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基礎科研機構紀行:京都大學RIFP研究所的制度啟發

2019-07-26     返樸

加大穩定經費和人員經費的支持比例,減少競爭性經費的比例,無疑會是對基礎研究領域最有力的支持和推動。

撰文 | 莊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1 初見湯川所

結束了東京之行(見《世界頂級基礎科研機構紀行:東京大學IPMU研究所的開放與自由》),2019年2月27日下午,我和蔡榮根院士、王曉歡博士一起前往此行的第二站: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從東京到京都的新幹線列車需要約3個小時的車程,途徑大阪、名古屋等歷史名城。列車並不寬敞,速度也比不上高鐵,再加上心裡急切地盼望著一睹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這一著名的日本物理學諾獎誕生地的風采,更是覺得這火車開得有點兒慢。

抵達京都時天色已晚,計程車載著我們沿鴨川一路行駛到下榻的芝蘭會館,放下行李我們便直奔京都大學。天空下著小雨,心情無比激動,激動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湯川秀樹(Hideki Yukawa)這個名字對於學習粒子物理理論的同學們來說是一座豐碑,湯川教授於1935年開創性地提出了介子學說,完美解釋了質子和中子間如何傳遞相互作用,實現核子之間的相互轉化,理論預言的新粒子於1947年在宇宙射線中被發現,並命名為π介子。為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湯川秀樹教授於1949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也因此而成立,湯川教授任第一任所長。除了湯川秀樹教授,2008年,時任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益川敏英教授(Toshihide Maskawa),因1973年提出的Cabbibo-Kobayashi-Maskawa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解釋弱相互作用中的電荷宇稱對稱性破缺的CKM矩陣模型,與小林誠和南部陽一郎一起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再次揚名天下,成為國際頂級基礎物理研究機構!

於我而言,博士期間從事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在教科書里學到了介子理論和CKM模型,記住了湯川秀樹和益川敏英的名字,現在,懷揣著瞻仰大神的心情來到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激動和興奮之情無法言喻。

天黑的太快,加上下雨,到達湯川所時天已經全黑了,在研究所門口布告欄上赫然貼著一張海報:



諾獎日曆

22位自然科學諾獎得主,星光熠熠,羨慕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京都大學這所被譽為「科學家搖籃」的日本著名學府,更是走出了10位諾獎得主和2位菲爾茲獎得主,令人景仰!我想,這也是我們此行的目的之一,看看是什麼樣的科研環境和人文精神成就了日本如此眾多的諾獎得主?希望能窺見一些奧妙之處!

2 會見青木所長

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開展正式訪問。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湯川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京都大學的湯川秀樹教授獲得了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京都大學校長立即提議在校園內為湯川創建一個紀念館。1950年,日本科學理事會一致通過了這項請求,要求中央政府撥出一筆特別資金,用於促進理論物理研究。隨後,來自全國各地的物理學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支持建立一個新機構的想法,類似於哥本哈根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或普林斯頓的高級研究院。湯川紀念館(Yukawa Hall)成立於1952年,次年成為基礎物理學研究所(RIFP)。RIFP是一個新型的國家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其設施開放,供整個日本理論物理學界開展合作研究之用。該研究所採用了一種新的運作方式:雖然它屬於京都大學,但它的運行模式和基本政策由全國各地選出的物理學家代表和該研究所的學術人員討論決定。RIFP發揮的獨特作用之一是為物理學家們提供一個場所,討論理論物理研究前沿的各種問題。全世界的許多物理學家參加了RIFP的專題講習班和國際會議的組織,並在研究所待上一段時間,與其他人開展合作。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擴展到理論物理學的許多主要領域,如場論、粒子物理、核理論、統計物理、凝聚態理論以及核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1980年,它又增加了兩個新的研究領域,非平衡統計物理和非線性物理。1995年,研究所的新大樓在湯川紀念館旁邊建成,用於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活動。

路邊的標示

湯川紀念館


新大樓

在研究所行政主管藤田裕子女士的安排下,我們與湯川研究所青木慎也所長進行了一次正式的會面。在會談中,我們了解到,湯川研究所目前大約有30名固定研究人員,組成四個研究團隊,分別是: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凝聚態物理和統計動力學、核物理理論和粒子物理理論,並包含一個引力物理研究中心。研究所每年面向全世界招聘博士後,目前有在站博士後26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共38名。研究所科研經費最主要的來源是日本政府,占研究所總經費的比例為70%,科研人員申請的競爭性經費只占30%的比例,這其中不包括研究人員的薪資,這是由京都大學支付的。在日本,科研人員的科研經費只能用於組織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之用,不能用於薪資和博士後、研究生的勞務支出,他們的津貼是需要本人向日本政府另外申請的,因此,科研人員的經費寬裕與否並不影響其招聘博士後和招收研究生,只有研究水平和學術聲望才能決定是否有年輕人願意加入。

與青木慎也所長的會面

3 巧遇漢森所長

非常幸運的,此次到訪,恰好遇到北歐理論物理研究中心(Nordic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NORDITA))的所長漢森教授(Thors Hans Hansson)也在湯川所訪問,漢森教授非常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NORDITA的情況。NORDITA坐落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阿爾巴諾瓦大學中心,面朝大海,風景秀麗。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7年的北歐原子物理研究所,一開始建在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旁邊,2017年才搬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由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烏普薩拉大學作為聯合依託單位資助運行。經過半個多世紀,研究所已由當時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拓展到目前的高能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凝聚態物理、複雜系統和生物物理四個研究方向,固定研究人員維持在20-30人左右,博士後研究人員也大體相當,而研究生數量只有10人左右。NORDITA的理念是倡導開展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理論物理研究,鼓勵自由探索,通過舉辦大量的學術活動(長期和短期)吸引全世界的理論物理學家來到NORDITA開展研究工作,為全世界理論物理學家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合作交流平台。

與Hansson教授會談

4 湯川紀念室

當天下午,我們參觀了湯川秀樹紀念室。紀念室位於研究所一層的走廊盡頭,也就是當年湯川教授任所長時的辦公室所在,走廊的牆上展示的是湯川教授的生平介紹和研究年表,櫥窗里陳列著諾獎得主的論文集、手稿、照片和一些用過的物品。發黃的稿紙、工整的推演、斑駁的照片,這些被無數物理學家們反覆研讀、推敲和演算過的理論,歷經半個多世紀,依然在那裡,等待著下一位天才少年的質疑、挑戰和推翻,我想,這,就是科學的價值,也是科學家們的價值和樂趣所在吧。

湯川秀樹紀念室

湯川秀樹辦公室

在湯川教授的辦公室里,掛著他的一些書法作品,其中的兩幅:「旅人」和「學而不厭」是湯川教授一生的寫照。我們知道,湯川教授是一位沒有到過歐美留學,完全在日本土生土長的理論物理學家。無獨有偶,益川敏英教授也是一位毫無海外留學背景的理論物理學家,2008年赴瑞典領取諾獎是益川教授第一次踏出國門,甚至在諾獎致辭時,益川教授因為不擅長用英語演講,而用日語演講,現在來看,是否有些不可思議?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日益交織融合的現代社會,從小學習英語、出國遊學,似乎已經成為必備,而多年的海外留學經歷,更是成為青年人才引進回國工作的敲門磚。這確實使得我們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也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價值觀。但值得思考的是,這是否是開展科學研究的核心競爭力?基礎科學研究最寶貴的創新精神到底從何而來?帶著這樣的疑問,在蔡榮根院士的建議下,我和湯川研究所的張雲龍博士,決定跟隨蔡院士一起,走一走京都著名的賞櫻小路,「哲學之道」。

5 「哲學之道」上的思索

「哲學之道」位於京都東山山麓,從京都大學南門出來沿上坡路一直往東走,大約走上十分鐘,便到達了「哲學之道」的起點。這是一條曲折幽長的散步小徑,沿著人工河渠旁修築,途徑銀閣寺, 若王子神社和法然院,因哲學家西田幾太郎經常來此散歩,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道路兩旁沿著河道栽滿了櫻花樹,據說是畫家橋本關雪的夫人所贈,橋本關雪的紀念館也坐落在哲學之道上。此時並不是櫻花盛開的季節,雖然沒有看到浪漫的櫻花(早春),也沒能觀賞到東山滿山暈染的紅葉(深秋),但也因為如此,此刻,這條著名的觀景小路人跡稀少,正適合閒庭散步。

哲學之道

一邊散步,一邊閒聊,想起自己的求學之路,也是有一些偶然和必然。我從高中開始喜歡上物理,起因卻是高一第一次物理課單元測試的不及格,激發了我學習物理的鬥志,開始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鑽研它,漸漸地,我被物理迷住了,物理課成為了我最喜歡的一門課,大學報考了物理系,研究生階段開始學習高能粒子物理理論,直到博士畢業。期間,也曾歷經重重困難,很多時候,問題在那裡,數據在那裡,可就是想不出來也解不出來,那種挫敗感,讓你無法解脫,腦子裡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個問題,如痴如醉,為之瘋狂!現在的我,雖然不再直接從事科研工作,但也一直關注和熱愛著,深知基礎科學研究之路的艱辛與漫長,孤獨與寂寞。在我看來,科學研究始於個人興趣,是自然發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驅動著你去探索和發現,是一種本能的需求;但自然的奧秘如此深隱,即使是最智慧的頭腦,付出了無盡的努力,也不一定就能探知一二,有時甚至還需要一點捉摸不定的運氣。湯川秀樹在他的自傳中曾經提到,他在研究的過程中,曾經廢寢忘食地思索,患上了失眠症,時而昏昏沉沉,時而又異常清晰,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才最終取得了成功。當時,量子物理學剛剛興起,而日本當時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幾乎空白,湯川教授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且在沒有人可以交流討論和學習借鑑的情況下,完全憑藉個人的努力達到了巔峰。全身心的投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刻苦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氣,我想,唯有這些才配得上人類最原始、最天真的好奇心吧!

正如這條哲學之道,曲折漫長,沿途風景如畫,卻也暗藏玄機,時而結伴而行,時而禹禹獨行,但唯有堅持到底才算是完成了一次旅途。科學研究之路更是如此,那些所謂的靈光一現,思想的火花,都是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探求得來的,創造力的產生是建立在人類思維進階的基礎上的,打破常規需要勇氣,更需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而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唯有經歷過最深度思考的人才有機會獲得。

我們現在談創新、談突破,強調環境、強調條件,什麼樣的環境才是好的環境?什麼樣的條件才是好的條件?原始創新貴在原始,基礎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目前我國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模式主要還是通過爭取各級各類的項目經費,沒有大項目加持的科研人員,很難維持基本的科研需求,而爭取項目經費的過程往往導致原創性研究無法獲得支持,沒有人做意味著沒有人評,沒有人評必然也就評不過,這樣的模式並不十分適合基礎科學研究。加大穩定經費和人員經費的支持比例,減少競爭性經費的比例,無疑會是對基礎研究領域最有力的支持和推動。我認為,像日本這樣的經費支持模式是比較適合基礎研究的,穩定性經費的比例遠大於競爭性經費,科研人員無需申請大量的科研項目經費來維持自己的科研隊伍和學術活動,而通過增加研究所的科研活動經費,以保證其科研人員都能普遍維持比較穩定的學術生涯,這才是切切實實能夠為科學家們提供的長期穩定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談環境,談條件,我想,我們更應該關注科學家本身。我相信,幾乎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帶著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初心從事著自己的科研事業,令人幸福和甘心為之奉獻的是科研本身帶來的滿足感,而不是科研經費,學術頭銜,抑或是各種獎勵和榮譽。科學家精神值得保護,而不是挫傷,應該積極倡導一種崇尚努力、崇尚奮鬥的人文環境,保護和重視科學家們對科學研究的執著和熱情,不以經費、帽子、論文、獎勵來給科學家們分門別類,而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尊重和關愛,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心無旁騖,放心大膽地追求心中所愛,假以時日,必定會遇見那燈火闌珊處!

背景介紹

2018年6月,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席南華院士和理論物理研究所蔡榮根院士的大力推動下,中科院學部工作局通過了《從世界範圍內數理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探索我國數理科學研究的突破之路》諮詢項目的立項,該項目將總結世界範圍內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對基礎科學領域革命性、顛覆性成果的產出過程和所具備的條件進行分析和研究,並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基礎科學的重點方向布局、高水平研究基地構建、機制體制環境優化、穩定經費支持、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能夠取得原創性突破成果的可行之路,為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提供諮詢建議。為了開展該項目的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席南華院士和蔡榮根院士在前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建議我與數學院科研處王曉歡博士,走訪世界上知名基礎科學研究機構,通過實地調研、對話訪談、採集資料,全面了解和分析它們成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頂級科研機構的關鍵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也是我們開啟此次世界頂級科研機構之旅的初衷。第一站,我們選在了日本,東京大學Kavli數物聯攜宇宙研究機構(IPMU)與京都大學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YITP)、京都大學解析數學研究所(RIMS)。

(未完待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一群大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v8O2wB8g2yegNDgs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