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移栽,如何做到合理密植?看好了,這些經驗教給你

2019-09-01     玥蔚說農業

大家好,前面我們說了育苗,現在接著來說說移栽,移栽也要是要講究方法的,需要做到合理密植,這樣成活率才可以高。

(一)適時平栽

掌握季節,適時早栽是雙季稻生產中的一個環節。雙季稻適時早栽,可以充分利用一年中適宜的生長季節,保證秧苗移栽後有一定的營養生長時期,為生殖生長打下基礎,有利於早熟高產。

早稻適時早栽,可以保證大田有足夠的營養生長期,不但有利於早熟高產;而且還為後季稻高產創造有利條件。適時早栽,不是說越早越好,如二熟制早稻,就不宜過早插秧,由於當時氣溫較低,過早栽插有時並不能達到早熟的目的,反而由於過早育秧,造成秧苗管理的困難。反之,三熟制早稻則不宜過遲移栽,否則插秩後不久,就開始幼穗分化,因而使營養生長期縮短,形成前期營養生長不足,養分積累少,產量不高。

後季稻的移栽時期,在不影響早稻產量的前提下,儘量爭取早插。插秧早,由於延長了大田營養生長期,充分利用前期有利的氣候條件,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就為後期生殖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早抽穗,早成熟,穗大粒多。

插秧要求淺、直、勻。淺:以淺插不倒為宜,這樣播下去的秧苗返青快,分櫱早。插深了,往往要在泥里起節,再從節上長根分櫱,使分櫱發生的時期推遲了。小苗育秧的秧苗小,更應插得淺,只要將小苗帶的泥塊安放在田面,使泥塊與田面一樣平就行。直:秧苗要插得直,不要斜插"順風秧",以免風吹葉片披到水面;不要播"煙斗秧",以免髮根返青困難;不要插"拳頭秧",以免秧苗被風吹倒,發生漂秧。勻:每穴苗數均勻。小苗插秧時,每穴苗數容易插得過多,必須認真掌握,否則會影響單株分藤的發生。

後季稻插秧時,因為秧苗大,天氣熱,土壤表層溫度高,應該插得稍深一點,以免影響成活。後季稻小苗插秧,仍須強調淺插,否則容易造成死苗。

(1) 插秧機插秧

機插的秧苗,要求葉身挺秀,直立有勁,組織稍為硬化,基部粗扁,對不良的環境的抵抗力強,移栽後返青活棵快。為了達到上述要求,貧下中農摸索出"水播早育"的育秧方法,使秧苗粗壯老健,便於機插。播種量要求適當,播種量太多,秧苗細嫩,不利於返青活棵;播種最太少,分端多,造成勾傷秧多,不利機插,應根據各地區具體情況,確定播種量。分期分批播種,以保證經常有適齡秧苗可供插秧。同時,由於機械作業有傷秧情況存在,機插秧苗一般比人插的要多10~18%,因此必須相應地增加秧田面積。拔秧時要求小株細拔,如大把拔秧,秧把易糾結,因而影響機插質量。

(2) 拋秧

拋秧前先用鏟秧工具把帶土塊的小苗,分成小塊,使每一小土塊帶秧苗三、五根。拋秧時,人站在田埂上,抓秧,如土塊不濕也可拿土塊,向田裡滿天星似地拋去。如果田塊較大,可以在田裡拉一條繩,人沿著繩邊走邊拋,要求拋得高,拋得遠,撒得開,一次拋足。因秧帶有土塊,重心向下,落在田裡秧苗就向上,倒苗很少,即使秧苗倒在田面,2~3天後就會立起。拋秧的大田要求田平,田爛,水淺。秧苗返青期間,最好採取日灌夜排的方法,有助於立苗,當秧苗返青後,結合耘稻,立即進行勻密補缺工作,保證大田生長一致。拋秧的秧苗,後期容易發生倒伏,在田間管理上,要特別注意合理的水漿管理。

二、合理蜜植

1.合理密植能增產合理密植能夠增產,是在於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製造出更多的營養物質,供給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促使穗多與穗大的統一,粒多與粒重的統一,從而取得高產。水稻產量由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組成。合理的密植是為了確保每單位面積有足夠的穗狀花序並且有多個穀粒。但是這三者在不同的密植程度和肥力水平下,有不同的互相制約關係,尤其是穗數和粒數之間關係較為複雜。當每畝穗數比較多時,穗數與粒數的矛盾增大,每穗粒數的減少影響到總粒數的減少,又不能由穗數的增加來彌補,因而產量反而降低。在合理密植範圍內,穗數與粒數的矛盾,可以通過人的作用,使其矛盾減少到最小程度,達到穗數的增加而粒數仍不減少,或減少不多,這樣就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在構成產量三因素中,穗數是構成產量的主要基礎,必須首先要求有一定的穗數,只有在這一基礎上,爭取穗大、粒重,才能獲得高產。

2.按具體情況確定密度為了達到合理密植的增產效果,各地區密植的程度,不能強行規定,各地區以何種密植程度為好,應根據氣候、地區、土、肥、水、種等條件不同,由於不同的現場管理水平,更加科學的密度更合適。目前江、浙和上海地區的雙季稻的密度,一般都在4萬穴左右,株行距為4寸*4寸、4寸*3寸。其中早稻每穴苗數5~7株,基本苗在30萬左右;後季稻每穴苗數6~8株,基本苗在40萬左右。

今天內容就這麼多了,感謝大家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UN-9GwBJleJMoPM8b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