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說2024④丨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2024-01-12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智說2024丨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核心觀點

立足新的形勢,以推動供求既保持總量基本平衡,又促進結構高水平動態平衡,並統籌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同向發力、持續發力,實現經濟平穩增長、保持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胡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即「五個必須」,其中,第二個必須是強調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把這個規律性認識的著眼點放在國民經濟運行層面,表明的是要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就需要在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總量基本平衡的情況下,儘可能實現供需兩端的結構性動態平衡,這樣既可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可以體現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政策導向,目的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必須統籌供需兩端實現動態平衡

經濟增長的邏輯是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內在動力牽引,在經濟運行中對一國所有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從而實現資源要素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產出,其結果體現為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量增長和經濟增長速度的平穩提升。

但經濟增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受到經濟運行環境、技術進步、要素供給約束和經濟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在封閉經濟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靠投資和消費;在開放經濟下,經濟增長又增加了國際貿易和貨幣國際化的推動力,如果拉長經濟運行周期觀察一國的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則是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其中,涉及創新、人力資本、市場開放度、制度供給等因素。對大國經濟來說,在一個經濟周期內促進經濟平穩增長主要還是依賴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的內在驅動力,不斷增加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並保持二者基本平衡,從而達到經濟增長速度、質量、效率、效益和安全的有機統一。

在黨的十八大之前,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生活已經由溫飽不足轉向總體小康,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質的改變,社會需求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在這一過程中,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出現深刻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過去那種依靠粗放式的要素投入、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出了九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審時度勢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順應這樣的邏輯,在黨的十八大後的五年,黨中央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接續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在這個階段,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整個供給體系質量,著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來破解重大結構性失衡的難題。黨的十九大以後,中美摩擦加大,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抬頭,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日趨增多,又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巨大衝擊,我國發展面臨供給衝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再疊加結構性、周期性矛盾交織,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就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抓手。

為此,黨中央及時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抉擇。落實到經濟運行層面,就是要把實施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加強需求側管理,深入研究市場變化,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是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著重強調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這是立足新的形勢,既以推動供需保持總量基本平衡,又促進結構高水平動態平衡,並統籌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同向發力、持續發力,實現經濟平穩增長、保持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的全新認識。

著力培育市場競爭新優勢

充分激發供給和需求潛能

受近幾年一系列外部複雜因素的影響和國內仍未破解的體制機制障礙的束縛,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一直沒有減緩。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但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現實困難。

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處於下行周期階段往往又是各種創新潛能爆發的時期。根據熊彼特創新理論,顛覆式破壞最能推動產業組織、企業組織實施變革,這實際上給社會供給端帶來鳳凰涅槃式的創新機會,大量創新性供給又必然引致新的消費浪潮,推動實現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動態平衡,進而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新的上升周期。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新一年前兩項重點經濟工作,講的就是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變革,突出的就是一個「新」字。

在供給端,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目前,我國已經具有世界量級的生產製造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加上我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完全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新年賀詞中提及的C919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神舟家族、「奮鬥者」號,以及國貨潮牌、國產新手機和蓬勃興起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給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這一系列日新月異的創造為塑造新時代我國強大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需求端,強調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各類新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文體消費以及國貨「潮品」等都存在巨大的待開掘空間,也必將形成一大批新的消費增長點。超大規模消費市場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持續的動力源,也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只要堅持不懈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使國內大循環既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又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一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消費中國依然在這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供需協同發力重在

市場、政策、預期三方面下功夫

統籌供需協同發力既涉及經濟運行,又涉及經濟體制,只有繼續推進全方位改革開放,切實破除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充分激發供需兩端要素配置的活力。這重點要在統一市場、政策激勵、穩定預期上下足功夫。

一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堅決消除各類保護主義羈絆,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讓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管理等各類生產要素在充分流動中發揮市場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的均衡作用。

二是強化政策激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尤其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放大政策組合效應,確保各類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三是切實穩定市場預期。在經濟下行周期中,信心比黃金可貴。人心齊泰山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各方面要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特別要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政策不打架、措施快落實、問題敢解決,才能穩住預期。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b2d81f6984734b01282f287aaa605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