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廣西各地端午節粽子:最大的粽子高達168斤,裡面藏有一頭豬

2020-06-19     壯鄉啊牛哥

原標題:盤點廣西各地端午節粽子:最大的粽子高達168斤,裡面藏有一頭豬

又是一年端午季,端午節這天全國各地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農歷五月五日這天,悲憤地懷抱大石投身汩羅江自殺,附近的老百姓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紛紛用竹葉和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魚。此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包粽子的方式來祭祀屈原,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

廣西各地端午節也都有吃粽子的習慣,但是因各地習俗與飲食習慣不同,小小粽子也能變出許多花樣來,下面阿牛哥就和大家盤點一下廣西各地的端午節粽子。

【南寧涼粽】

涼粽也叫「灰水粽」,涼粽是用糯米摻和灰水做成,干稻草燒成的灰,加水濾去雜質後變成灰水,用以浸泡糯米,讓糯米染上淡淡的黃色,再用粽葉將糯米包成長條形紮緊,上鍋,煮熟後粽身呈半透明嫩黃狀,沾紅糖漿或白砂糖食用,甜而不膩。南寧地處嶺南,農曆五月恰好是由涼爽轉為濕熱的季節,所以古時候兩廣人就發明了在用糯米做粽子的時候添加灰水,使得粽子達到清涼舒爽、生津解渴的功能,這就是涼粽的由來。而吃涼粽也成為了南寧人端午節的一個習俗,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成為了南寧人端午時節不可或缺的老味道。

【武鳴枕頭粽】

枕頭粽,是廣西壯族人家的特色食品,因形狀如枕頭而得名,以糯米、綠豆、五花肉等為原料製成。2017年的端午節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羅波社區,幾名壯族婦女曾包過一個重達10斤的枕頭粽,那時這事還被新華網報道過。

【欽州靈山大粽】

靈山大粽是採用靈山優質糯米、野生粽巴葉、板粟、蝦米、豬肉、豬腳、靈山特色腊味、綠豆等配料,根據民間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口感,體形與其他地方的四角粽有所區別,靈山粽子的特點是體大豐腴,味香鮮美,打開粽葉,裡面的香氣總能讓人食指大動!

【北海海鮮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住在海邊的北海人靠海吃海,深諳海鮮烹飪之道,就連端午的粽子也離不開海鮮。魷魚粽、蟹籽粽聽起來就已經很特別,沙蟲粽很多人更是聞所未聞。因為沙蟲太貴了,好一點的干沙蟲每斤要上千元,還不容易買到,即便是在北海人家,也只在每年的端午節才會做這樣奢侈的粽子。

【玉林博白葭蔞粽】

在廣西玉林博白地區,端午時節會包一種比較特別的粽子,這種粽子叫葭蔞粽,用糯米、五花肉再加上新鮮的葭蔞葉包制而成。葭蔞是廣西特有的一種香料配菜,口味獨特,吃在嘴裡會幻化出一種特殊的香味,非常清新可口。

【桂林恭城黃茅粽】

在廣西桂林的恭城縣,有一種黃茅粽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黃茅粽是用黃茅草包制而成的,選取長勢好、沒蟲眼、寬大的黃茅草葉子,剪掉頭尾,留下中間約50厘米長洗凈待用,糯米需要用灰水浸泡一個晚上。包法很講究,得先將黃茅背陰面(有茸毛一面)朝上,交叉疊放在幾根平行的稻草上,然後放入糯米。米放好後,提起稻草兩端,將黃茅合攏包好,用稻草捆綁,包好的粽子形如龍舟,煮熟後的黃茅粽打開呈金黃色,表面有許多漂亮的菱形,並且散發一種黃茅特有的清香味道,千百年來當地人在端午節走親訪友時,黃茅粽都是必不可少的禮物。

【河池板栗肉粽】

粽子一直是河池人喜愛的傳統美食,河池人不光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春節有些地方也會包粽子來吃,河池最出名的粽子要數板栗肉粽,原料主要為糯米、土豬肉和板栗,板栗的清甜加上土豬肉的醇香,與軟糯的糯米充分地交融,吃起來滑而不膩,濃香滿口。

【柳州168斤重的大粽】

2019年的端午節,柳州的融水縣有4位大媽花了整整3天時間,用3600張竹葉包制了一個168斤重的大粽子,肉餡用一整頭香豬做成,還摻有土雞、香鴨、板栗、香菇以及高山紫糯米等20多種配料,光是煮粽子就花了24小時,為了煮這個粽子,還特製了一口巨型大鍋,出鍋後,大粽子「坐車」從融水一路趕到柳州,被打開時裡面還是熱乎乎的。

【百色黑米粽】

百色黑米粽是產自廣西百色隆林地區的一種黑色的粽子,相傳在古夜郎國時期,該國的國君患了一種怪症,頭昏目眩、四肢乏力。一位神醫前來為國君治病,用當地盛產的黑糯米、板栗、綠豆、胡椒、芝麻稈灰、豬肉等原料相拌,並用具有"通經活絡"作用的粽粑葉包成粽子,煮熟後獻給國王。國王食用後胃口大開,不久即肌骨強壯,百病俱消。於是,隆林黑粽子的歷史故事便世代流傳下來,成為家家戶戶節慶時製作的傳統小吃。

以上只是盤點了幾個廣西具有代表性的端午粽子,廣西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還有很多,本人見識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你還知道廣西還有哪些特色的粽子,也可以評論留言交流哦!

文章由本人原創(部分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喜歡的請為文章點個贊,謝謝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Duz3IBfGB4SiUwHO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