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底能不能如願離婚??

2023-08-15   伊姐看電影

原標題:她到底能不能如願離婚??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閒聊)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

夜深了。

徐敏(佟麗婭飾)躡手躡腳回到家中,進到孩子們的房間,搬出自己的單人小床。

看到兒子念念(姜瑞霖飾)留下的字條,一天的辛苦一掃而空,她露出了微笑,把窗子關好。

丈夫陳均(吳昱翰 飾)的影子出現在窗戶倒影,她瞬間戰慄。

電影的溫馨氛圍在這裡突然改變,進入了黑色恐怖色調。

陳均溫和地勸她:「今晚回屋睡吧。」

但很快這層溫情面紗會被他自己的憤怒點燃,變成對「為什麼晚歸」無休止的盤問,推搡,最後變成一場疾風驟雨的家暴。

陳均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他們曾經擁有平靜幸福的四口之家生活。

故事的轉折,在徐敏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多一點收入,進入藥代行業。

當她成為了一個這個時代最推崇的女性:擁有一兒一女湊「好」字,事業獨立,經濟上擁有一定話語權後,她的命運反而急轉下——

她反而成為了這世界上最慘的人。

家庭施暴者的共同特性就是,發生在情緒激動之時,等到冷靜下來,會扇自己耳光,會下跪,會懺悔。

但是,絲毫不會阻止下一次家暴的來臨,徐敏的生活,仿佛失去燈塔指引的單薄小船,席捲進了隨時來臨的狂風大雨。

這世界上本該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成了地獄。

2001年,曾經有一部反映家暴的電視劇風靡全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馮遠征飾演的安嘉和成為整個80後、70後的童年陰影。

當年,安嘉和在劇里施暴的直接原因是,無法接受妻子梅湘南(梅婷 飾)對自己隱瞞了被強暴過的歷史,那個時代,女性被施暴,是因為某種意義的「不夠完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時間到了2023年,中國第一部反映家暴的電影誕生,徐敏被施暴的理由徹底顛倒了,「因為她太強,太完美」。

《我經過風暴》在7月29日已經開點映,並進行七城路演。電影的編劇、導演秦海燕無數次被問到一個同樣的問題:「現在《反家暴》都頒布了,家暴應該是農村、偏遠山區才有的事兒,題材切口是不太窄了?」

事實上,她創作電影的初衷,恰恰是2019年,她的閨蜜,一個生活在北京,擁有相當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的女性被丈夫施暴,向她求助,而她也目睹了,家暴多麼難以取證和鑑定,一場錯誤的婚姻想體面收場,到底有多艱難。

秦海燕說:「城市有經濟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甚至她們自己更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弱者,更恐弱。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倫理的桎梏,將她們推向深淵。」

《我經過風暴》,要講述的故事,可能從不僅僅局限於家暴本身。

《我經過風暴》

總會有人問被家暴的女人:「你求助啊,你離婚啊,你就那麼離不開那個男的啊?」

徐敏當然想過自助,試圖離婚。

剛開始,她試圖獲得警察的幫助。

在陳均怒斥她「看看酒桌的人,都快摸到你的胸了」,並因此暴打她的夜晚,她選擇了報警。

但警察打開門例行諮詢「是否開具驗傷證明」之後,反感地問了一句:「你喝酒了?」

那一刻,男人的性別審判,大大優先於職業性,指向了她。

再後來,她試圖獲得親生父母的幫助。

父母回應她的,是擺好一桌子飯菜,苦口婆心地教育她:「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陳均態度很好啊,婚絕對不能離

終於,她下決心離婚。

然而,在她最初試圖獲得年輕女律師李小萌(王影)的幫助時,小萌第一反應是,陳均看著挺好的呀。

不能完全怪別人,陳均除了家暴,在各個方面是一個沒有大硬傷的男人,他是醫科大學的副教授,業務過硬,年輕有為。

他對待同事、鄰居、外人,溫文爾雅,在父母面前態度誠懇,甚至對妻子徐敏的律師小萌,也永遠一副充滿歉意、略為侷促的樣子。

只有在面對徐敏的時候,他會用毛巾包著手去打,因為他學過醫,知道怎麼打不會致命,同時也不會留下痕跡,被法律抓到把柄。

他會在徐敏逃無可逃,到酒店住的時候,跟蹤、脅迫、追到停車場,公然施暴。

無意中目睹這一切的李小萌震驚了,年輕的、尚未步入婚姻的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在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殘忍的困局。

這一次,她決定真正站在徐敏的一邊,站在女性的一邊。

在整個離婚過程里,徐敏最難放下的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目睹爸爸媽媽的爭吵,哭著發問,她心軟了,「媽媽永遠也不會離開你們」。

當陳均表現出短時間的情緒穩定,她看到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短暫假象,她會自責,愧疚。「是不是我不好,是不是我有問題,是不是我把孩子的幸福毀了?」

在這樣的反覆和拉扯里,徐敏真的能如願以償成功離婚嗎?

就算離婚成功,就徹底切斷了她和陳均之間的痛苦糾葛嗎?

《我經過風暴》某個意義,有懸疑電影的色彩。

而電影的結局是出乎意料的,也足夠發人深省,絕對值得走進影院,去感受一下無法劇透的震撼。

總有人在問,如何識別家暴男,換句話說,陳均是如何成為陳均的?

電影里沒有大篇幅地展開,但用了一幕戲,就足以發人深思。

在離婚的拉扯里,陳均的媽媽(艾麗婭飾)來到陳均家,面色陰沉,一語不發。

「她就是看不起我是個小學老師,才這樣對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婚,絕對不能離。」

陳均沉默地給媽媽做了一碗面,試圖轉移話題。「媽,先吃飯。」

陳均媽媽一把打翻:「我跟你說話你聽到了嗎?」

在陳均驚恐的注視下,媽媽拿出了戒尺。

那一刻,已經是兩個孩子爸爸的陳均,仿佛變成了3歲的孩子,在牆角里瑟瑟發抖,迎接即將來臨的懲戒。

《我經過風暴》預告片出來後,引發了一部分爭議:「是不是在煽動恐婚恐育,是不是在做性別對立?」

但僅僅這一幕,陳均的小傳就鮮活了,陳均本身就是家暴的受害者。

可惜可憐的是,凝視深淵的人最後被深淵吞噬,屠龍者變成了惡龍本身。

在整個離婚過程中,一直在思考「是不是為了孩子忍耐」的徐敏,逐漸發現生活里孩子的異樣。

女兒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欺負,她教她正當防衛,女兒卻反問:「可是爸爸也喜歡你啊。」

兒子在遊樂場施暴別的孩子,她趕緊阻止,兒子問:「要用毛巾對不對?」

家暴的最恐怖之處在於,代際傳承是如此難以切割。

我參加了七城路演,發現一個現象:好多媽媽都說要帶孩子看這部電影。

其中被點贊最多的是:我不想捧在心上的寶貝長大了被男人騙被男人家暴。

還有男寶媽媽說帶他看,希望他成為一個暖男。

這片子成了防家暴教育片。

徐敏開始認真思考,「為了孩子,忍一忍吧」,究竟是不是她給自己找的藉口,對孩子而言,這真的就是好的選擇嗎?

這個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給女性們灌輸著各種標準,潛在的規訓。

比如,剛出茅廬,想大展拳腳的李小萌,她遇到的是另一個困境,媽媽覺得她的職業總接觸社會陰暗面,久而久之,對生活失去信心。

「乾得好不如嫁得好。」

這樣類似的話,我們在生活里,聽得還少嗎?

「不要離婚,孩子怎麼能沒母親呢?」

「為什麼就打你呢,你自身沒有問題嗎?」

「過日子都是這樣的,打打鬧鬧,很正常。」

「乾得好不如嫁得好,早點傳宗接代。」

這樣的話,密密麻麻編織了一個牢籠,最後讓女性喘不過氣,這裡面的每一個無心之字,都像越來越大的雨點,重重拍打在女性的身體,最後讓她渾身濕透冰冷,卻又無處可去,無處容身。

陳均明確給出了拳頭,但那些潛在的規訓和標準,何嘗不是每一個女性,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的,更普遍的風暴?

我經過風暴》今天正式上映,但在點映過程中,它的口碑已經逆天。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今天的大環境下,可以看到《我經過風暴》這樣的電影,是女性的幸運。

女性的一生,困難重重,性別和社會的雙重壓力,讓她註定在更有阻力的環境里成長,她的一生,都在對抗著各種無形的風暴。

我經過風暴》從來不僅僅局限於說家暴本身,它試圖給女性一點鬆綁,一點鼓勵,一點希望。

請記住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祝福每一個努力生活的女性。

獲取更多好文

·《33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4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5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6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7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38歲知道的事:關於錢,關於性,關於愛》

微信訂閱號總是莫名其妙改版

為了避免我們一不小心 錯過彼此

大家記得把「伊姐看電影」設置為星標關注

只需要五秒鐘哦~~

先點擊任意一篇文章標題下的藍色字「伊姐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