他忘到九霄雲外,他的一生也顯得沒什麼意義。
從這個角度看,誰能說艾略特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合理的,而拉里的人生追求則是荒誕可笑的呢?
無論是探討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月亮與六便士》,還是探討人生意義的《刀鋒》,毛姆所塑造的主人公,都是為了理想、為了精神的追求而義無反顧的人。
這種義無反顧、不顧一切的特徵,讓他們的故事變成了一段奇人軼事,也讓他們自身變成了一個偶像,普通人難以企及。
也許,正因為這種理想化生活方式在現實中不可及,毛姆筆下的人物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引發共鳴,喚起讀者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偶像的故事總是讓人熱血沸騰,讓人忍不住想要效仿。但千萬別忘了,現實中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艱難的,並不像故事中寫的那樣輕而易舉。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問題:人應該如何生活?何為良好生活?
也許讀完毛姆的故事後,你懂得了很多關於如何生活的道理,但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形成你自己的生活觀,並踐行自己的生活觀。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