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會有我老公微信?你倆什麼關係!」

2019-11-04     桃姐李愛玲

01

昨天,一個資深老桃蜜在群里跟我們分享了一件事:

她所住的小區有一個社區群,成員是幾百位小區業主。

當天,女鄰居A把女鄰居B的老公C拉進了群,並@群主說:拉了個鄰居進群,麻煩通過一下。

結果,女鄰居B當即冒出來,發出連環三問:

「你誰啊你?」

「有意思嗎?」

「我都沒有我老公微信,你怎麼會有!你們什麼關係?!」

女鄰居A趕緊解釋:

「我是**媽媽(**是小孩的名字,小區里的小孩天天在一起玩,都認識),只是幫忙拉你老公進群。」

女鄰居B不依不饒:

「你怎麼會有他微信號?他都把我拉黑,卻沒把你拉黑,你面子不小啊!」

女鄰居A也不悅:

「我只是拉他進群,了解社區信息,你倆的事我不管,別弄得我里外不是人。」

女鄰居B火更大:

「你是不是他的小三?當著大家的面說清楚!」

事態越鬧越大,女鄰居A的老公D,見有人如此說自己老婆,也參與進來,下場開撕。

ABCD兩對夫妻,三個人在群里撕得狗血淋頭,鄰居們無端吃了一個從天而降的瓜。

唯獨當事人C,自始至終沒露面說半個字……

老桃蜜講完情節,長吁一口氣:「嚇得我趕緊把他老公微信刪了。」

我們笑得不行。

她說,他們的孩子成天在小區里一塊玩,大家互相加了微信也不算什麼。

BC兩口子應該是自己吵架,把彼此微信都拉黑了。

而偏在這時候,B看到拉黑了自己的老公,卻被別的女人拉進了群里,火氣一下子噴涌而出。

據說,後來撕得,物業經理都親自去兩家調和了。

吃完瓜,桃蜜群還就#論加男鄰居微信的風險#討論了一下。

  • 1、不要輕易加男鄰居微信,尤其是認識他老婆的情況下
  • 2、不要把異性鄰居/朋友/同事拉入和他老婆共同所在的群,要拉讓別人拉。
  • 3、輿情有風險,加人需謹慎。

哈哈哈。

一個桃蜜說:這得多沒安全感啊,能為這點事撕起來。

如果要我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女鄰居B的言行,其實是為了掩飾一系列的內心情緒:無力、委屈、焦慮、恐慌等。

她將這些情緒演變為憤怒,因憤怒而產生攻擊,最終全部在女鄰居A身上釋放出來。

夫妻吵個架,就互相拉黑,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幼稚的行為。

別說吵架了,就是離了婚,還有共生共養的娃,也得保留個聯繫方式呢。

無論女鄰居A把B的老公拉進群,起因是為何,是否有不妥,B的表現,都足以暴露她的內在虛弱。

而這個真相,是她自己意識不到的。

02

類似的問題,我最近也收到一個諮詢留言。

一個桃蜜,是位高中生的陪讀媽媽,每天早出晚歸,都是與人拼車。

拼車的兩個人,都是她老公的同事,其中一個還是老公的下屬,大家關係一直不錯。

某天早上途中,她老公臨時要記一個電話號碼,沒有讓她記,卻讓其中一個女同事(那個下屬)記,她當即不悅,認為老公沒有男女界限。

她說,她知道老公和女同事之間沒有什麼,可就是心裡不舒服。

她不想影響學業緊張的孩子,所以粉飾太平。可又憋得難受,無人傾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老公。

她問我:是冷漠相對,還是把話說清楚?

男女界限這種事,各有各的見解。

我的看法是:這件事並沒有「共用一根吸管」之類的行為過界。

男人要記的這個電話,很有可能是跟工作相關的。那在上班途中讓女下屬記一下,再正常不過。

女人的不悅在於,她感受到親疏有別,感受到自己不被需要。

同樣一件事,放一些女人那裡可能壓根就不是事,不就是記個電話嗎?

而在另一些女人那裡,卻是如鯁在喉,如坐針氈。

再敏感偏激一點的,還會開始導演劇情:

他們當著我的面就這樣,背地裡肯定有事,辦公室偷情,出差時開房,沒準還在外面租了房子有了私生子……

這兩個案例中的女主,表現出的狀態雖然不盡相同,但心理本質上卻是同一類型:安全感、價值感偏低,在情感中缺少接受愛、表達愛的能力。

這樣的人,往往會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暴力溝通。

一種是迴避溝通。

案例一中的女鄰居B,是暴力溝通。

拉黑老公微信,開撕一切在她看來有嫌疑的女人。

案例二中的桃蜜,是迴避溝通。

撐著,忍著,死扛著,想談又不敢,不談又不甘,在糾結中消耗著內在能量。

而這兩種狀況,都很容易讓情感關係走向失衡。

03

做了這麼多情感諮詢,見過萬千女人的情感百態,我堅信唯有一點,亘古不變——

所有擁有幸福能力的女人,都是懂得滋養自己的女人。

所有從不幸到幸福的女人,都是通過不斷覺察和成長,學會了自愛的女人。

真的,沒有什麼曖昧、出軌,是把男人拴在褲腰上就能防得住的。

而這份滋養和自愛,不是只靠買買買來實現。

安全感匱乏、自我力量虛弱的人,很難在感情里從容、舒展地做自己。

她們容易草木皆兵,誠惶誠恐,一點風吹草動,都能演繹出無數劇情。

不懂她們的人,會說她們「神經」,甚至「賤」。

為個男人緊張成這樣,至於嗎?

四條腿的蛤蟆兩條腿的男人多了去了!

他敢出軌你就敢離婚,怕啥?

是的,對於自我強韌的人,很不能理解這種「作」。

但我明白,一個健康的人格,一個強韌的自我,是需要先天和後天共同塑造的。

那些焦慮的、卑微的、惶惶不安的女人,可能從小她的養育者並沒有給予她無條件的接納,也不曾給予她足夠的肯定。

她的內心,難以相信自己可以全然地被愛。

而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這份不安和匱乏,會讓她們通過各種「作」反覆試探、反覆驗證,看似她很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潛意識卻都指向驗證「自己不值得被愛」。

擁有內在力量的人,會用正向的方式來表達愛:認可、肯定、鼓勵,讚美、欣賞、信任。

而缺少內在力量的人,卻只會用苛取來表達索取愛:抱怨、指責、諷刺、控訴、批判。

而她們的伴侶,在這種長期的索取中,日漸疲憊,心生倦怠。

當看到伴侶表現出疲憊和倦怠,她們更加堅信,這一切印證了她的預判——

  • 「他根本不是真愛我」
  • 「他得到之後就不珍惜」
  •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這便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04

那些獲得了良好的先天養育,擁有幸福能力的女人,是幸運的。

而那些「先天不足」的人,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成長,填補自己內心的黑洞,彌補缺失的匱乏,重新擁有自愛與幸福的能力。

我自己走過這個漫長的過程,深深懂得個人曲折,冷暖滋味。

我曾經在文章寫過:你要成為自己的定海神針。

這個定海神針,就是自愛的能力,就是內在的力量。

網上有句話:「男人最愛你的時候,就是你不愛他的時候」。

儘管有失偏頗,但從某個角度來說,我部分認同。

不是不愛男人,而是首先看到自我,認知自我,成長自我。

能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有資格去愛別人。

就如同你要給對方半個蘋果,前提是你得有個蘋果。

我始終記得《慾望都市》里,薩曼莎說:

「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畢竟我和自己有49年的感情,這是我必須持續下去的。」

是的。

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

所以,我不怕失去,便不會失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lcWO24BMH2_cNUgqs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