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上)| 進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內需潛力

2024-01-1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上)| 進一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內需潛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郭錦輝

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作為2024年重點工作之一進行部署後,去年12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有關舉措。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投資空間,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 01-

提振內需

我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潛力巨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22%。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22年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分別達到68%和72%,未來10年人均最終消費、人均資本形成將分別保持3.6%和3.7%的年均實際增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侯永志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將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互動,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漆雲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提振內需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居民增多,尤其是新生代農民的市民化,將帶動住房、醫療、教育、交通、娛樂等消費需求的全面增長,顯著提升消費規模。

「2022年,我國新增城鎮人口646萬,按城鄉人均消費支出差額計算,直接帶來889億元的消費增量。不僅如此,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擴容提出新要求,拉動從房地產、交通、管廊、醫療到新能源車配置、5G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構築擴大消費的基礎。」漆雲蘭說。

目前,我國城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區別依然較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7.5個百分點。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我國在推動常住人口市民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是未來激發內需潛力的重要領域。

「我國許多縣城的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尚不足、質量尚不高,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承載能力較弱,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縣城打造成為人口和服務的集聚地,將更好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這有利於激發縣城的消費和投資潛力。」魏琪嘉認為,對照主要已開發國家城鎮化水平,我國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並且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居民的50%。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牢牢抓住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的「窗口期」,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將能夠更好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鞏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隨著國家中心城市、省級副中心城市集聚能力進一步提升,投資必然會向優勢區域集中。都市圈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以及特色產業協同發展投資也將大幅度增加。此外,城市將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素質和增強就業競爭力為導向,加大公共財政對勞動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與農業轉移人口緊密相關的就業服務投資。隨著人民群眾對城市就業環境、生活條件、空間品質有了更高的需求,新型城鎮化將重點解決城市空間蔓延增長、環境質量下降、道路交通擁堵、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綠色宜居和智慧人文建設不足等問題。

-02-

釋放潛力

在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魏琪嘉認為,從產業視角看,要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在做強做優縣城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激發內需動能。要結合本地產業發展比較優勢,統籌內部產業培育與外部產業轉移,積極培育縣城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的縣城產業發展路徑,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不斷提升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和人口吸納能力,增強縣城中心功能,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在提供優質產品更好滿足農村轉移人口需求的過程中釋放內需潛力。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出台落地各項住房保障支持政策,讓更多新市民和青年人租得起、住得好。多措並舉促進汽車消費,更好滿足新市民出行需要。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對新品消費的引導支持力度,更好滿足高品質消費需求。

漆雲蘭認為,在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持續釋放消費潛力的關鍵是,根據進城農民工的需求,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改善消費環境,提高城鎮對新增城鎮人口的承載能力,同時,加快調整相關政策,提高進城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例如,如何合理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使進城農民工收益不受損失;建立和完善針對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教育體制,提升專業技能和就業質量,拓展增收渠道,穩定收入水平等。

劉立峰建議,要深化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市民化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增強轉移人口進城意願和能力,提高地方政府接納轉移人口積極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帶動相關領域投資增長;加大產業和設施投資力度,增強供給適應消費需求能力;促進產城融合互動,拓展投資和消費的新空間;實現城鄉融合聯動發展,積極推動資本要素下鄉。

「依賴空間擴張和債務支撐的傳統城鎮化道路已難以為繼,必須不斷完善投融資體制與機制,激活多元投資主體,創新投融資工具,切實用好公共資源,形成投資、建設、運營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的新局面,為城鎮化投資的未來增長開闢新的途徑。」劉立峰說。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28a54b4059e180c377abd341ff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