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相合,合化的條件是什麼?(上)

2022-08-13     西風獨醉

原標題:天干相合,合化的條件是什麼?(上)

大家都知道天干之間有「五合」,何謂五合?「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是也。對於天干五合來說,大家更關注的其實是「合化」是否能成功。今天的文章我就跟大家談談天乾的合化問題。

天干地支,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地支是「象地」的,而天干是「法天」的。有人問「法天」是什麼意思?法天就是「效法天象」,也就是說,天干是參照天上日月星辰的布局和運行而得到的陰陽五行符號。

正因為天干是「法天」的,所以天干相合也是「法天」的。天干之間相合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解釋得最為清楚,書中是這樣說的:「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這就是著名的「五運」。

那麼,這個「五運」是怎麼來的呢?《黃帝內經》中又說了:「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這就是非常著名的「五運經天」,後人根據其描述製作了《五運經天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下圖所示。

通過《五運經天圖》我們就可以看出,甲己為什麼相合?是因為「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心尾兩宿對應天干為甲,己分對應天干為己,「黅天之氣,土也」(《醫宗金鑒·運氣要訣·客運歌》),所以「甲己之歲,土運統之」。其他四運以此類推。

因為《黃帝內經》中有五運經天,所以後人就將其演化成了「甲己化土」等五種「合化」,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合化理論。我沒有深入的去考究目前我們所用的天干相合的理論起源於何時,但我估計可能稍晚於《黃帝內經》吧。因此,《黃帝內經》中的「五運經天」應該是天干五合的直接的理論源頭,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另外,《黃帝內經》中的五運有特定的使用範圍,是用在「年」上,與月、日、時沒有關係。張隱庵說:「五運之氣,遞相沿襲,而一歲皆為之主治」,就是這個意思。

晉代的《郭氏元經》中也有天干相合的記載,但並沒提到合化。《五行大義》中則直接以「甲己土」來描述甲己之間的關係。可見在這些書籍中,甲己相合本身就是土,而不需要任何的合化條件。明代的《三命通會》中提到了「逢龍而化」,但其實該書中所有的例子中,均是甲己相合即為土,而沒有提到合化條件。因此,更早的古人可能認為甲己相合就是土,而不需要任何的合化條件。

那麼,天干相合的「合化」理論,如「逢龍而化」,「化氣十段錦」,以及「通根而化」這些理論,以及「化氣格」等到底是否可用呢?請看下篇文章。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32e659a49d28466251a70f5af91e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