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淺析馬士達今體字寫意印創作

2020-02-20     大藝術ART

中國的文字分古今兩類,以秦為界,秦以前的篆書稱古體字,秦以後通過「隸變」產生的文字稱為今體字。在篆刻創作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唯一使用的書體。用今體字入印,早在古代已有。如五代的《右策寧州留後朱記》印(圖一)、元代的花押印《張(押)》(圖二)。其後唐宋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字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受此能力的限制,當前篆刻創作仍以篆體字為主要入印文字,而今體字入印成了極少數有能力的篆刻家偶爾為之的嘗試之舉。

圖一 右策寧州留後朱記 圖二 張(押)


馬士達先生從1984年開始今字體寫意印的創作,那年他剛滿40歲,其起因先生曾向筆者敘述過。當時因向他求姓名印的人很多,而他總是來者不拒,但在制印時常會碰到無篆字的難題。有許多姓名中的今體字在篆字字典里找不到,在無篆字又不能杜撰篆字而無法成印的情況下,他不願使朋友失望,為此他借鑑古人的作法,採用今體字來代替篆體字入印,進行姓名印的創作。想不到這個無奈之舉卻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因今體字相對於均衡冷靜的篆體字來講更能表達書法意趣,這對青年時期就鍾情於書法並有著堅實書法功底的馬士達先生來說可謂是「如魚得水」,一發不可收。從此,今體字寫意印成為老馬篆刻創作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經近三十年的探索,針對今體字寫意印創作,他提出了「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的創作理念,特別注重書法意趣的融入,並在古代今體字印的基礎上又開創了「多書體混搭印」的創作新路,最終形成了馬士達先生在中國篆刻界獨樹一幟的「玄廬印風」。為更好地傳承「玄廬印風」,現圍繞「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這一創作理念從二個方面對馬士達先生今體字寫意創作淺析如下:

從創作方式看「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的理論基礎。


清代篆刻大家鄧石如是「印從書出」開創者,在當代印學理論中經常會出現「印從書出」這一詞彙,這也是當今篆刻家們一直遵循的創作理念。但這裡的「書」,指的僅僅是「篆書」,而馬士達先生主張的是「印從書法出」,這裡的「書法」含義更廣,指的是各類書法體。馬士達先生在1991年出版的理論著作《篆刻直解》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在整個書法藝術中,篆書筆墨變化最少,如果拘泥於篆書,忽視從其它書體書藝中廣泛汲取營養,又何以能單在篆書中盡書法之筆情墨韻呢?如果篆刻程式化了,又何以能得『表現』二字。故我以為,『印從書出』當不必框於從『篆書』出,更沒有必要在表面上謀求與古代印章合轍,而應該追求從『書法』出。」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老馬是「印從書法出」真正創導者和實踐者。首先,在創作方式上突顯「印從書法出」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打破陳規,用今體字的各種書法體入印。


從傳統的角度,我們通常理解為「篆刻」的正統用字為「篆字」,而且一印必須用一種風格的文字,不得混用,以求印面的統一和協調。因為古人都是這樣做的,古印也是這樣展現的,無可厚非。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演變,「陳規」必定會被打破,老馬便是打破這一「陳規」的始作俑者。他在《篆刻直解》一書中早就明確指出:所謂篆刻,無非是以印章之形式來表現書法藝術,篆刻之「篆」當指廣義之書法藝術;篆書不過是書法藝術中的一體罷了。事實上我們既可以將篆書用於篆刻,也可以將其他書體的書法用於篆刻,也還可以將其他書體的筆墨情趣滲入篆書以豐富篆書的書法表現,反過來再用於篆刻。只要看清篆刻之本質,吃透原型之精神,表現具有「金石氣」的書法美,則將真草隸篆用於「篆刻」皆無不可。因此,他以今體字的各種書體入印,其中有單純的隸書印、楷書印、行草書印,也有多種書法體合為一印的多書體混搭印。形成了「放蕩不羈、無拘無束、隨意率真」的印風,被印壇稱為「玄廬印風」。其實以今體字入印必須要具備紮實的書法功底,否則很難做到協調統一,更無法「以刀傳筆意」了。老馬青年時期便從新魏碑、郭沫若體入手苦練書法基本功,後又師從宋季丁、沙曼翁兩位書法大家,聰慧而又勤奮的馬士達先生將宋季丁的「野」與沙曼翁的「雅」全盤吸收,形成了其「野逸」的書法風格。涉足印壇後他又崇尚吳昌碩、來楚生、齊白石諸大師,這些都為他後來的「印從書法出」的創作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士達先生對今體字寫意印的探索,是從押印入手,一開始用單純的隸書、楷書入印,後來慢慢又將行草書融入,善於思考和創新的馬士達先生最終又將各種書體融於一印,創立了新的印式印風。在今體字寫意印創作過程中,老馬並不是作書體的簡單移植和拼湊,而是以今體字為本,取其書法體的筆勢,再將筆畫結體加以篆化,最後用嚴謹的章法來統籌,完全進入「以刀代筆」的藝術境界,力求印章與書法的完美統一,從而使改良過的篆刻作品在盡顯書法韻味的同時依然保持了印章的古雅之氣。


2、「以石代紙」直接在石面上書寫墨稿。


篆刻是一門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傳統藝術,從它具有較強的製作性的創作過程來看可歸於手工藝類。一般在刻印前,通常先在紙上按印面大小寫好墨稿,再水印上石,然後依樣畫葫小心刻就,這樣的印自然板滯無味,毫無筆墨情趣,更難筆底傳神。對此老馬歷來主張以即興的手法直接在石面上落墨起稿,一次不成擦去再來,反覆數十次,只作書法之揮運,而不願煞費苦心先在紙上周密安排,再渡稿上石。對於即興寫稿老馬有他的觀點:「能使篆刻文字書寫理順氣暢,有筆有墨,縱使局部誇張也能不失自然。即興起稿重在一個『寫』字,書畫之重『寫』,即是『直抒胸臆』,由此而得『書為心畫』。重於『寫』則筆畫挪讓自然,字形參差真率,虛虛實實,章法變化萬端而見靈性。所以我並不用心於篆刻章法,只是在即興起稿中隨機分布,自成章法。」為此,老馬把「印從書法出」從理論到實踐歸納為四層意義:一是古今各種字體與書體在篆刻中的活用;二是直接在石面上即興起稿;三是篆刻墨稿書寫之變化全得來於書法之從心;四是竭盡製作手提法無跡可循,使篆刻中書法之「金石氣」自然見出。


從創作成果看「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的藝術價值。


今體字入印,雖然在古代早有體現,近現代印家中也有以隸書入印的,但均偶爾為之,存世量極少。像老馬這樣以今體字的書法體為主要入印文字進行篆刻創作,並留下大批經典印作的可謂「前無古人」。這批突顯「玄廬印風」的今體字寫意印作,是老馬踐行「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的創作成果,也是我們理解「印從書法出,以刀傳筆意」有力佐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今體字寫意印創作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價值。筆者將這批今體字寫意印作品大至歸作六類,與讀者共賞:


1、多書體混搭印:這是老馬顛覆性地自創的一種獨特的印式,也是最能體現「玄廬印風」的作品形式。他將幾種不同的書體安排在一方印內,形成一種「似篆非篆亦隸亦楷亦行草」的視覺美。這對常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按常規來講一方印只能用一種字體,不可混用。但老馬卻以他特有的靈感大膽求索,事實證明他成功了。他在創作這類作品時,首先根據章法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書體,然後再進行合理搭配、精心布局,努力將幾種不同的書體經過「篆化」處理,做到相互統一協調,同時又通過筆畫的呼應及多種制印手段,在方寸之間產生一種變化多端、氣象萬千、雄渾樸厚的震撼力。如:《鬼神恨我》(圖三)採用了四種書體,即:「鬼」字用楷書體、「神」用隸書體、「恨」用篆書體、「我」用帶有隸意的草書體。以四種書體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對角呼應的章法,「鬼」字的內縮與「我」字呼應,「神」字右部的篆化與「恨」字呼應,而「恨」字的左邊「心」旁又作了隸化處理,與「神」字左邊「示」旁作呼應,最後用粗細不一的邊欄、中欄加以整固,再輔以敲擊等做印手段,一方仿封泥印式的,使四種書體在衝突中達到完美統一的,散發著古雅雄強之氣的多書體寫意印成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類作品在馬十達先生的現代漢字書體寫意印中占有的比重最大,如:《中國現代名家小品文精選》(圖四)以篆體為主,其中「現」、「小」為隸書體,「選」為行書體;《善易者不卜》(圖五)以隸書體為主,其中「不」、「卜」為篆書體;《通則靈》(圖六)「通」為行書體,「則靈」為隸書體;《是非無古今》(圖七)以隸書體為主,其中「是」帶有草書體筆畫;《五十尚有惑》(圖八)以帶有行書體筆意的隸書體為主,其中「有」為篆書體;《自勝者強》(圖九)「自」、「強」為篆書體,「勝」、「者」為隸書體;《逸於作文》(圖十)「逸」為行書體,其餘三字為隸書體;《今是昨非》「今」為篆書體,其餘三字為隸書體;《養心蓄德》(圖十一)「養」為篆書體,其餘三字為隸書體;《河北教育出版社》(圖十二)「育」為隸書體,其餘均為篆書體;《物外》「物」為隸書體,「外」為融入漢代簡書筆法的隸書體;《錢鍾書》(圖十三)「錢鍾」為篆書體,「書」為草書體;《魯彥》「魯」為篆書體,「彥」為隸書體等等。這些印作細細品來回味無窮。

圖三 鬼神恨我


圖四 中國現代名家小品文精選


圖五 善易者不卜


圖六 通則靈


圖七 是非無古今


圖八 五十尚有惑


圖九 自勝者強


圖十 逸於作文



圖十一 養心蓄德


圖十二 河北教育出版社


圖十三 錢鍾書

隸書體印。隸書體印是老馬較為偏愛的一種今體字寫意印創作形式。篆隸本來屬於一個體系,在書法創作中也常會將篆隸融為一體,所以在印中是最能體現篆意的一種今體字書體,因此隸書印在老馬的今體字寫意印中是最成熟、也最有味道的。如:《國風沖融邁三五》(圖十四)、《食古者》(圖十五)、《愚》、《空潭瀉春》(圖十六)、《食古而化》(圖十七)、《老舍》(圖十八)、《食古》、《張》等是相對來說比較純真的隸書印;另外,他還有一部分融入其他書體意趣的隸書印,如《東方既白》(圖十九)融入了楷書的意趣,《鄭逸梅》又有行書的筆意,而《仁者守義者行知者慮》(圖二十)、《華樓疊石》(圖二十一)、《吳駿》、《大吉大利》、《原田》、《少蘭》、《大吉》篆書的氣息更多些。



圖十四 國風沖融邁三五


圖十五 食古者



圖十六 空潭瀉春


圖十七 食古而化


圖十八 老舍



圖十九 東方既白


圖二十 仁者守義者行知者慮


圖二十一 華樓疊石


3、楷書體印:楷書體印也是老馬比較鍾愛的一種今體字印創作形式。老馬早期對新魏碑體情有獨鍾,文革期間在太倉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他用新魏碑體書寫的各種標語口號和毛主席語錄,所以在這些楷書體印中或多或少也參雜些新魏碑體的筆意。如《惘》(圖二十二)、《命》、《古松堂》、《王統照印》(圖二十三)、《漁人》、《盛》、《馬(押)》、《潘(押)》、《李山泉印》(圖二十四)等。而《風雨故人》(圖二十五)側以南北朝楷書書意入印的作品,他對此印頗為得意,認為與唐人楷書相比,南北朝時期的楷書書藝以「情」制勝,字形多變,面目雖「醜陋」,但筆畫生,饒有拙趣,取之入印可免俗。



圖二十二 惘


圖二十三 王統照印


圖二十四 李山泉印


圖二十五 風雨故人

4、行書體印:純行書體印在老馬今體字寫意印中數量不多,只偶爾有幾方,如:《馬(押)》(圖二十六)、《馬記》、《陸(押)》(圖二十七)。


圖二十六 馬(押) 圖二十七 陸(押)


5、草書體印:用草書體入印在老馬的今體字寫意印中很少見,是偶爾為之的嘗試性印作,顯得尤其珍貴。《格外》便是他唯一的取章草入印的嘗試印作,此印章法源自元押,印面盡顯古雅之氣,簡約而風趣橫生。


6、簡體漢字印:簡體漢字是新時代的產物,相對於繁體漢字入印難度更高,因此數量也不多,筆者僅在馬士達先生1995年創作的《中國現代文學家姓名印譜》中搜集到3方。從這3方印中,筆者真切地感受到老馬超強的駕馭漢字結體的能力,非常簡易而單調的筆畫經他的構思布局走刀,竟呈現出如此精彩的印面。《豐子愷》(圖二十八)、《葉靈鳳》(圖二十九)盡顯隸書體的意趣,《尼麗》(圖三十)則具有楷書體的靈巧,全印又不失篆印的古雅。


圖二十八 豐子愷


圖二十九 葉靈鳳

圖三十 尼麗


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溫馬士達先生這些今體字寫意印作品,他艱辛耕耘數十年並獲得成功的一條篆刻創新之路便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條創新之路的成功拓展,不僅使馬士達先生本人步入了新的更高的篆刻藝術境界,更重要的是馬先生對今體字寫意印的成功探索,給中國篆刻這門古老的優秀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後學者開闢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是馬士達先生為繼承與發揚中國篆刻藝術所作出的一大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dp-b3AB3uTiws8KNzRi.html











戰國璽大賞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