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
這裡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
這裡有著祖國西南地域別樣風情。
一起來看看不一樣古村古鎮。
1 石圍古村
石圍古村位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西北部的中石村石圍屯,距縣城約4公里,山坡、田野、河流三面環繞,自然景觀開闊秀麗,優美神奇。
據銀氏族譜和永安功德碑記載,石圍古村始祖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到此,至今已有640多年歷史,居民均為銀姓仫佬族。
屯中古民居現存古屋70多間,多數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均為磚木結構,懸山式或硬山頂式、屋檐撐拱斗拱建築;房前有門樓,大門上有「鳳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圖案,進門抬頭見香火、低頭見煤爐,這些都是典型的仫佬族風格;屋檐與內牆壁畫精細,花窗格式圖案豐富,雕工精巧,蘊含著濃郁的仫佬族文化元素,是羅城傳統仫佬族木雕工藝的精品代表。
屯後有一條長70多米、部分用三合土拌漿砌築的石牆,牆中設有槍眼和哨口,是羅城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防禦牆。屯周的永安橋功德碑、石條古呇、雙石板橋、功名石桅杆等古蹟文物,見證了該村輝煌的歷史,承載著銀氏仫佬族厚重的文化。
石圍仫佬族民俗博物館是羅城首個屯級博物館,館內文物分一樓、二樓陳展。一樓主要陳展民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仫佬族的香火堂(神龕)文化,展現舊時仫佬族大戶人家廳堂場景,再現了仫佬族「抬頭望見香火堂,低頭看見地煤爐」的民俗特點和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的青石文化。
2 雙蒙古村
位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村內何家屯一屯擁有4座石門樓,在廣西境內十分罕見。4座石門樓中,明代一座,清代三座,均用經雕刻過的青石磚堆砌而成,門樓最高達4.96米,最厚4.12米;精巧不失穩重,古樸又極具觀賞價值。
何家屯地理位置優越,正前方為一大片開闊的良田,田中聳立著一座小石山形如行走的麒麟,後山有一天然川岩,一股清泉貫穿其中,十分奇麗。川岩大廟遺址出土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覃家、何家等3屯共立的「眾立禁碑」,內容為防盜治安的禁罰條約,是目前廣西發現最完整、最古老的村規民約石刻之一,因其完整無損,社會治安內容意義重大,已列入「廣西名碑刻」。
、
3 清潭古村
清潭村位於廣西河池市宜州區石別鎮東南部,地處宜州區、忻城縣交界地,距市區21公里,民風淳樸,交通便利。
這裡的青山綠水、田園農舍清幽宜人,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彼此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恬靜、優雅、秀美的鄉村畫卷 。 清潭風景秀麗,在空中鳥瞰清潭地貌,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清潭獨一無二的美。
多年來,清潭村一直以團結友善、民風純樸而聞名遠近。有人說,這與街上的一塊百年「道德碑」有著密切關聯。
石碑是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九月初一刻立的。石碑高約1.4米,寬約40厘米,上有石帽。碑三面刻字。雖歷經200多年風雨,但從現存的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立碑的目的在於「教養黎元」,「維風正俗」,讓人「守法奉公」,「敦禮義廉恥之風」,「改強暴囂凌惡習」。
4 歌婭思谷
歌婭思谷全稱為「歌婭思谷·中國白褲瑤民俗風情園」,是廣西河池市首家自治區五星級鄉村旅遊區,同時,是南丹白褲瑤民俗文化核心景點。景區位於廣西河池市南丹縣東部的城關鎮與里湖瑤族鄉之間,距縣城10公里,距里湖瑤族鄉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整個景區約4平方公里,核心區568畝,處于山體與河流之間的坪壩地段,四周山體環繞,景色秀麗。「歌」為地名,「婭思谷」為漂亮瑤妹——阿婭,歌婭思谷就是有漂亮瑤妹的地方,歌婭思谷因此而得名。
5 懷遠古鎮
位於廣西省河池市宜州。懷遠鎮歷史悠久,唐代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懷遠也曾是宜山縣委的所在地,自然景觀豐富,文化遺存眾多。
中州河,八灘,鎮境內還有碼頭、騎樓街、商號、會館、古官道岩畫、懸棺葬、翔鷺紋銅鼓、三界廟和大觀寺古建築等名勝古蹟。
民俗與文化的豐富多彩,山歌、彩調、桂劇和漁鼓是懷遠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形式。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龍獅、打錢牌、牌燈、彩燈、走馬燈、孔明燈、魚蝦花鳥一類多種小燈籠等各式民間演出活動就會出現在中和街和郊外,熱鬧非凡。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