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李莫默戰「疫」:30天拍300條短視頻,看見民族凝聚的脊樑

2020-05-20     尖教吧

原標題:大學生李莫默戰「疫」:30天拍300條短視頻,看見民族凝聚的脊樑

大學生李莫默戰「疫」:30天拍300條短視頻,看見民族凝聚的脊樑!

對於大學生李莫默來說,這個假期讓他清晰地在那些眼淚與風雪中,看見了那些民族凝聚的脊樑。

1、選擇

這個假期是割裂的,他的日常穿梭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極端世界,就像鏡子的兩面。

一面是現實生活的無奈。窗外炮仗劇烈燃燒過後的火藥味還殘留在空氣中,家中飯桌上大年三十年夜飯的殘炙尚未全部撤下,一夜之間「疫情」卻已經成為關注度的代名詞。

晚飯過後,李莫默在微博上關注著新冠疫情的最新消息,己亥年臘月廿九,湖北武漢剛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

他和無數人一樣處於焦慮、無措、恐慌等不良的情緒之中,每一天在疫情數據的變化中充滿未知和變數,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混亂和失序生活,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

一面是投身戰「疫」中的希望。如果不是一位傳媒人,他也會將閉門不出、居家防疫成為他生活的基色。

但是李莫默是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19級影視攝影與製作(電影)專業的學生,他根本坐不住。

他看著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新聞資訊和現實中民眾前所未有恐慌的恐慌情緒,這失控的一切,讓李莫默覺得自己或許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有傳媒人的一份責任和擔當。李莫默做出了一個選擇,主動請纓支援家鄉瀋陽市委宣傳部做好抗疫宣傳工作。

於是,在庚子年正月十二,午夜的鐘聲即將敲響,李莫默的瀋陽工作室里燈光卻依舊亮如白晝。

李莫默在朋友圈裡發了一句,「抗疫戰鬥中……」,但很快淹沒在各種動態里,各色各樣的消息中人們談論著疫情和N95口罩,「隔著手機螢幕,都能感受到那種恐慌的情緒在傳播」,他這條字數不多的朋友圈消息悄然預示著一場戰役的打響。

他和他的團隊在無數濃稠得看不清五指的深夜裡奔跑著,投身瀋陽的戰「疫」中,他也因此每時每刻都對未來充滿了鮮活的期待。

李莫默很難說清楚當他和他的團隊鄭重地在請戰書上按下手印的那瞬間,有什麼東西凝聚了起來,或許是傳媒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亦又或許是媒體工作者的情懷與使命,總之有些不一樣了。

2、眼淚

當疫情侵入矗立於邊陲之地的瀋陽時,為了保衛這座大城,一場場「巷戰」打響,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戰士:不幸中招並與病毒搏鬥的患者,每天進入污染險地的醫護人員,轉運和服務患者的工作人員,日夜趕工建造醫院的一線工人,挺身而出奉獻力量的志願者,他們參加了這場保衛戰,見證了這場保衛戰。

千千萬萬勞動群眾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幹、默默奉獻,匯聚起了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一個個細節,涓滴彙集,成就共和國的一段戰疫史。

疫情發生以來,來自社會各界的千千萬萬逆行者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這場抗「疫」大戰之中,在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僅僅是公安部門就有九十五名警務人員犧牲在抗疫一線,多是因為勞累過度。

堅守在抗疫一線,警務人員任務劇增,儘管多地採取「強制休息令」等措施保障一線工作者身心健康,但一線人員的超負荷工作早已漸成常態。

李莫默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有一名在工作崗位從大年三十連續20天沒有與家人見面的人民警察在接受李莫默團隊採訪時,落下了眼淚。

「疫情過去之後,我最想見到我的父母,見到我的妻兒孩兒」,話還說完便哽咽地擺擺手,鐵骨錚錚的北方男兒的眼淚包含了太多東西,是他前對家人的思念,後對人民的負責,更是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

3、守望

「普通人,照亮普通人」。

疫情如同一場黑風暴,席捲了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在這冰冷殘酷之外,還有同樣普通的人在努力地鑽木生火,用溫暖的火光烘熱腳下這篇土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李莫默和他的團隊所選擇的對象身份迥異,大多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一線抗疫普通工作者。在不計其數的一線工作者中,特殊職業的防疫工作者是其中能夠統計的一部分,更多的志願者隱藏在新聞龐大數據的背後,而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擁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父母。

為人父母最擔心的或許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他們身後的孩子。在這期間社區卡點站崗的志願者里有個人很特殊,初中生,十四歲。這個年紀本該像同齡人一樣,被要求減少外出避免傳染,但他不願意待在家裡,主動要求和父親一起來到防疫一線,父親也很支持,小朋友給的理由很簡單,只因為「我父親可以,我也沒問題」。

每次李莫默採訪結束回家的路上,天霧蒙蒙的,安靜,空無一人,只有幾輛疾行的車輛和李莫默擦肩而過,但他始終記得小朋友的那雙眼睛,「很亮很堅定」。

懷抱希望,當每個人都揮舞著手中的燈筒,照亮來時的路,相助守望,絕望的孤島也將連成大陸。

4、戰果

從1月25日至2月25日,李莫默和他的團隊在瀋陽的抗「疫」成果,是日均10條視頻,30天,300條短視頻,最終匯成一部10分41秒的短片。

在為期一個月的拍攝中,「步步都是艱難的」。

他們用鏡頭記錄人間大愛,成為這場戰「疫」的生動註腳。影片里的戰役殘酷卻真實,病毒面前有死亡有威脅,有絕望有哭泣,但更多的是不辱使命的堅守與眾志成城的希望。

「未來總會來的」。願景雖簡單,做到共情傳遞卻並不容易。一切都和以往不同,在疫情的重壓之下,在失去至親的痛苦和病毒的威脅下,李莫默和他的團隊想要通過影片傳遞些溫暖的東西,是必勝的決心,也是無限的憧憬,「哪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至少我也應該做些什麼」。

在確定與《我不是藥神》影片中摘口罩的創意共聯之前,李莫默對於以怎樣的表達形式來傳遞他的美好願景毫無頭緒。和團隊整夜的討論讓他無比焦慮,他明白結尾對於整部作品意義的重要性,就在他們要採取其他的創作形式的時候,專業課上所學的藝術互通給了他靈感。

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是他最喜歡的電影,其中有個片段是病人站在路邊目送程勇進監獄時,紛紛摘下口罩的鏡頭。

於是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提議,用家鄉人民自己錄製的摘口罩的鏡頭組成一面人牆,藉此形式來表達廣大百姓對疫情的重視與希望,也能表達出百姓對戰勝疫情的信心。

超過三百位志願者,視頻採集歷時三天,最終凝縮成影片結尾短短的二十秒的,是「希望」。

5、蛻變

一個月的時間讓李莫默離他心裡的那個媒體工作者的標準樣板更近了一點。

在剛接觸這行的時候,責任、擔當、正能量就被李莫默認為是一個傳媒人應該具備的素養,這三個素養在李莫默團隊拍攝、製作抗疫視頻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結束拍攝的時候,和他合作的宣傳部門,對他的團隊提出了高度的讚賞,讚揚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傳媒人的責任與擔當。

李莫默很驚喜,在這個過程里他能清楚的感覺到自己在爬升,雖然保不齊接下來會遇到什麼樣的變化,但是在他用媒體人的擔當送去一份防控阻擊戰的希望的那個瞬間裡,他有了一種信念,能夠更有力量地去進行內容輸出,不斷嘗試新東西。比起用漫長的時間等待下一次機會,更重要的也許是持續產出,「也許不會是最矚目的那個人,但是我爭取每一次出現,都會有一些進步吧」。

這次疫情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特殊的經歷,對於李莫默而言,更是一次成長,他對於傳媒人的擔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一次以媒體工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感受到了媒體人的精神與力量,看到了傳媒人的責任與擔當。」

本文系【尖教吧】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hfMnIBnkjnB-0zZL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