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讓傳承更地道,讓創新更有力。
文|黎河
身著錦衣戰袍,頭戴寶盔,手持刀槍劍戟,英姿颯爽,威風凜凜。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第三階段首期展演將由生行組為觀眾獻上。在舞刀弄槍、駕馭戰馬和閃轉騰挪間,節目成功地營造出一種激情澎湃、英勇無畏的氛圍,使得觀眾仿佛置身於古代英雄傳說之中。
經典武生戲《挑滑車》以行雲流水的打戲著稱,周恩旭身懷武生才情,通過精湛的武打技藝展示出長靠武生的風采,令人目不轉睛;而楊炳旭則將在《白水灘》中化身穆玉磯,一套乾脆利落的棍花,勾勒出穆玉磯的英勇形象,讓觀眾感受到短打武生戲中的豪邁與激情。
此外,何梓碩、裘識、馬博通、張凱四位演員也將分別借姜派小生戲《玉門關》、經典老生戲《珠簾寨》、傳統老生戲《除三害》、馬派老生戲《趙氏孤兒》進行劇目展示。每個演員都將以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表演功底,為觀眾帶來一場場扣人心弦的表演,讓傳統戲曲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挖掘青年演員故事,
讓京劇重入主流
戲曲文化的外延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傳統、表演藝術和精神內涵。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在創作上,確保不違背京劇傳統規範、保持戲曲演出正統性成為關鍵任務。節目通過深刻理解傳統規範,與資深藝術家合作並請教他們,注重舞台設計,融入創新元素但保持度量,藉助專業團隊,以及進行審美溝通等策略,努力在創新中找到平衡點。
這包括對舞台表演、唱腔、服飾等傳統規矩的熟悉,通過與經驗豐富的京劇藝術家的合作汲取傳統藝術的精華,注重舞台布景、服裝等舞美設計,這些努力旨在在創新的同時保持京劇傳統的獨特魅力,實現對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尊重和傳承。
在第二階段的展演中,藍恭欣將《勘玉釧》這部國粹佳作注入青春能量,通過她獨特的嗓音和嫻熟的表演技巧,不僅繼承了荀派京劇傳統的婉轉柔美,更為這一劇目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現代韻味;在改編自山西蒲劇的《賣水》中,由王萌呈現的文武戲兼修的表演風格,將這部經典折子戲演繹得淋漓盡致,她巧妙地運用歌舞合一、唱作並重的表演手法,全面展現了新生代花旦的風采。
總導演在創作過程中注重電視螢幕呈現效果,使得傳統京劇在現代媒體中煥發出新的光彩。與此同時,採用創新的節目形式,如評審制度、節目結構等,使京劇這一傳統藝術以更符合當代觀眾口味的方式呈現,促使觀眾對京劇產生新的認知與興趣。這樣的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使得京劇能夠重新進入「主流」,在當代娛樂形式中煥發新的生機。
婁伊敬,以帶傷上陣的堅韌和執著,為觀眾獻上了一場行腔婉轉、意境悠揚的《痴夢》。這部劇目的演繹要求不僅包括歌唱和念白的高超技巧,還需要演員在情感表達上達到巔峰。她不僅展現了自己對藝術的忠誠,更傳遞了京劇演員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所承受的身體和心靈的煎熬,京劇舞台背後蘊含的辛酸、淚水和傷痛,讓觀眾們對這個傳統文化的表演形式有了更加真切的認知。
這種挖掘青年演員故事的方式,不僅使得觀眾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到京劇演員的職業生涯並理解他們的付出,也更能感受到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背後的真摯情感和堅持精神。
降低門檻,
但更需要觀眾「跨越門檻」
如何既考慮讓更多零基礎觀眾輕鬆接觸,又要保持對傳統的尊重和對藝術深度的呈現?
當前京劇藝術在傳播上面臨一系列困境,如門檻較高、受眾局限和現代審美差異。然而,正因為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播京劇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必要性。通過傳播,不僅可以促進京劇在新時代的傳承,還能提升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增強文化軟實力;外國人通過京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獨特的審美和情感表達方式。基於此,總台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踐行出一種富有策略性的方法。
一方面,雖然京劇的門檻相對較高,但節目通過多角度展示戲曲的魅力,以引導零基礎觀眾逐漸深入了解。通過以外國友人對京劇的好奇為例,總導演強調京劇是一場文化的獵奇之旅,一次跨越文化邊界的契機。無論是「極速變裝」中演員的基本功讓人驚訝,還是「蟒袍看爪」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科普,以及「花旦伶牙俐齒」中花旦形象的個性化展示,都以短小精鍊的創意短視頻形式,讓觀眾在短時間內領略到京劇的精髓,增添了觀賞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降低門檻並非唯一解決方案。有時,為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總導演表示需要通過提高一部分門檻。這種看似矛盾的方法實際上是為了打破觀眾對京劇的先入之見,通過一些獨特而略高的門檻,讓觀眾感受到京劇的深度和獨特之處,從而更願意跨越門檻,走進京劇的藝術殿堂。
在第三階段的比賽中,節目在模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全面升級,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演出表演,而是增設了「文考」「藝示」兩個考察板塊。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更通過「文考」板塊深度解剖賞析京劇中蘊藏的歷史文化,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京劇的藝術內涵。而「藝示」板塊則展現了青年人對於京劇藝術的獨特理解,為京劇注入了新的審美視角。
更進一步,「青京會客廳」等形式不僅加深了觀眾對京劇的理解,還讓年輕觀眾能夠跨越審美鴻溝,更好地領悟中式美學的魅力。專業的解說和分享,使得京劇這一傳統文化不再只是陳舊的舞台表演,而是能夠與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產生更為深刻的共鳴。第三階段第一場的節目中,京劇女老生王珮瑜、影視演員于榮光、主持人朱迅的加盟為「青京會客廳」注入了新的元素,不同領域的藝術氣息被有機融合。
搭建交流平台,
連接藝術與未來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以來都在傳承與創新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但戲劇舞台與其他行業類似的一點是,經驗豐富的人總能快速適應各類創作節奏。在經驗積累和人才交流方面,青年演員其實並不占優勢。
自11月「青京會」正式拉開帷幕以來,來自全國62家京劇院團及專業院校的671名優秀青年京劇演員齊聚一堂,如星辰般閃爍著藝術的光芒。他們的參與不僅讓這場盛會成為一個匯聚京劇演藝精英的盛宴,同時也拉近了不同地區、不同學府和劇院演員之間的心靈距離,為傳統與現代、經典與創新的結合創造了機遇。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為青年演員搭建起了一個國家級的交流平台,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和藝術成就的機會。這一平台不僅讓青年演員能夠面向更廣泛的觀眾展示自己,推廣和獲得認可,同時也為那些來自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院團提供了參與的機會。
通過參與青京會,青年京劇演員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認識到更多不同背景和風格的藝術表現,從而豐富自己的演藝經驗。例如來自雲南省京劇院的劉鵬飛表演的《鐵籠山》威武霸氣,出手快捷從容,他既能在「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送戲行」的演出活動中,隨團奔赴大理州、楚雄州、文山州、紅河州二十幾個縣,兩百多個鄉鎮,也能站上全國布滿聚光燈的舞台。
這一國家級平台的建立為青年演員提供了跨地域的交流機會,不僅促進了專業層面的合作,還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創造了積極的環境。在這個平台上,青年京劇演員能夠在專業領域得到更多認可,同時結識更多業內人士,拓寬了自己的職業網絡。綜合來看,青京會不僅是一個舞台,更是一個連接青年演員與藝術發展機遇的紐帶,為他們的未來之路描繪了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京劇的傳承傳播不僅僅是一項文化工程,更是涉及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面的社會工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大會》為京劇藝術的未來發展注入更多潛在的創造力和活力,為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持續傳承和創新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更長遠的講,這對於維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促進文化多元共存,以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都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