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文史】永州書院知多少?
陳瑜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教育組織形式,也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它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清朝末年,教育改革,全國省府州縣書院紛紛改為新式學堂,書院成為歷史。
無論宋代理學、明代心學、清代漢學的大盛,還是學術思潮的演變,都與書院的發展密不可分,如宋朝程朱學派、明代東林學派、清朝乾嘉學派等便是以書院為主要基地形成和發展而來。書院還是當時文學家的講壇,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及弟子們就在書院講學長達數十年。歷代著名書院都有藏書,大量古代典籍因此得以保存,並形成圖書收藏和維護制度。除此之外,作為教育機構的書院還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湖南境內創辦最早的書院為嶽麓書院,始建於宋開寶九年(976年)。永州境內創辦書院始於宋。宋代,永州境內建有4處書院:
一是永州東丘書院,建於宋元豐四年(1081年),院址太平寺。現無從考證,應在東山景區附近。
二是道州濂溪書院(濂溪祠)始建於宋紹興九年(1139年),位於道州學宮西面(今道縣教委所在地)。景定年間(1260—1264年),宋理宗御書「道州濂溪書院」。是一座融學習、教育、祭拜、藏書功能於一體的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歷代賢人志士慕名拜謁者絡繹不絕。該書院曾數度修葺,但最終因多種原因不復存在。前幾年,道州恢復重建濂溪書院,是湖南省文物文博設計研究院按照省博物館所藏的圖紙進行復原設計,包括狀元橋、鐘鼓樓、愛蓮亭、太極亭、清風樓、書畫攝影長廊等20餘項,整個項目占地37.2畝。
三是道州的甘泉書院,建於宋代,宋朝陳與義曾作詩《題甘泉書院》:「甘泉坊里林影黑,吳氏舍前書榜鮮。床座略容摩詰借,桂枝應待小山傳。兵橫海內猶紛若,風到湖南還穆然。勉效周生述孔業,賦詩吾獨愧先賢。」
四是寧遠縣濂溪書院(濂溪祠),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樂雷發(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聲遠,號雪磯,漢族,湖南寧遠人。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曾作詩《濂溪書院吊曾景建》:「大極樓頭霽月寒,斷弦綠綺不堪彈。窗前自長濂溪草,澤畔還枯正則蘭。蒼野騷魂惟我吊,烏台詩案倩誰刊。傷心空有金陵集,留與江湖灑淚看」寧遠濂溪書院為四進青磚灰瓦木結構古建築。一進為門廳,門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二進為下廳,廳前中金柱上,懸掛著一幅楹聯:師承孔孟闡明五教真諦,道傳程朱開啟理學先河。廳正中,高懸著一塊黑底金字牌匾"光風霽月",它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對濓溪人格的贊語。
濂溪書院三進為中廳,廳前兩對木柱上懸掛的對聯是:文章在史功德在民,廉潔為心仁愛為本。廳正中橫樑上高懸的黑底金字牌匾"理傳千秋"。四進為後廳,廳內供著濓溪先生塑像。塑像端坐在鏤雕木神龕內,神龕上鏤刻著"汝南世第"四個金字,標明其周氏源流郡望。木神龕裝飾著蓮荷、書卷、太極圖等木雕圖案,寓示先生的"愛蓮"人品與《太極圖說》哲學思想永存。
到了明代,由於王守仁等大力倡導,私人書院大增,當時永州的書院共有17所。清代,永州的書院進一步發展。到光緒年間,永州境內共有各類書院46所。其中名氣較大的書院有:蘋洲書院,由江華王德榜、東安席寶田以及黎宜軒、何子安等出巨資,於光緒13年修建;泠南書院,寧遠紳士劉元方、田登仕倡建。
泠南書院位於湖南寧遠縣城南門外。清光緒二年(1876)創建。六年制定規程24條,以經學、四子書、詩文策賦三科課士,由山長"立定功課章程,每日分時若干",次第講授,"俾學者恪守勵修,庶體用兼賅,品藝歸於純粹"。行政事務設監齋總管。規定每年招生44名,分正、附、額外3課,每年請官"大課"1次,每月初三山長"堂課"1次。十八年,山長何梅閣"會財置書"。次年,山長雷飛鵬制訂《司書取書規程》5則。三十三年,改為泠南師範學校。今為寧遠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