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四十載 傳承一世「琴」

2020-05-02     金台資訊

內蒙古日報

馬頭琴、蒙古木雕、蒙古族皮畫……走進「北疆工匠」烏力吉的工作室,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

五月明媚的春光中,烏力吉老人正凝視著他與馬頭琴的合影,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輕輕摩挲著他心愛的馬頭琴。

出生於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草原的烏力吉,打小就特別喜歡馬,由於喜歡馬而愛上了馬頭琴。從1978年開始學習製作馬頭琴,他就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刻刀,這一握就是40多年。

與其他馬頭琴工匠不同,多年來烏力吉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談到緣由,性格內斂,不善言辭的烏力吉立馬侃侃而談。

「木料和人一樣,每塊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使用機器加工打磨,會破壞木材本身的氣孔,影響到木材自身的震動,進而影響到琴的音色。只有靠手工打磨,掌握木料的性格,才能做出趁手的馬頭琴,呈現最完美的聲音。」烏力吉篤定地說。

在烏力吉眼中,每一把馬頭琴都是有生命的,只有精雕細琢才能賦予它們靈魂。「琴頭、琴杆、琴弦……每一把琴的部件都要經過選料、拋料、雕刻、上漆等幾十道繁瑣而細緻的工序。」烏力吉介紹,手工製作1個月才能做好一把質量上乘的馬頭琴,而精品則需要5到6年。

「我爸只要談到馬頭琴就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烏力吉的兒子圖力古爾笑著說:「特別是做起馬頭琴,這一動手就停不下來,不分晝夜。每當做出一把新的馬頭琴,他總會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激動不已。」

烏力吉說: 「要做琴,就得耐得住寂寞。有了一流的心性,才能有一流的技術。」

幾十年的較勁兒,不僅成就了烏力吉一身精湛的手藝,還讓他擁有了一雙神奇的耳朵——凡是聽過的琴,他都能記住琴聲的特色;光聽琴音就能辨別出琴的優劣,並且還能聽出琴的毛病在哪兒。

做好馬頭琴光在家刻苦鑽研還遠遠不夠,烏力吉深知這個道理。因此,他經常拿著自己製作好的馬頭琴去找音樂大師交流,讓他們多提意見,力求將琴做到極致。

如今,烏力吉雖然已經成了這一行的專家,但是對制琴工藝也越來越「挑剔」。為了讓自己的馬頭琴發出更好的聲音,他還會把馬頭琴送到歌舞劇院「聽」演出,讓木材吸收音樂,「培養」它的音樂天分。

正是烏力吉這種精益求精的匠人態度,得到了著名馬頭琴藝術大師齊·寶力高的高度評價,同時也獲得了「齊·寶力高」商標內蒙古唯一使用權。不少演奏大師都說:「烏力吉製作的馬頭琴是越來越好,最好的永遠是他做的下一把。」

「千中選一、錘鍊技藝」是烏力吉這些年一直堅持的原則,同時他也嘗試著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為了使馬頭琴的音色更具穿透力,2005年,他潛心研究、反覆試驗,成功製作出內蒙古第一把挖板馬頭琴(弧度琴)。

作為自治區級馬頭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如何把手藝發揚光大,讓民族樂器更好地得到傳承,讓悠揚的琴聲傳向更遠的地方,是烏力吉的心愿。為此,他憑著對樂器的感悟和多年的經驗開始復原蒙古族失傳已久的160多種樂器,如今已復原了35種。同時,他啟動了「名師帶徒」計劃,讓更多學員愛上民族樂器製作工藝,讓民族樂器在草原上不斷創新和發展。

烏力吉已培養出58名馬頭琴製作人才,他的兒子圖力古爾就是他的徒弟之一。如今,圖力古爾和夥伴們正在接過父輩的「衣缽」,傳承工匠精神,努力實現他們共同的夢想——將民族樂器發揚光大。(記者 趙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K650nEBfGB4SiUwvc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