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橋!生命之舟!

2020-02-21   平安金山

(新華社)

2月17日,新華社記者肖藝九在方艙醫院拍攝時的工作照。



武漢終於放晴了,久違的陽光,我打開窗戶,脫下口罩,深吸一口氣。


春節前幾天妻兒就已經回老家過年,只剩下我這個幹勁十足的「單身漢」留守武漢,這些天我像打了雞血一樣一直在醫院、社區、方艙以及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之間不停地遊走,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武漢發生的一切,等到幾十年之後,當人們回憶往事的時候,希望這些記錄能夠幫助人們回到2020,回到武漢,回到此刻正在發生、發展著的這一場「戰疫」之中。


希望我的照片能夠讓人們回憶歷史,看到堅強,感受到在病魔肆虐之時生命的堅韌與人們不屈的抗爭!


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在穿戴防護服。


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在穿戴口罩。


1月28日,在武漢協和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一位正在忙碌的醫務人員。


生命之橋!


10天建成一所醫院是怎麼做到的?為了見證這個奇蹟,我先後5次前往火神山醫院工地,記錄它的「孕育」、「成長」與「誕生」。


1月24日,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


2月4日,建成後的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首批確診患者,我又驅車前往,此時,導航軟體上已經有了武漢火神山醫院的位置,路上醫院的指路牌也都立了起來。


在快接近醫院大約2公里的位置,因為交通管制,我不得不下車背著設備徒步進入。


來到醫院,經過了解,我得知醫務人員將會護送患者通過一個長長通道進入病房。於是,我果斷選擇了爬上對面病房樓頂蹲守。


此時,很多醫務人員已經聚集在一起相互檢查著防護服的穿戴、查看患者的醫囑並列隊在樓下等候。


2月4日,醫務人員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送入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


不一會,三輛救護車抵達。在醫務人員的護送下,患者緊湊有序地進入病房,我也將這一幕幕用鏡頭記錄下來。


當無人機升起瞬間,和煦的陽光正好照射在這條長長的通道上,這一刻,我的心頭也似有暖流湧入:無比溫暖且顫抖起來——通道的一頭是技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齊全的醫院以及這兩者和諧完美的配合,另一頭則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無數人的期盼和希望。


2月4日,醫務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


這條長長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橋,一座「生命之橋」!在如洪水猛獸般兇惡的病毒蔓延之時,這座橋把那些掙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們帶向希望:生的希望與康復的希望!


2月4日,醫務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


戳視頻

觀看火神山醫院

開始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


生命之舟!


由體育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改建而成的方艙醫院,用於收治確診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雖然與傳統意義上的「紅區」(「紅區」是抗疫醫院中重症隔離病房的別稱)不同,但這裡同樣也是疫情戰鬥的主戰場。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張書旗一起來到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採訪。


武漢體育中心曾是去年軍運會的主會場,也是我這些年體育攝影報道的主戰場。


依靠我的「主場優勢」,我們快速聯繫到現場負責人,來到江蘇援助武漢醫療隊的清潔區。此時,醫療隊的楊潔、張志俊、李飛、湯建偉、陳俊正在穿戴防護裝備做進艙前準備工作,我和他們一樣,換上一層又一層的防護裝備。


隨後,我們穿過「觀眾檢票口」,朝著四樓看台走去。


到達四樓看台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了:整個體育中心宛若一艘諾亞方舟!一格格、一間間,井然有序:患者在裡面休息治療,醫務人員不斷地穿梭忙碌其間,寧靜而繁忙。


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看到這一幕,之前的擔憂和懼怕都瞬間忘了,我趕緊開始記錄下眼前的一切,並且儘可能多地去拍攝。


沒多久,密閉防護服悶得我渾身是汗,護目鏡也已完全被口罩里噴出的霧氣糊住,眼前的視野也變得朦朧起來。我只能稍微休息一下,讓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平緩下來,讓護目鏡里的霧氣逐漸散去,再接著繼續拍攝,然後又休息一下,讓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平緩下來......


夜已深,有的患者漸漸進入了夢鄉,而在方艙里,醫務人員依然在不斷默默忙碌著:他們在持續地與病魔抗爭——這種寧靜而堅強的力量,瀰漫在整個方艙之中,讓它真的成了「方舟」,生命之舟。


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


2月17日,來自江蘇醫療隊的楊潔、張志俊、李飛、湯建偉、陳俊在進艙前加油打氣。


在這艘「生命之舟」里,人們一起齊心抗擊疫情。溫暖、光亮和希望在此傳遞、彙集、交織、凝聚成衝破黑暗的巨大力量,去迎接最燦爛耀眼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