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是萬瑪才旦導演的劇情片,獲得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這部影片入圍了各大國際電影節,如首映就是在今年8月的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在國內的首次放映是平遙電影展。
編劇也是導演萬瑪才旦。這部電影來自於他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收錄在《烏金的牙齒》里,講述了一個90年代計劃生育背景下,卓嘎一家人已經有3個男孩,卻還想生一個孩子的故事。
卓嘎一家是青海藏區的牧民,卓嘎和丈夫達傑有3個兒子。無論從傳宗接代的角度,或是家庭負擔的角度,3個孩子已經足夠他們負擔了。但因為保險套被兩個小兒子拿去玩耍,卓嘎又懷孕了。並且全家人都不同意她放棄這個孩子。
因為全家都相信,這個孩子是達傑的父親轉世投生的。這意味著,這個孩子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但對於這個家庭和卓嘎而言,面臨的卻是家庭負擔的增加,以及計劃生育的罰款。
卓嘎面臨的生育困境,來自於價值觀中認定這個孩子是來自於親人的轉世投胎,放棄的話太過狠心。不想生,卻又不得不生。感情、道德、價值觀上的衝突,放大了生育的意義。外部力量是家人的勸說,內部力量是價值觀里的確信,這兩方面的壓力無疑會將卓嘎自己的想法擠壓到逐漸消失。
從影片預告片看,《氣球》展現的,就是卓嘎從不想生到要生的想法逐漸改變的過程。家人在指責她為何會產生放棄的想法,似乎在被賦予了轉世投身的意義後,連這樣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卓嘎面臨但生育困境來自家庭和價值觀,外部的壓力和她的自主意識的交戰,哪一方又會贏得勝利?
生育問題是容易引起討論的,尤其是價值觀和道德導致的生育困境。比如2018年1月的一個網絡帖子「一名男子28歲查出肝癌晚期,妻子打掉5個月的孩子,提出離婚」就曾引起廣泛討論,男性絕症、突然離世和女性決定自己的生育權剛好觸及了生命延續的問題。
卓嘎生育面臨的生命延續,其實主要來自於家庭里眾人都認為的靈魂轉世後的生命延續。為了維持這種延續,他們的決定是制止卓嘎打掉孩子。但身為母親,卓嘎想的卻要多一些,計劃生育的罰款、家庭無法負擔的花費,已經有的三個孩子,都讓她不想再生。但她又身處這個認定要生的家庭之中,難以脫身。
《氣球》里,卓嘎一家有一群羊。這群羊中,有一隻不能生的母羊,卓嘎說它很聽話,她丈夫卻說不能生了要拿去賣掉換孩子的學費。而當預告片中賣了這隻羊以後,真正的紅色氣球才出現在畫面中。
可以看出,羊是卓嘎一家的生活來源。只有不停的羊生羊,賣羊,才有收入來源供一家人生活、孩子念書。而被賣掉的母羊,則是因為不能生崽子,而被認定沒有繼續養下去的價值。也在映射著影片中卓嘎的處境,生育的價值與生育的困境,從動物的寓意到卓嘎的意志,凸顯的是被迫選擇的困窘。
卓嘎會做出何種選擇,還是得《氣球》上映後才能得知結果了。
本文由籃子原創,歡迎關注,獲得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