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臨夏

2019-10-12     中新社訊

原標題: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臨夏

來源:新華網

----甘肅臨夏市:環保築網、脫貧摘帽、建設美麗宜居新臨夏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範疇,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區域總面積8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現轄4個鎮、7個街道、35個行政村、37個社區,總人口41萬人,境內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9%。

山水臨夏好風光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面對「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的形勢要求,臨夏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八個著力」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增強「四個意識」,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和中辦國辦《關於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作為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機遇和有力抓手,全面落實甘肅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力實施生態工程和植樹造林,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樹牢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構建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切實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省、州關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臨夏。

青山城外立,碧水繞玉帶。亭閣映水中,美景入畫來

臨夏市境內有紅水河、大夏河、牛津河三大河流,其中紅水河、大夏河穿城而過,紅水河這條貫穿主城區的河流,最早形成於元明時期的護城河,它見證了臨夏幾百年的滄桑變遷。紅水河畔一位耄耋老人對記者說:「我的老家在華寺街花園閣社區,紅水河留在我童年記憶中的印象是『小橋流水人家,滿目花紅柳綠』,穿牆而過的潺潺河水清澈,可以洗菜。但到後來,由於城市的變遷紅水河逐漸斷流、枯竭,變成了一條臭水溝。」變成臭水溝的紅水河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同時也制約了臨夏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紅水河畔風景如畫

為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臨夏市按照休閒、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自2013年開始到2017年對紅水河流域實施了多年的紅水河綜合治理改造。全長13.4公里的紅水河流域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治理、河道襯砌、截彎取直設置箱涵、雨水管埋設、灌溉渠改造、景觀工程及步行道建設等內容。

紅水河畔燈光璀璨

大夏河作為黃河上游的一級支流,是臨夏市的母親河。據介紹,近年來,臨夏市投資1.8億元實施了大夏河防洪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還完成了沿大夏河六十里文化牡丹長廊建設工作,種植臨夏紫斑牡丹200餘種。綜合治理後的大夏河水生態環境改善,河畔成為市民遊客休閒的好去處,在每年五月牡丹花季更吸引大量遊人前往游賞。

大夏河--臨夏市的母親河

通過以上綜合改造項目,已從根本上解決了河道髒亂臭的癥結,隨著美化、亮化、綠化生態工程的實施,已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民生工程,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豐富了群眾生活,勾勒了一幅幅水光相映、美景相依的美好畫卷。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2014年11月投放運行的全國空氣品質監測儀顯示,當年臨夏市環境空氣品質排名在全國367個監測城市的末位。面對被動的環境保護工作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思想認識、工作標準、工作作風、工作措施等方面,深入查找差距,堅定鐵腕治污的信心和決心,在州委州政府和州生態環境局的幫助指導下,針對臨夏市區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同時受制於兩山夾一谷的地形,空氣不易流動等實際,市委、市政府按照「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的要求,積極更新發展理念,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觀念,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先後邀請省州專家對全市環境問題把脈會診,科學分析,精準施策,研究制定了近期、中期、長期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全市迅速打響了一場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戰、整體戰……。

臨夏市委何存鵬副書記向考察組介紹3號熱源廠煤煙治理改造項目

近5年來臨夏市委、市政府加大治理資金的投入力度,先後投入資金5.3億元,建成大型熱源廠3個,淘汰燃煤鍋爐488台。轉產拆除磚瓦窯廠67家。取締關閉砂石料廠15家。新建優質煤炭集中交易市場4個,取締了全市所有零散煤炭銷售攤點。淘汰黃標車2600多輛。全市1246家餐飲單位全部改用清潔能源、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全市所有建築工地全部落實「六個百分之百」防塵抑塵措施(現場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工地路面硬化、工程車輛沖洗、拆遷濕法作業、渣土車限高密閉)。在2018年完成8334座土炕清潔能源改造的基礎上,2019年完成了1.25萬個土炕改造工作,目前二期項目正在進行中。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煙花爆竹禁售禁放、秸稈垃圾禁燒工作。對露天燒烤一律使用清潔能源,並實施集中統一管理。

臨夏州生態環境局臨夏市分局馬福平局長向考察組介紹無人機空中監測情況

為了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度化、常態化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網格化隊伍建設,在全市形成了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機制,將全市劃分為390個網格單元,聘請了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員,由市委各常委、各副市長分別聯繫各鎮、街道,按照「鎮街道管理、村社區負責,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網格管理模式,強化煤質、揚塵污染、爆竹燃放、餐飲油煙、垃圾秸稈焚燒的動態巡查力度,對各類污染源進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間斷巡查管控。

臨夏州生態環境局臨夏市分局智慧環保監測大廳

2018年投資636.5萬元,在全省率先實施智慧環保網格化監管項目,在全市範圍設置固定監測點位40個,安裝高清瞭望視頻探頭12個,配備走航立體監測車1輛、無人機1架,構建了空地立體的監測監控體系,全市全域實現了視頻監控全覆蓋,做到了污染問題快速取證、快速響應、快速查處,有效提高了污染問題的發現率、處置率,實現污染防治從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轉變。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質的飛躍,實現了新的跨越!

產業扶貧、拓展增收新渠道、建設美麗新鄉村

在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聲中,臨夏市戮力同心、砥礪前行,譜寫臨夏市脫貧摘帽全面振興鄉村、建設美麗新鄉村的壯麗篇章。

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臨夏

臨夏市委何存鵬副書記陪同考察組在南龍鎮妥家村考察

臨夏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以德扶貧新理念,通過打開一道心結,建立一種責任,樹立一種信心,指出一條門路的「四個一」為載體的以德扶貧模式,達到了立志立德的目的,不僅為臨夏市脫貧攻堅趟出了新路,更為全州乃至全省創出了脫貧攻堅的經驗。

近年來,臨夏市著眼推動鄉村振興,結合脫貧攻堅和旅遊產業發展,充分發掘資源,持續深入探索,積極大膽創新,通過大力實施旅遊扶貧富民工程,以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為主線,實現了鄉村旅遊大發展,鄉村旅遊已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

美麗鄉村--臨夏市南龍鎮妥家村乾淨整潔的街道

臨夏市共轄4鎮,都圍繞在市區四周,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如何依託城市發展,培育產業,讓全市農民增收,讓所有貧困群眾脫貧,成了扶貧工作的著力點。臨夏市組織人員對4鎮35個村特色產業作了深入調研,對存在的制約短板作了深入的分析,統籌謀劃扶貧途徑,通過扶貧項目資金予以幫助支持,鼓勵引導鎮村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以專項扶貧項目資金的有力支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合作社,入社貧困戶每年分紅1萬元以上,在基地務工年增加收入1.5萬元左右,形成以折橋千畝城市農業基地為代表的「合作社建基地、聚資金、育市場,推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的推動式精準扶貧模式,全市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166個,加入合作社農戶達3311戶,帶動建檔立卡戶入社934戶,極大地調動了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增收的積極性。

臨夏市王坪村紫斑牡丹園(上)、牡丹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扦插牡丹枝條(下)

這一系列創新幫扶模式,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進程,打牢脫貧不返貧基礎,為臨夏市脫貧摘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立幫扶工作責任體系的基礎上,作為扶貧職能部門,臨夏市緊盯「將主要精力、財力、人力向扶貧攻堅主戰場傾斜」的工作要求,為全面落實各級領導和幹部職工幫扶責任,促進各項措施落地生效,健全完善了「市、鎮、村、戶」四級網格化幫扶管理體系。

臨夏市南龍鎮金色草灘

臨夏市還制定了市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政協主席分別包4個鎮,市委各常委、人大常委會各副主任、市政府各副市長和市政協各副主席、法檢兩長等縣級領導幹部包村,各鎮科級幹部包村,全市4000餘名幹部職工全覆蓋包戶,層層落實幫扶政策和措施。同時15個市直涉農部門共抽調60名業務骨幹分別包鎮,具體負責各自政策解讀、業務指導、措施落實等工作,助推了貧困戶脫貧增收,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

臨夏市八坊牧業肉牛飼養大棚(上)青儲飼料加工(下)

五年來,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全市通村、村社道路硬化完好率達到100%,渠道襯砌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全面完成,農村居民安全住房、農村教育、衛生、文體事業全面發展,技能培訓對有需求符合條件的農戶實現全覆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紮實推進,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成效進一步凸顯,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穩固提升。在這場關乎千家萬戶的脫貧攻堅行動中,全市幫扶單位的幹部職工為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幸福,舍小家、顧大家,牢記使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初心。

臨夏市近年來旅遊業發展的很快、也很有特色。臨夏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大夏河三十里牡丹風情線,東公館、大夏河畔的「三館一中心」、八坊十三巷、茶馬古市、馬家莊馬術遊樂場等景點都極大地提升了臨夏的對外形象和美譽度,是回藏風情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中國西部重要的旅遊勝地。

臨夏市八坊十三巷旅遊景區

在建設美麗宜居城市行動中,臨夏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時刻聚焦脫貧,同時緊隨新時代步伐,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的位置,注重文化旅遊體育融合發展,加大鄉村振興力度,打造美麗鄉村,加快速度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這座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城市,整裝待發,在為臨夏人民建設一個更美麗、富足、幸福的新臨夏市!

(作者:呂炳臣 2019年9月於甘肅臨夏市攝影並撰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LbbHG8BMH2_cNUgVJ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