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不見的,真的就是壞的嗎?心理學觀點

2019-10-08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案例,說越外向的人越內向,越快樂的人越悲傷,越好人越恐怖。所謂的「好人」,在善良忍讓的同時,是被動、消極和封閉的。

這樣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反面的自己,理論上,是沒有被看見的本我。A與-a在一個人身上並存,只是-a藏在潛意識深處,難以被看到。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a,就會找明顯呈現了-a特質的人,通過和他在一起,與-a的品質建立聯繫。

戀愛乃至人生更大的動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圓滿,於是會出現各種痛苦的選擇,解決這份痛苦的方法,不是一個消滅另一個,而是二者的融合。

痛苦是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終趨向人性的完整。這裡就具體介紹,正能量與負能量。

謙遜與驕傲

前文的問題:一個社會的a與-a,還是有共同之處的,那麼常見的-a是什麼?比如在我們的文化中,謙遜是美德,那麼驕傲就是我們文化中的-a,然而驕傲到底是什麼?

驕傲不就是自戀嗎?如果把驕傲視為-a,那豈不是否定了人類最本質的一個動力?關於這一點,國內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老師說過一段話,可能讓你聽上去不舒服。

他說:其實謙遜會讓人猥瑣,越謙遜越猥瑣。謙遜到骨子裡,就是猥瑣到骨子裡。

不知道你是否認同這句話,武老師非常認同。實際上,武老師就是那種謙虛到,臉上可能有一股猥瑣神情的人,但現在好多了。現在驕傲了很多,常說一些自大的話,臉上那股勁,就少了很多。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謙遜並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驕傲與自戀才是。如果骨子裡的自戀並沒有轉化,卻極力去表現的很謙遜,那麼謙虛,只是表面的、意識的,甚至是假自我的,而骨子裡的、本性的自戀還是滿滿的。

但這份滿滿的自戀,被我們視為是「壞的」,所以不能坦蕩表達。一旦表達時,就會覺得自己呈現了一個壞的特質,這時有恐懼感、愧疚感,並且還有偷偷摸摸的感覺,於是就混合成了猥瑣的感覺。

自戀、性和攻擊性

武老師認為,任何涉及到人類本性的東西,都是這樣的,當你將某一種符合本性的動力視為是好的,並且坦蕩去追求時,這時會有一種感染力、魅力;

而如果將它視為是壞的,但還是忍不住要去追求時,就容易有一股猥瑣勁兒。這時有個問題,人類本性都是什麼?

弗洛伊德有個著名的說法: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在弗洛伊德看來,性和攻擊性是一切行為背後的推動力,相對而言,弗洛伊德對性更重視,因此他的理論被稱為「泛性論」。

會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弗洛伊德解夢時,會認為夢中的一切直立的東西,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一切容器都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

他之後的精神分析學家們,越來越重視攻擊性,例如溫尼克特和克萊因,他們都認為攻擊性是一切行為的動力。

在武老師看來,還可以把自戀加進來。總結說,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a常常就是這三種動力。我們反對自大,忌諱談性,也強調克制憤怒。武老師認為這是一件可怕的事,如果這三大動力就是生命力,那我們反對的-a,不就是生命力本身嗎?

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文明就是性能量壓抑和升華的結果。所以人類的文明整體上就是a,而性是-a,至少在維多利亞時代,這是對的,當時整個歐洲都處於性壓抑狀態。

現在的精神分析治療師們,所強調的是如何安全地釋放來訪者的攻擊性,讓來訪者由衷體驗到攻擊性是好的。然後來訪者的攻擊性就變成了「好的」生命力,如熱情,而當來訪者壓抑攻擊性時,就將攻擊性視為「壞的」了。

比如武老師在做諮詢時,就會對來訪者說,只要你不攻擊我的身體和你的身體,你怎麼表達你的攻擊性都可以。你以為的-a,你極地想消滅的壞東西,可能恰恰是最寶貴的生命力。

強大的自我,深入地擁抱

這是武老師本人的故事,以下就用第一人陳述。讀研究生時,我有兩年嚴重的抑鬱症,那兩年只拿了一個學分,常常蓬頭垢面,走在北大校園外時,兩次被警察攔下查身份證。

依照a與-a的概念,積極上進的正能量,是好的,而消極抑鬱的負能量,自然是不好的,需要轉化乃至消滅。

如果將抑鬱症形容為,掉入了一個黑暗的井裡,外面有陽光而下面黑不見底,自然地,你會害怕,會緊緊抓住緊的井邊的縫隙,並且拼盡全力向上爬,試圖重新回到陽光里。

但你的力量不夠,並且黑暗中似乎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所以向上爬很困難。那兩年,我無意是做了一件事:

既然向上爬太費力,那我就鬆手吧,就掉下去吧,於是不與抑鬱的情緒抗爭,而是乾脆掉到黑暗的井底,呆了兩年時間。

村上春樹特別喜歡描繪一種情節:主人公掉到井底,在井底就這麼呆著,當習慣黑暗後,發現井底竟然有一道門,打開門有一個,通道,就是通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我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非常幸運的人,找到了拯救我的那扇門。在抑鬱中待了兩年,突然有一天,感覺,我身上有很多條河流,本來是擰巴著的,但它們突然通了,並且流向大海或大湖。

慢慢的變的話很多,還都非常精彩,還寫了幾萬字的文章,現在回頭看,那是文字水平最高的時候。此外還有一個副產品出現了,好像什么小說電影都能看懂,什麼人的故事都能聽懂。

波蘭導演耶斯洛夫斯基,曾拍過《十誡》《紅白藍》等影片,他說:之所以能懂得別人的故事,是因為一直在無情地分析自己,當他能懂得自己的故事,也就能懂得別人的故事了。

我在抑鬱症時做的事,大概也是如此。如果給我下診斷,我有抑鬱型人格,而兩年沉入到抑鬱的深井中,不加抵抗地讓抑鬱的情緒,流經我。結果是,我深深地體驗了這股所謂的負能量,我先是在體驗上弄懂了我自己,然後就能懂得別人的故事了。

我需要特別鄭重強調的是:我這種不加任何抵抗地體驗抑鬱,非常不容易。這需要一個大前提:我的自我是一個結實的容器。

用自我的五個維度來認識的話,就是自我穩定性和自我組織力相當好,所以當抑鬱的黑暗情緒在流動時,我的自我作為一個容器,能夠承受它,而不至於碎裂。

但如果你的自我穩定性和自我組織力比較差,當抑鬱等負面情緒流動時,你承受不住,那麼找其他人陪伴是很重要的,這時其他人和你構建的關係,就是一個外在的容器。

這兩個因素之所以比較好,是因為我的父母最初和我構建了穩定的,有一定質量的關係,這個關係模式,內化到我的心中,就形成了我的性格和人格。

此後抑鬱症沒有再復發,而抑鬱特質也終於出現了明顯的轉化,轉化的發生可能就是因為我不是去消滅-a,而是用我非常強大的自我深入擁抱了它。

此外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我有比較完善的心理學知識體系,可能也潛移默化的對自己的康復有很大幫助,這是個例。如果有朋友和家人患有抑鬱症或抑鬱傾向,不要按照這個方法嘗試,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深入認識後,發現抑鬱的原因是,在母親懷我、生我、養我時,有嚴重的抑鬱症。根本原因是家庭嚴重壓抑自戀、性和攻擊性,我認為這是生命力本身。人越是遠離這三個東西,就越死氣沉沉,就是沒有生命力。

相反直接展現自戀、性和攻擊性,三種能量的人,他們容易有爭議,但也容易有熱情、創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種表現。

一個具體的人,之所以將自戀、性和攻擊性,視為-a,那可能是因為你最初的家庭,將這些生命力視為「壞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會文化環境導致的。

精神分析在解構文化與人性時,常常有「毀三觀」的感覺。也許有人聽了會不舒服,但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活在什麼樣的關係中,想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

總結

1.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反對自大,忌諱談性,也強調克制憤怒,武老師認為,這些極力想消滅的壞東西,是最寶貴的生命力自身。

2.人越是遠離自戀、性和攻擊性,這三個東西,就越是死氣沉沉,沒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直接展現這三種能量的人,雖然容易有爭議,但他們身上容易有熱情、創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種表現。

3.一個具體的人,之所以將自戀、性和攻擊性是為-a,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最初的家庭,將這些生命力視為壞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會文化環境所導致的。

思考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成為一個有生命力、有野性的人。想活在一段溫暖的被看見的關係中,去構建一段充滿愛的關係。

我明白了,為什麼有時候會感到不舒服。就是因為感覺身邊的人,不應該是這樣,但他就表現出了這種狀態,假假的,感覺不舒服,直到聽到了猥瑣這個形容詞,再對比一下曾經出現的狀態,太恰當了。

聽了武老師的課程,倒沒有毀三觀的感覺,好好想想,感覺本就如此。一種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恍然大悟的感覺。

看到很多人說,渴望驕傲一次,我由衷的感覺慶幸,還好我生活在一個相對抱持性的環境,讓我一直是驕傲的。學習心理學,最大的收穫就是召喚出了真我,這個強大的召喚獸,感覺到自己生命力的舒展。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dar20BMH2_cNUg7T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