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子不如男」,在舞台上,常香玉用她獨特的常派唱腔,把花木蘭的故事演繹得細緻入微、動人心弦。在現實中,常香玉用她的愛國愛黨情懷去無私奉獻,視藝術為生命,堅持創新……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3年出生於鞏義市河洛鎮南河渡村董溝一個貧寒家庭。9歲那年,為了不當童養媳,她不得不隨義父姓,改姓換名常香玉,隨父學習豫西曲調,10歲登台,13歲當主演。
「一句唱腔里能有5個音,一句話里融合豫東、豫西兩大派」。她博採眾長,汲取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河洛大鼓等藝術之長,把不同風格的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豫劇唱腔融合於豫西調中,創立了獨具風格的常派藝術。
常香玉有一句口頭禪:「人間悠悠萬事,我就是覺得戲比天大!」從藝70多年,常香玉視藝術為生命,對藝術執著追求。她演出的劇目100多個,演出的場次不計其數,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她的精湛表演征服了廣大觀眾。代表劇目主要有《花木蘭》《西廂記》《白蛇傳》《大祭樁》《破洪州》《朝陽溝》《拷紅》《斷橋》《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母親經歷過新舊兩個社會,親身體驗了從不登大雅之堂的藝人向人民藝術家轉變的歷史過程。她對黨、對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凡是黨的號召、人民的需要,她都竭盡全力。」常香玉的小女兒常如玉說,母親生前最開心的事就是:為人民演戲。常如玉學戲時,母親經常對她說一句話:「唱戲是叫老百姓喜歡的。感染不了觀眾,你不是只能幹瞪眼?」
常香玉下決心「要跟著老百姓的腳印唱」。無論是在白雪皚皚的天山墾區、廣袤的大慶油田,還是在礦井下、高爐旁、田野上、校園裡,甚至在只有一個戰士的邊防哨所,她都滿腔熱忱地演唱,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人民群眾。豫劇被她帶到了祖國的天南地北,帶到了維也納、克里姆林宮……豫劇由一個平平常常的地方戲種,成了老百姓廣為傳唱、具有全國影響的大戲種。
「國家的難,就是自己的難。」這是常香玉的一句名言。常如玉說:「國家有難她都要站出來,而且發自內心地從家裡人做起。」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拿出多年的積蓄,賣掉香玉劇社唯一的卡車和自己的房子,作為捐獻義演的費用,率劇社在鄭州、長沙、廣州等多地,行程萬里進行募捐義演,支援抗美援朝,並用募集資金捐獻了「香玉劇社號」戰鬥機。
戲比天大,德藝雙馨。2004年6月1日,豫劇界的一代宗師常香玉病逝,享年81歲。生前她曾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4年7月,國務院決定追授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2009年常香玉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今年9月25日,常香玉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