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英劇《普通人》火遍全網,不少人都評論說,這就是每個人的曾經,這就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起伏曲折。雖然劇情是從男女主的戀愛故事切入的,但這部劇絕不僅僅是講青春,講愛情。無論是男主角怕被孤立而拒絕承認和女主的戀情,還是女主用洒脫和另類來掩蓋自己內心缺愛敏感的黑洞,都讓每一位觀眾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普通人》劇照
我們終其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功成名就、衣錦還鄉?還是為了生兒育女、家庭幸福?亦或是庸庸碌碌、平淡度日?《普通人》中的男女主在愛情、家庭、生活中不斷嘗試、受挫、迷茫,最終都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自我。只有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現在和未來,才能在人潮和社會的不斷衝擊下,牢牢站穩,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追求。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才能認識自我呢?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他的論文《未發現的自我》中,全面深入地講解了為什麼需要認識自我,如何認識自我以及認識自我的意義。作為與弗洛伊德起名的大心理學家,榮格一生都在致力於心理學研究,他突破了弗洛伊德「一切都起源於性」的主張,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榮格的《未發現的自我》是非常值得讀的好書,但它的專業性讓不少對心理學了解不多的人望而卻步。而現在有人專門就這本書進行了接地氣的解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書中深奧的理論和核心觀點一一進行分析講解,這就是水木丁的《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對這世界》。
《未發現的自我》這本書只有七十多頁,而水木丁對其解讀的書籍《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對這世界》有兩百多頁。在這本書中,作者結合大量的生活實例和親身經歷,對《未發現的自我》七個章節進行了詳細講解,用口語化的表達代替了專業艱深的詞彙,目的是為讀者把榮格講透,講清楚。讓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少一些迷茫、痛苦,多一些通透、平和。
一、《未發現的自我》目錄中的秘密
「我們都是人生的囚徒,而這是一本越獄指南。」
不少人認為,既然榮格要講自我,那肯定會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可實際情況卻是,榮格在這本書的七個章節中,用了整整三個章節來討論社會、群眾和宗教的問題,占了整本書的近三分之一。為什麼這位大心理學家要這麼安排布局呢?
其實大師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如果我們一上來就盯著自己看,想要找出自己的「本質」或者是「內心的真正想法」,那就跟我們照鏡子一樣,盯的時間太久,就會覺得自己完全變成了陌生人,反而看不到我們想看的東西。
認識任何事物都需要我們把它放在一個系統坐標中去了解。而榮格在前三章講社會,講群眾,講宗教,就是為我們打地基,為我們建立一個完整的坐標體系,讓我們大家在這個大框架下,去討論認識自己。如果不這樣做,我們的評價就會因為過分片面和狹隘而失真,也就無法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了。
二、是什麼在阻礙我們認識自己?
不少人說,我看過不少心理學的書,也做了很多測試題,我對自己非常了解,不需要再專門去學如何認識自我。其實不然,用幾個心理專業術語是完全沒辦法概括你自己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其中還帶著狡猾和隱藏。我們會為了去適應他人、團體、社會的標準,而偽裝自己,把自己變成那隻合腳的鞋,但到底合不合腳,就需要揭開面具,仔細端詳。
第一個阻礙我們認識自己的因素就是:社會大標準,也就是群體、集體的一致性。當「少數服從多數」、「保持步調一致不能掉隊」成為了衡量個人的標尺,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一部分格格不入的人,這些人並不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錯,他們下意識地就會先尋找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他們就離尋找自己的聲音越來越遠了。
就拿當下的社會現狀來說,「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是一種對社會準則的背叛。只要你有這種苗頭,會有無數人從你周圍出現,勸說你,給你講清利害,動員你不要「走入歧途」。他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你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標準,而至於你心裡的真實想法,沒幾個人會問。
還有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學生時代考高分、進名校,職場時代進大企業、拿高薪,這就是成功。如果這個時候你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兒,能養活自己也是成功」,八成會被大家當成沒追求、沒上進心的典範。在大眾的認知里,成功就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而你這種「成為眾人中的普通一員」的思想覺悟,是拿不上檯面的。
第二個阻礙因素則是:過分強調理性而忽略感性的作用。很多人都認為,感性、情緒化是低級本能的體現,理性才能讓我們遠離低級,進入更高的層次。這種過分強調理性的做法,很多時候往往會反過來帶給我們麻煩。
「人的情緒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都來自你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反應。」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面對同事領導,總會在情緒爆發時懸崖勒馬,儘量理性對待,甚至隱忍。可其實情緒是騙不了人的,你的眼神和氣場仍然會把你內心真實的想法表現出來。如果我們總是不承認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感受,即使說成千上萬句理性的話,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沒有任何改善。
堵不如通,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我們不能把理性當做堵住出口的工具。榮格認為,人在情緒情感因素沒有超過某種嚴格的限定時,理性的探討才能得以進行,才可以獲得成功,如果情緒情感的激烈程度高於這個水準,理性便可能喪失一切可能。
世界高度的科學化數據化,讓我們潛意識也想把自己納入到其中,卻忘了越本能的反應,才越接近真相。
第三個阻礙因素是:不肯正視接受「我」的陰暗面。網絡上的衛道士泛濫成災,他們馬不停蹄地到處聲討那些道德上有瑕疵的事情和人,甚至連幾百年前的經典著作都要一一數落一遍,只因為這些作品「三觀有問題」、「描寫歌頌不道德的生活」。這種近乎潔癖的行為在我看來,更是對自己「壞的一面」的恐懼,不承認自己也可能會有「壞的瞬間」。
是人就有七情六慾,永不犯錯的人要麼沒出生,要麼就是已經死亡了。我們都會嫉妒比自己優秀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敵人受挫而感到開心,還可能會生出偷偷阻礙別人進步的想法,這就是人類。承認接受我們自己的陰暗面才能讓自己獲得解放和平衡。「如果一個人永遠擺一個虛假的人設在外面,內心世界卻壓抑自己的多面性,或者不承認自己的立體性,那麼這個人的內在人格其實是不完整的。人們不接納自己的時候容易產生內心的衝突,演變出心理不健康的後果。」
三、每天默念三遍:「我」很重要
「個人生活是唯一真實的生活。」
榮格認為,拯救世界絕對不是靠某一個強權者,而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獨一無二的個體去認知。這並不是說我們都要成為那個事事說「不」的人,而是在集體生活之下,能夠不斷去穩住自己內心的人。尤其是當涉及到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時,不是想都別想就做,而是用懷疑、掂量去審視它們,不斷找到最適合的位置。
集體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大環境,而「我」則是決定我們生活水平的關鍵。這個水平不是指金錢物質,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內心。只有不斷認識自我,才能認識社會。最後,用水木丁在《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對這世界》書末說的一句話來結尾:不要讓社會對我們的承認成為幸福感的唯一來源。你首先要有相對健康的心靈,才有可能真正享受這些幸福。我們還有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內心深處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