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那些讓房顫無處遁形的新武器|熱點聚焦

2019-09-10     醫脈通心內頻道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演進,心房顫動(簡稱房顫)的患病率及檢出率不斷提高。房顫的主要危害之一在於血栓的形成及腦卒中和體循環栓塞風險的增加。因此,提高房顫的檢出率,進行規範化診療對於減少卒中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遠程心電監測技術為隱匿性房顫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武器。下面,讓我們一起細數那些讓房顫無處遁形的新式武器吧。

作者:林高峰

單位: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移動智慧型手機——讓心律無處不在

剛剛落幕的ESC 2019年會可謂精彩紛呈。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陳韻岱教授在大會上公布了華為心臟研究(The HUAWEI Heart Study)的重磅結果。該研究基於華為公司研發的光電容積脈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技術感知受試者毛細血管血容量變化,從而檢測心臟節律變化。該研究為隊列研究,共納入246541名受試者。受試者只需佩戴具有PPG程序的腕帶和手機APP,連續監測至少2周。結果顯示,在最終完成試驗的187912受試者中,APP提示「可疑房顫的比例」為0.23%(424/187912),其中完成隨訪者為262例。經過臨床評估、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複查發現,227例患者發生房顫。統計結果發現,PPG對房顫的陽性預測值高達91.6%。最終,80%的房顫檢出患者根據卒中評分接受了抗凝治療。

圖1 可隨時檢測心律的智能手環和智慧型手機

此外,今年3月份在紐奧良舉辦的第68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 2019)上,備受矚目的蘋果心臟研究(The apple heart study)被公布。該研究同樣基於PPG的檢測技術和手機APP、智能手環的檢測條件。結果顯示,在程序提示為不規則心律預警的事件中,房顫的陽性預測值可高達71%。

圖2 應用蘋果手機和蘋果手環對房顫進行檢測

可移動的心電圖機

如上所述的腕帶式心電監測其實是通過脈搏的變化間接反映心電信息,所記錄的信息並非真正的心電信號。然而,傳統的心電圖儀體積龐大,難以隨身攜帶,且其操作需要由專業醫生完成,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或心律變化,難以及時記錄心電信息。

2017年AliveCor發布的一款被稱為可攜式心電圖儀的裝備——AliveCor Kardia Mobile ECG,其尺寸小於一張信用卡,使用時僅需將雙手的任意兩隻手指按壓在金屬檢測區,30秒內即可產出到一張醫用級別的心電圖。該產品已獲得美國FDA認證。

圖3 可隨時記錄的移動心電圖機

近期,波蘭的一項小規模研究對Kardia Mobile ECG和傳統12導聯心電圖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Kardia Mobile ECG在檢測房顫、心房撲動方面並不劣於傳統心電圖。但是,Kardia Mobile ECG在檢測病理性Q波、起搏器心電圖等方面明顯弱於傳統心電圖。我們期待更大規模的研究結果進行驗證。

植入設備的房顫檢測功能

上述設備大多需要患者操作,由於操作準確性等原因其結果難免存在誤差。近幾年,隨著技術的進步,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植入量逐漸增多。廣義上CIED包括起搏器(Pacemaker,PM)、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及植入式心電事件監測儀(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ILR)等。PM、ICD、CRT除具有常規治療功能外,還具有監測功能。因此,具有心房導線的CIED相當於放置了永久性的檢測電極,一旦患者發生房顫,起搏器可自動記錄這些數據。當患者到醫院進行常規起搏器程控時,這些數據可作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圖4 CIED可作為心電監測裝置

而ILR相當於在皮下植入了長時程動態心電圖,可連續監測數年心電信息,對於臨床懷疑心律失常(如陣發性房顫)或不明原因的暈厥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圖5 僅U盤大小的植入式心電監測儀

近幾年,隨著遠程醫療的興起,部分起搏器還可通過遠程裝置實時發送數據。患者可於家中將心電數據實時發送至網絡平台,平台工作人員可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預處理,一旦發現心電數據異常,可立即通知患者及時就診。

圖6 遠程心電工作網絡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大數據的興起和網絡的普及讓數據的傳輸變得簡單、高效、快捷。房顫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儘早診斷和治療可減少其併發症的發生。同時作為一種慢性病,房顫需要長期管理。無論是診斷還是隨訪,上述這些新式裝備都將成為醫生和患者診治和管理房顫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 Guo Y, Wang H, Zhang H,et al.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Screening Using Photoplethysmography-Based Smart Devices: The HUAWEI Hear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9 . pii: S0735-1097(19)36365-X. doi: 10.1016/j.jacc.2019.08.019.

2. Turakhia MP, Desai M, Hedlin H,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large-scale, app-based study to identify cardiac arrhythmias using a smartwatch: The Apple Heart Study. Am Heart J. 2019 ,207:66-75. doi: 10.1016/j.ahj.2018.09.002.

3. Koltowski L, Balsam P, Glłowczynska R, Kardia Mobile applicabi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omparison of Kardia Mobile and standard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records i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of a tertiary cardiovascular care center. Cardiol J. 2019. doi: 10.5603/CJ.a2019.0001.

4. Gorenek B Chair, Bax J, Boriani G,et al. Device-detected subclinical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definition, 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an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 and Sociedad Latinoamericana de Estimulación Cardíaca y Electrofisiología (SOLEACE)[J]. Europace,2017,19(9):1556-1578.

5. Comoretto RI, Facchin D, Ghidina M,et al. Remote control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cemaker patients versus standard ambulatory-based follow-up[J]. J Eval Clin Pract,2017,23(4):681-68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Zr1HG0BJleJMoPMKM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