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現代理想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2019-08-15     談文化論教育

人格是一個人穩定的認知方式和行為風格,受環境和個人動機影響,具有可塑性。人格這一概念源自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希臘語「persona」,原意指面具。

理想人格是指在一定歷史和社會環境下,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完美人格。從古代起,就已經出現了類似於人格的概念,例如「人性」「人品」等。孔子學說更是從「君子」與「小人」的角度出發,對人格做了大量論述,例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君子」人格理論。

在西方,對理想人格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期,他們認為理想人格應該是理性的人格。近代,我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薰陶,馬克思主義致力於全面解放人類,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全面發展的人格。

然而,在共產主義理想尚未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尚未建立起來的今天,人的全面發展也必然受限。基於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在大力建設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樹立起一種適應當前國情的現代理想人格。

我國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歷史的脈絡不能忘記。因此,現代理想人格的首要來源,就是我國傳統的理想人格。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格塑造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儒、釋、道三派。這三派中,又以儒、釋影響最廣。

儒家強調「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首要區別就是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在《論語·述而》中,孔子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尤其讚揚安貧樂道的君子,在《論語·雍也第六》中,孔子讚揚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次,君子還應具備仁、智、勇三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除此之外,君子善於自我反省,且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上幾點為「修身」,而理想的君子不僅要修身,還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說的就是君子要將國家、社會責任放在肩上。總而言之,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可概括為「內聖外王」:內足以資修養,外足以經世。道家也重視「君子」人格的塑造,然而他們認為君子行為應「與道合一」,清靜無為。他們依據層次高低將人格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俗世中的普通人,第二類是渴望超越俗世,卻仍深陷其中的人;第三類是不受功名利祿干擾、固守本心的聖人;最高級的人格,也即理想人格,是實現了生命自由的人,他們被稱為至人、神人,或真人。

在西方,理想人格是另一番圖景。據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認為人的靈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激情、理智和慾望。理智是理性的,能邏輯思考的。慾望則是非理智的,衝動的,本質是貪婪。激情則夾在理智和慾望之間,時好時壞。完美的人格應當是以理智為先,以激情為輔助,二者一起管理慾望。後來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以馬斯洛為代表,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幾個層次:首先是生理需要,這類需要指向滿足生理需求,例如;飽腹、禦寒、繁衍等;其次是安全需要,這類需要指向安全感的滿足,例如,堅固的住所、充足的食物來源等;再次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又稱為社會性需要、社交需要,具體表現為被社會團體接納等;接著是尊重的需要,這類需要指向對自我的認可。表現為他人對自我的尊重以及自己對自己的認可等;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指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

在馬斯洛的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會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達到了自我實現的個體就是達到了人性的最高境界,也即理想的人格。

近現代以來,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認為,完美的人格應當是完全解放了的,全面發展的人格。全面發展的人格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能力的全面發展,如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其二是人性的全面發展,人們可以不受物質條件約束,隨心所欲地從事自己喜歡的生產活動。

在馬克思看來,此時人的各種潛能全都能實現,人的自由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在共產主義時期,這種人格將會普遍存在。然而就當前,我國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下看,馬克思所描述的這種理想人格沒有社會現實和物質基礎,因而只能算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今天,國家領導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在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們行為和價值判斷的標杆。

作為一個公民來說,首先要心中愛國,其次要敬業,干一行愛一行;與人交往要講誠信,要與人為善。這些是當下公民應盡到的本分。

綜合古今中外有關理想人格的論述來看,這其中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無論中西方,都認為理想的人格需要一定的自我克制,如中國的「修身」,西方的以理智克服慾望。此外,他們也都渴望實現自我,達到自由。如道家所追求的「至人」,馬克思的「解放人性」。而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文化認為不同的人,其人格不同,例如君子小人之分;西方文化則從人自身出發,把個體看作為不同成分的組合,例如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作三個成分。從相同的地方可以探索出古往今來人的普遍追求,從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出時代和社會的轉變給人們的追求所帶來的影響。結合當下我國的國情,與人們對理想人格的普遍追求,就成為我國的現代理想人格。 首先,塑造理想人格,真、善、美是永恆的。首先是真。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足見「真」的重要性。「真」首先是在個體層面上,忠於自己的本心、本性,可以理解為馬克思所說的,解放人性,不要壓抑本心;其次,在認識客觀事物時,要求真,即毛澤東同志曾說的「實事求是」;最後是與人交往時,要真誠、講誠信。第二是善。孟子曰,「仁者,愛人。」仁的體現在於愛人,對世界充滿慈悲、對人類心懷大愛,其內核是善。第三是美。道家以為,符合道的事物是美的;儒家以為,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上下有序,是美的;柏拉圖認為,閃爍著理性光輝的人格,是美的;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是美的;馬克思認為,得到全面解放的人是美的。

其次,人既然身處社會,就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放在今天,就是要具有公民意識。《論語·學而》里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其原意是指敬重妻子品德,而不局限於容貌;孝敬父母,能竭盡全力;對於奉獻國家,能毫無保留;交朋友,要講誠信。在現代,宗法家族對人的行為約束力已大大減弱,而法律的地位就要相應的得到加強。因此,在做到子夏所說的這些的基礎上,更要強調遵從法律,做到執法守法不犯法。

理想人格是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的產物,是人們行為表現的標杆。從古至今,人們對理想人格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我國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內聖外王」的通達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順遂自然,與道合一的洒脫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圖對理想人格的描述著重點在於理性的實現,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又認為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樹立起我國的現代理想人格有助於培養文化自信。應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結合我國國情樹立起我國現代理想人格。

最後,孔子在《禮記·大學》中曾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從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成為中國士人的理想與追求。雖說治國平天下並非每個公民都有機會參與,但是心懷國家意識、全球意識在今天也尤為重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出發點,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的「平天下」的社會,它超越了孔子時期人們所持有的階級觀念,試圖建立一個真正全民平等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理想,應當融入到我們公民的個人理想中,成為理想人格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WUmmGwBvvf6VcSZhV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