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創新的結構+誠懇的敘事,才能留住觀眾。
文|黎河
上闋七年前,繡樓的黑暗和少女的命運,層層揭開。
下闋七年後,追隨主人公們的復仇行動,步步為營。
七年前和七年後兩個時間線的交織構建了劇集的核心,不斷撥動著觀眾的心弦。近日,由臧溪川執導,吳倩、李佳航領銜主演,湯晶媚特別出演的古裝劇《九義人》在騰訊視頻正式上線。觀眾對劇中推理的「套路」和「反套路」越來越熟悉,在劇中製造懸念和反轉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穎的腦洞逐漸枯竭的同時,這部劇在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和現實表達等層面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古裝劇創新難,
上下闋結構不止是打破線性敘事
七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人物在七年後又有何種變化?他們的真實動機是什麼?行動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
在這個時間線中,正義和復仇的衝突升溫,各個角色的動機和秘密逐漸揭示,《九義人》的時空跳躍增添了更多的懸念元素。例如吳廉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七年前,他是一個殘酷的惡棍,以權謀私,肆意欺凌他人。而七年後,他卻變成了一個看似正派的寧國公府大人物,為人正直。
緊湊的劇情布局使觀眾難以從劇集中割捨,時刻保持著好奇心和期待。一位觀眾所評論道:「七年前是虐劇,七年後是爽劇。誰言販夫走卒之輩不敢抬頭,前塵回望真相茫茫,穿絲引線聚義破局,誰看了不說一聲絕!」
這種敘事結構究竟有什麼不一樣?這種敘事結構激發了觀眾的思考和猜測,保持了他們的注意力,同時也增加了劇集的緊張感和深度。觀眾不僅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感受到挑戰,還在不斷解開謎題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在《九義人》中,時間線的交錯不僅用來展示角色的成長和變化,還用來強調情感衝突和復仇行動的高潮部分。觀眾在不同時間點上經歷了角色情感的發展和情節的緊張發展,這使得故事更具戲劇性,情感更加深刻。
最重要的是,這一結構提供了探索主題和道德問題的機會,觀眾通過不同時間點的聯繫和對比來思考故事中的主題,從而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傳統上,電視劇的敘事結構往往較為線性,隨著故事的發展呈現出相對固定的模式。然而,《九義人》的嘗試表明,觀眾可以游離在更複雜、更引人入勝的敘事結構中。觀眾既能解題,又能答題。
古裝劇,
更需要寫好每一幀的鏡頭語言
在對視聽語言的運用上,這部劇似乎很難用一個嚴格的類型化框架去限定。
一方面,古典的美感,古裝服飾、古建築和自然風景交織在一起,畫面變得更加耐人尋味,似乎應該慢下來去品;但另一方面,它通過巧妙的鏡頭切換、隱喻性的畫面元素、精心設計的視覺構圖以及多樣的鏡頭運動和角度變化,營造出深度氛圍感,將劇中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生動地呈現出來,觀眾又迫不及待地想更快去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
女主隱忍多年,布局借力打力,趁機入寧國公府,取得信任,但這時棋局其實剛剛開啟。
在七年前,劉捕頭是斷不可信任的,可七年之後,依舊帶著如蘭珠釵的,被吳廉設計斷了一條腿的劉瘸子,卻值得孟宛一信。就這樣,有著共同的敵人的兩人,結了盟,計劃了這一切。循著這些線索,冰山之下巨大的涌動才變得更加清晰。
從第一集觀眾就被引入了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七年前的事件被提及,但沒有詳細交代,反而創作者抽絲剝繭,為觀眾呈現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劇集的深度和層次感在開播便展露無遺。
當孟宛七年後故地重遊,物是人非,但七年前的畫面歷歷在目。一個緩緩俯瞰的鏡頭之下,她和姐妹躺在木板上,天上的彩紗隨風飄落,她們望著遠處的天空像兔子一樣的雲朵,暢想未來——這種夢幻般的美好場景反而平添幾分悲劇色彩。
在一些基礎的視聽語言上,《九義人》也有點「反傳統古裝」。比如它在某些段落打破部分傳統古裝劇通過快速剪輯突出緊張刺激的感覺,在鏡頭語言上反而通過一些電影式的長鏡頭和帶有呼吸感的鏡頭,製造了另一種獨特的沉悶氣氛,讓劇情在推進上扣人心弦,但在關鍵處又留有餘味。
從服裝、道具到場景布置,細節的打磨,這部劇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真實而富有情感的世界。蘇繡作為中國傳統的刺繡工藝,以精緻細膩、色彩艷麗而不張揚著稱。據了解,製作團隊為這部劇專門定製了三十餘幅蘇繡繡品,不僅在視覺上讓劇集更加原始原味,更通過對傳統工藝的引入表達了匠心。
架空但不虛偽,
關照現實如何恰如其分?
在古裝劇的外衣下嵌有一個關照社會現實的命題,這種嫁接糅合如若處理地不妥當則難免讓劇情淪於割裂,但《九義人》卻處理得較為周全,在整個故事背景架空的同時,邏輯銜接和故事搭建卻依然符合類型創作的基本原則。
劇中通過煙雨繡樓的描繪,將觀眾帶入了這個光鮮亮麗但充滿陰謀與勾心鬥角的世界。繡樓是一個充滿了囚禁、虐待和剝削女性的場所。這一設定強調了古代社會中女性地位的脆弱性,以及富有家庭背後可能存在的黑暗面。觀眾通過劇中的情節和角色,感受到了這種殘酷現實所帶來的痛苦和無奈。
不僅如此,藺如蘭案的不公正處理以及九位主要角色因各自原因匯聚在一起,尋求正義的情節,反而有點「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類似底色。是單純地呈現真相,還是追求結果的公正?或許隨著《九義人》的後續播出觀眾會知道答案,但這種探討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孟宛和藺如蘭這兩位女主角,這部劇強調了女性之間各自成長和互相支持的力量。
孟宛,她從年少時的無助到七年後的成熟和堅定,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種精神成長傳達出希望和堅韌,從而讓人們相信,在逆境中也可以不斷成長和進步。藺如蘭的復仇行動也呈現出一種救贖的過程,她通過正義的努力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和解脫。這些角色的發展或許能為觀眾帶來些許反思,激發了他們思考如何在逆境中勇敢前行。
孟宛的堅定和聰明為藺如蘭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她們在困境中互相依靠,共同面對逆境。這種情感聯繫展示了女性之間深厚的友情和互相支持的能力。
總的來說,剛剛開播《九義人》好像試圖在完成一次頗有價值的文本探索:不僅有好的製作品相打底——將藝術化、風格化的視聽語言和古裝類型相結合,更重要的是,這部古裝劇的「意料之外」更落腳在用懇切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不同背景人物交織起來的複雜社會事件,從他們互相影響的命運來審視當下社會,突出該類型題材劇的立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