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美術館:中國現當代美術的「世界之窗」
新中國建立之初,舉國上下百廢待興,許多有開創性的建築在這一時期落地生成,並且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逐漸成為建設國家發展的城市地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從中選擇了一些建築,透過它們自身的發展,折射出新中國七十周年來的變遷。
位於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始建於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1963年由毛澤東主席題寫「中國美術館」館額並正式開放,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美術館作為中國的藝術寶庫之一,其本身也經歷了一次次發展。正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此前所言,美術館如同一扇窗,「從窗內往外望,可以看到一個族群、一個地域的視覺創造及其品質特徵、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從窗外向內望,可以看到維繫這種創造和展示、傳播的文化機制,社會意識及盤錯其中的文化、經濟、社會關聯。」
1965年的中國美術館
東黃城根、五四大街到阜成門這條彎彎曲曲的路一直被奉為北京這座古城的「文脈」,而中國美術館就坐落於這條「文脈」的東端。
中國美術館由建築大師戴念慈主持設計,他十分注重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精華的挖掘,其作品細膩、儒雅、富於古典意韻。為了設計出符合中國美術館作為「藝術寶庫」的內涵的建築,戴念慈從中國古代藝術寶庫莫高窟的九層飛檐中汲取傳統造型語言,在建築外觀主體上採用古典三段式構圖,展現出明顯的民族風格。站在美術館面前,這座古典樓宇塔尖高聳,琉璃屋頂金光閃閃,飛檐在近乎豎直的立面上層層跌落,宛如一串逐漸奏響的音符,帶來強而有力的韻律感。周恩來曾說,美術館作為城市建築,應有城市園林的特點,於是他建議加上長廊,並種植竹林。鳥瞰下去,美術館與北京的故宮、景山、天安門、北海公園等城市景點相融合,烘托出北京城的歷史氛圍。
1963年由毛澤東題寫「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始建於1958年,1963年由毛澤東題寫「中國美術館」館額並正式開放。除了「飛檐」的標誌性建築特色之外,美術館在細部上進行了精心雕琢,中間突出的四層部分採用了中國古典樓閣式的屋頂,與正門廊和側面門廊上採用的幾個中國式卷棚屋頂相呼應,增強了民族風格,剩餘其他部分和迴廊則做成平頂,解決了展廳的頂部採光問題。金色琉璃瓦屋頂色彩鮮艷,兼具高貴華麗的審美特徵與經久耐用的實用價值。加之屋頂下牆面配以琉璃花飾,樑柱上綠色陶飾的間隔出現,使各種建築元素與周圍景觀構成相輔相成的格局。這些細節的處理或典雅高貴,或純樸坦蕩,或含蓄奇妙,共同傳達著傳統建築的文化內涵。這種將文化、繪畫、歷史、光影相結合的建築作品已經不僅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場所,更是一件藝術品。
中國美術館夜景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美術館作為中國的藝術寶庫,其本身也經歷了一次次發展。1990年,中國美術館主樓進行了首次大修,主要是為了抗震加固。中國美術館建成後,一直沒有藏品庫。1995年,藏品庫及配套用房動工興建,1998年底竣工,藏品庫位於主樓後面。2002年,中國美術館修葺工程開工,2003年第一期工程竣工,2003年7月23日展覽大廳對外開放,此時恰逢該館建館四十周年。2005年,中國美術館開始了二期擴建工程,投資近6億元的二期工程獲國務院批准立項,二期擴建工程向西征地1.8 公頃 ,再擴建造40000平方米左右、面積相當於老館1.5倍的新館。2012年,「中國美術館」被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中國美術館中間突出的四層部分採用了中國古典樓閣式的屋頂
如今,中國美術館收藏著11萬餘件美術作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時期的作品為主,兼收中華民國初期、清朝和明末藝術家的重要作品。藏品中有對20世紀中國傳統繪畫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畫家的作品,包括齊白石、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徐悲鴻、顏文梁、朱士傑、李可染、司徒喬、羅工柳、艾中信、吳作人、吳冠中、胡善余等人的作品,此外還有許多中國美術家的代表作品及重大美術展覽的獲獎作品。另有大量民間美術作品,如剪紙、年畫、皮影、彩塑、玩具等等。中國美術館的藏品包括繪畫、雕塑、民間美術、陶藝等幾十個品類。
一位觀眾正在欣賞館內的經典展品
除收藏、保管、陳列、研究中國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和民間美術作品外,中國美術館還擔負著主辦各種類型的中外美術作品展覽,進行國內外美術學術交流。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一系列國內外展覽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參觀,早已成為北京重要的城市地標。1965年1月,中國美術館的第一個陳列展「中國美術館建國以來部分美術作品藏品陳列」在二樓展廳開幕。1983年6月15日,為紀念張大千逝世,「張大千畫展」開幕,15天的展期內參觀者達6萬人次。1989年2月5日至19日,「中國現代藝術展」舉辦,標誌著前衛藝術在中國大陸「登堂入室」。1993年2月15日,「法國羅丹藝術大展」開幕,1個月的展期內參觀者達十餘萬。
中國美術館展覽現場
2019年9月27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中國美術館承辦的「偉大曆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總計展出作品480餘件,繪畫主題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不同歷史階段所取得的成就。參展藝術家包括傅抱石、關山月、李可染、齊白石、劉開渠 、董希文、羅中立、靳尚誼等。澎湃新聞獲悉,由於展品眾多,規模巨大,中國美術館首次調用全部展示空間,特別把戶外空間打造成展覽的雕塑展區,並通過展覽設計形成內外相呼應的展覽格局。
「偉大曆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曾表示,中國美術館是國家的美術殿堂,同時也是大眾美育平台,還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需要向大眾普及。「它既面對中國觀眾,也應該要將優秀中國文化(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推向世界。」與此同時,中國美術館和世界上很多美術館簽訂了長期、互惠的協議,在體制上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如何運用各種媒介去傳播藝術也至關重要。「我希望通過各種媒體把中國的聲音傳給世界。現在,每一個手機都是一個發射台,一個接收台,也可以是一個美術展覽館。我們中國美術館願意將藏品的圖片信息向媒體開放,藉助媒體的力量向更多人普及美術。」吳為山說道。
2008年,中國美術館建館五十周年之際,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曾撰文稱,美術館如同一扇窗,「從窗內往外望,可以看到一個族群、一個地域的視覺創造及其品質特徵、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從窗外向內望,可以看到維繫這種創造和展示、傳播的文化機制,社會意識及盤錯其中的文化、經濟、社會關聯,」許江寫道,「中國美術館正是這樣一扇世界級的大窗。」如他所言,半個多世紀以來,透過中國美術館的諸多「大事件」,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從時代主旋律的歌頌到實驗藝術的「第一槍」,從民族藝術的傳承到世界優秀文化的傳播,中國美術館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美術的象徵。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及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n2Px28B3uTiws8KAN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