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陸河人口中的「寨」,乃源自明朝中期的一場動亂

2019-06-03   陸河熱線網

【陸河人口中的「寨」,乃源自明朝中期的一場動亂】

「他和你『共寨』麼?」

「這個人是和我共寨的。」

……

熟悉陸河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陸河有一些村落,其村名的末尾是帶有寨字的。例如,河田鎮有馬公寨、興隆寨;水唇鎮有黃布寨、南進寨;新田鎮有屯寨;南萬鎮有杞洋寨等。這些村落既沒有寨牆,也沒有寨門,有些是在平洋之地,跟周邊其他陸河村落沒有什麼區別,一點也不「山寨」,卻為何會叫做「寨」呢?

原來,這要從明朝中期一場席捲粵東地區的山寇、海寇及倭寇等匪亂說起。從明朝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1554-1555年)紫金髮現礦藏起,因為採礦而誘發的匪亂,紛仍不斷,烽火連天,加上期間倭海寇從沿海殺入內地,劫掠不止,導致海豐(含今之陸豐、陸河)及周邊的長樂(五華)、永安(紫金)、歸善(惠東、惠陽)、普寧、惠來、揭陽(含今之揭西、揭東)等,匪亂不止,民不聊生。

(陸河縣河田鎮馬公寨。明朝時,該寨是粵東地區著名的「匪穴」,如著名「匪首(又被稱為農民起義首領)」藍一清曾占據此地。許多地方文獻有提到。此圖由羅劍彪提供。)

為了防範賊寇,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春(1563年),司府明文命令各鄉建寨。不過,當時海豐縣吉康都(今陸河縣)的民眾並未將其當回事,所築的寨子極少。直到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三月(1564年),因為有些村落建有寨子,築有寨牆,在防範山匪、海匪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於是,吉康都各鄉才紛紛築寨,以防賊寇。

據明朝吉康都人彭希周記載,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八月(1564年),五雲築廟山寨,侖嶺築田心寨,米完范家先築苗竹古寨。嘉靖四十四年九月十八日(1565年),築完田心寨,鄉民各回。范家築合江、車田兩寨,(水唇)吉溪築亭前寨,(水唇)黃塘築官倉寨,五雲築隆興、駱浦、石坡、寬山四寨,河田築高砂寨、巡司寨、赤花寨、揖江寨、壩上寨、官仔寨、半徑寨、沉卯水寨。至此,吉康都(陸河縣)各地立寨完畢。

不過,建完寨子之後,並未一勞永逸。這期間,一旦遇到大股賊寇的圍攻,低薄的寨子依然有可能抵擋不住,從而導致寨破人亡的事情發生。例如,丙寅年(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三月初十夜,偷開亭前寨,戮死生員彭有眸,四月攻開半逕寨,五月偷開高砂寨,八月偷開東山寨,人口戮屠殆盡。若此者,皆為姦細外攻內應,更分不謹之過也(原按:更分,夜更哨替接者,俗曰守更)。自此以後,賊勢日盛,人心日危。當年十二月初八日,黃寨、出心寨、馬公寨、巡司寨、祠堂寨、下砂寨陸續逃避,各鄉散退已盡。退寨之民歸之崙嶺五雲峒者眾,間有不願移居者傍縣生理渡活。當時,鄉村圍寨退盡,而賊益肆志,由是占出東坑、吉溪、高砂、馬公寨等處,四據為巢。

丁卯(隆慶元年,即1567年),吉康都大小圍寨總計三十餘,被賊攻殺已過半,惟存侖嶺(今水唇鎮)田心一寨,共計五百餘灶(戶),極力固守。那個時候,整個吉康都(陸河縣),田園阻荒,耕牛搶廢(方言,衰廢之意),或二三共田,或四、五、六共牛一隻,人皆鋤耕采蕨而食,日不聊生,夜不安寢。

(陸河縣水唇鎮黃護寨,又叫黃布寨。其前身為本文提到的明朝范家築的苗竹寨。此圖由范思友提供。)

直到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三月,禍害吉康都(陸河縣)及周邊地區數十年的賊寇才被官兵剿滅,民眾方才息兵歸農。這年春天,吉康都(陸河縣)民眾終於散寨,各歸田裡居息。這場歷時二十多年的大動亂,導致包括陸河在內的粵東人民損失慘重,土地荒蕪,人丁減少,經濟不振。

也因為這場大動亂持續太久,所以給當地民眾的印象十分深刻。動亂中的一些事物也成為了民眾的集體記憶,被一代又一代保存下來。時至今日,陸河仍有不少地名和村落名,將「寨」字保留了下來。另外,現在許多陸河人說到「村子」的時候,口頭上仍習慣說「寨」。例如,問某人是不是和另一人同村,會說:「是不是你共(同一個)寨的?」而說某人是我村的,也會說「是和我共(同一個)寨的」。

綜上所述,可見陸河縣這些帶「寨」字的地名和口頭語,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乃是源自明朝中期那場曠日持久,慘絕人寰的粵東大動亂。

(文字/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