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5日衣不解帶,陪伴祖母度過最後時光

2023-06-11     胡月芳

原標題:康熙35日衣不解帶,陪伴祖母度過最後時光

太皇太后平日沒有嚴重疾病。偶有不適,到溫泉療養一段時間,或用藥,很快就能痊癒。自從康熙二十二年五台山之行,太皇太后再也沒外出,可能健康狀況不如從前。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太皇太后突然中風,「右手伸展不直,語言不清」。這場病比較重。但由於治療及時,病情很快好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后聖體違和」。病情嚴重,康熙的文字中說過是「疹患驟作」,也說過是「舊症復發」。不論是什麼病,總之一開始就很重,而且「一旬以內,漸覺沉篤,旦夕可慮」,康熙「益加恐懼」,「五內憂灼,莫知所措」。

為了挽救祖母的生命,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做了所有他所能做的事。宮中御醫是高水平的,可是「御醫診脈,皆雲深可憂慮」。他又查閱醫藥文獻,親自調藥,遍問方醫,均回天無術。

康熙試圖用好生之德,求得上天對祖母的眷顧和默佑,特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諭刑部:所有內外問刑衙門,除十惡死罪及貪官、光棍不赦外,其餘已經奉旨監候死罪重犯,概行減等發落。

兩天過去,太皇太后的病勢非但不見好轉,而且危象漸增。康熙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搜索出多年前的一份記憶。那年大旱,他在宮中設壇祈禱蒼天賜雨,長跪三晝夜,第四天,又步行到天壇虔誠禱告,「油雲忽做,大雨如注」。於是心中升起一線希望,以為「精誠」可以感動上天,為了給祖母祈求永年,決定再親臨天壇致祭。

十二月初一日,早六時左右,康熙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文武官員,自乾清宮步行到天壇致祭,恭祈太皇太后轉危為安。行禮過後,太常寺官員宣讀康熙親筆祝文。其詞意懇切,感人肺腑,呼籲皇天,「伏懇憫念篤誠」,保佑祖母太皇太后病體痊癒,健康長壽;他情願自己減壽,增加祖母的壽命。

康熙聽讀祝文,「涕淚交頤」。陪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文武官員,無不感動涕泣。祭畢,康熙立即回慈寧宮侍候祖母。皇孫的虔誠,使祖母受到莫大安慰,由於心裡高興,「飲膳少加」。御醫診視,也說「脈息較前頓覺平和」。然而,精神作用引起的病情緩解,畢竟是暫時的,僅過一兩天,又出現反覆,這一次,康熙對蒼天大失所望。他最「抱痛於心」的是,用自己的壽命換取祖母的延年都未能如願,從此知道「天道幽遠,難可期必」,再也不躬親祈禱。這件事深深刻在他的心中,乃至30年後,重新提起,仍「流涕嗚咽,不能自止」。

這位獨斷乾綱,敢於挑戰惡勢力,不曾被任何困難壓倒的皇帝,面對要奪走祖母生命的病魔,毫無辦法,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終日以淚洗面。他能做的,只有在病榻前盡孝,陪伴生命垂危的祖母心滿意足地走完她人生的最后里程。

康熙最初幾天還能抽空到乾清門聽政,從二十九日起,已因祖母病情進一步加重,不便離開。

太皇太后是顆福星,她一臥病,孫男弟女全圍上來照顧,二女兒阿圖、兒媳皇太后、孫兒裕親王福全、皇后佟佳氏等,不離左右。康熙從太皇太后違和第二天起,就夜以繼日在祖母床邊護理,檢方調藥,侍奉飲食,35晝夜衣不解帶,食不甘味。祖母寧靜休息時,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聽到太皇太后的聲息,立即到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僅糜粥之類就備有30餘種。只要太皇太后說想用什麼、吃什麼,竟「一呼即至」。原來,康熙想得十分周全,應有盡有。太皇太后備受感動,用手撫著皇孫的背,垂淚讚嘆說:因為我的病,你「日夜焦勞,竭盡心思」,所有服用和飲食之類,無所不備。我實際不想吃什麼,說想要什麼,只不過藉以支吾搪塞,「安慰汝(你)心」。誰知你都事先令人準備好,放在那兒。「如此竭誠體貼、肫肫(誠懇的樣子)懇至,孝之至也。」唯願天下後世,人人效法你,像你一樣大孝。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半夜十二時左右,太皇太后病逝於慈寧宮,享年75歲。這位老人臨終時留下遺誥,簡要回顧了一生經歷,不居功,無遺憾;對晚年生活甚為滿意;對國家大事有所囑託。原文主要部分如下:

予以薄德,幼承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登聘,獲奉太宗文皇帝(皇太極),贊助內政,越既有年。不幸龍馭上賓,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沖齡,繼承大統,保護靡托,合辭堅情,勉留此身。撫育教訓,未嘗少懈。十有九年,重遭不造,世祖皇帝崩逝。悲悼予懷,益無意人世,告天吁眾,冀申初志。諸王大臣,復以今皇帝沖齡踐祚,正須鞠育,懇請再四。予顧此藐孤,難忍捐棄,勉抑哀衷,相依歲月。

今皇帝至孝性成,誠切肫懇。視膳問安,朝夕罔間。備物盡志,無所不周。屢薦徽稱,尊崇斯極。終始惟一,幾三十年。予因茲敬養,遂使兩世哀感之懷,大為寬釋。且皇太后奉事勤恪,予心甚安。但念世際昇平,皇帝純孝,亘古所無,予正可誕膺福祉。奈年齒逾邁,時用自傷。頃當寢疾,皇帝躬省藥餌,寢食捐廢,步禱郊壇,竭誠呼籲。乃數盡難挽,遽至彌留。予壽七十有五,得復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愜予夙心,夫亦何憾。

今皇帝勵精圖治,愛育蒼生,海宇乂安,兆姓樂業,天下臣民頌太平之庥者,功歸啟佑,予歿有榮施焉。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今古,恐過於悲痛。宜勉自節哀,以萬幾為重。中外文武群臣,恪恭奉職,勿負委任,以共承無疆之福。

其喪制,悉遵典禮,成服後三日,皇帝即行聽政。其持服,依世祖皇帝遺詔,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

太皇太后回顧充滿苦辣酸甜的一生,口氣平靜,無怨無悔。雖先後遭夫死子喪的不幸,兩次痛不欲生,但為了撫育幼年皇帝——順治、康熙,她接受勸阻,「勉留此身」。康熙帝的至孝,撫平了她內心的創傷,寬釋了她兩世哀感之懷。國家進入昇平歲月,皇帝純孝,她正可盡享清福,無奈年邁數盡;到太宗皇帝身邊去,是久懷的夙願,沒有遺憾。她知道皇帝「至孝性成」,恐過於悲哀,囑咐康熙帝以國事為重,宜勉自節哀;文武群臣恪盡職守,勿負委任。

康熙並非不懂生老病死的道理,但感情上接受不了痛失祖母的打擊,他悲痛欲絕,呼天搶地,哭無停聲,飲食不入口,以致昏迷。從此,直到康熙老年,每當想起祖母,「念教育厚恩」,仍感「哀痛實難自禁」而痛哭流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0d07e0aad257b789e80cb9fc791e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