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這棵海花草收穫最萌的綠

2023-02-17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種」下這棵海花草收穫最萌的綠

村民正在採摘海花草。

蓄水功能強大的泥炭蘚濕地。

村民莫玉蓮正在收割海花草。

潘文春用儀器查驗海花草產品濕度。

娘娘山風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劍 畢文君 莫宇 張雲開 謝巍娥 王遠柏 王瑤 安啟余 徐微

站在荔波縣佳榮鎮所在的月亮山頂遠眺,山地蔥蘢,新綠漫向遠方。

「你看,山腳下那一片,就是我們的海花草基地,春天就會一片嫩綠。」村民歐啟環站在山上說道。

斗轉星移,如今,月亮山下,海花草長勢越來越好,地也越來越肥,礦山變成了綠山。

「種草」讓村民們打破了傳統務農觀念,海花草強大的吸水力,就像一塊海綿,吸住了村民們的勤勞和期盼,開啟了致富新路子。

礦山變身海花草田

在歐啟環的記憶里,10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模樣。

過去,這裡石漠化嚴重,大小礦坑扯開一道道扎眼的口子,月亮山像得了「斑禿」「牛皮癬」一樣,黑一片黃一片。

生態破壞了,產業也發展不起來,村民們主要依靠開採煤礦來討生活。

「黑色發展」不可持續,綠色發展才有未來。月亮山是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任迫在眉睫。

歐啟環所在的威岩村,曾經有家威桑煤礦。7年前,威桑煤礦關停。

2016年,歐啟環回鄉務農,打算種水稻。原本是想藉此改善生活,沒成想,第一批秧苗種下去,一場小雨,苗就被沖走了一半。歐啟環這才得知,自己承包的這片田地含硫,再加上地勢高寒,水稻長勢也慢。

他著急,卻不甘。「不是良田,我也要把它變成良田!」就這樣,歐啟環開始和這片地「較勁」。

專家一個個找,辦法一個個試。水稻種不活,就改種草。在鎮黨委和政府推薦下,歐啟環外出考察,解鎖了新的財富密碼——海花草。

種植海花草,他是有底氣的。「礦區土地含硫,非常適合種植海花草。」

回到家後,他就擼起袖子開始干。他利用威桑煤礦低產農田,建成海花草種植基地。

如今,他種植的50畝海花草,年收入超過40萬元,同時帶動村民就近務工,帶領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沒想到這個爛泥田,竟然是個『聚寶盆』,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會幹農活。」歐啟環興奮地說,「種草」讓我打破了傳統務農觀念,開啟了致富新路子。

「這些田地不屬於高標準農田,所以『種草』更合適。」佳榮鎮黨委書記胡安松解釋,海花草不僅可以涵養水源,還可以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實現了生態與發展雙贏。

海花草的示範效應,也帶動了其他村民。「你種草了嗎?」的問候語,在月亮山漸漸流行起來。

「未來,這片地會越來越好,日子也會越來越甜。」歐啟環說。

娘娘山的海花草守護者

「你看,隨便擠一下,就有這麼多水流出來。它最多可以儲存超過自身重量25倍的水!」郭應在一處泥炭蘚沼澤濕地邊蹲下,展示泥炭蘚強大的蓄水功能。

泥炭蘚是海花草的另一個名字。

郭應是一名高級工程師,也是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建園開拓者之一,更是一名執著的海花草保護者。

看著眼前這片再熟悉不過的海花草,郭應細心介紹,近距離觀察,海花草的葉子蓄水後呈圓筒形,整株海花草上,就像分布著無數個微小的水桶,所以其儲水功能強大。大面積的海花草濕地,蓄水功能就更加驚人。

一眼望去,目測這一片沼澤濕地約有200多平方米,這裡是位於盤州市和水城縣交界處的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郭應說,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有20多片這樣的濕地,總面積達四五千平方米,海花草是這個濕地公園最寶貴的資源。

郭應今年50歲,是一名工作近30年的「老林業人」。1994年7月,郭應從貴州省林業學校畢業,先後在盤縣劉官鎮林業站、盤州市林業局、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和盤州市自然資源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

「海花草」和當地村民和平相處了很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因其藥用價值被市場認可而價格一路飆高,村民開始對其瘋狂採挖販賣。

為經濟利益驅使,附近不少村民濫采泥炭蘚,這樣的情況持續了近20年,有人因此發家致富,卻對泥炭蘚沼澤濕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隨著社會發展實施護林管理,大規模採挖停止了,但零星的盜採時有發生。

2012年,貴州省林業相關部門組織的科考團隊到「八大山自然保護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考察中,一位教授在娘娘山上發現了這些泥炭蘚沼澤濕地。

此事引起了省里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的重視,很快進行了國家濕地公園的申報和建設,開展泥炭蘚沼澤濕地的保護工作。

2013年12月31日,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的試點申報得到國家林草局批覆,隨即開啟了為期5年的試點建設。2017年,六盤水成立了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作為副縣級單位在當地進行統轄管理,郭應和5位同事成為管理處的第一批工作人員。

最初,郭應對泥炭蘚也不是很了解。但2012年聽專家詳細介紹後,他就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深入學習研究,逐步從門外漢變成了專家,迷戀上這種神奇的植物並矢志去保護它。

郭應的手機上,保存有上千張各個季節各種形態的海花草照片,給親戚朋友介紹海花草和相關知識,已經成為他的一大樂趣。

2021年,郭應調離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但是他一直心系濕地公園以及這裡的海花草沼澤濕地。

「作為六盤水市林業行業的一員,很自豪曾為保護海花草努力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郭應說。

山間野草的人間歡喜

每年6、7月份,荔波縣甲良鎮石板村的陸錦亮和妻子一大早就在泥沼里組織務工群眾採收海花草。

「累! 但快樂,種海花草就是要這種爛泥田裡流出來的水才好,我們這裡正好符合條件,很多地方想種還種不成功,管理簡單、不愁銷路,越是不出稻穀的爛泥田越出海花草,以前沒想到,這爛泥田裡竟然出『金子』。」陸錦亮是荔波縣亮發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提到海花草他滿口稱讚。

提起海花草的「前世今生」,石板村的老百姓說,以前是繞山繞水找點鹽巴錢,現在是在爛泥田裡書寫「致富經」。

多年來,甲良鎮石板村的老百姓一直有售賣野生海花草的習慣。現在,老百姓採收海花草的腳印,從山野林間輾轉到了田間地頭,海花草的價格也從幾毛錢一斤漲到十多元一斤,因地制宜變野生海花草為富民新產業。

「海花草主要生長在酸水田和潮濕的沼澤地段。酸水就是人們說的銹水,這種水田生產的水稻量低質差,大多都被丟荒,但這恰恰適合海花草生長。石板村就有不少酸水田,剛好可以變廢為寶。」陸錦亮為村民算了一筆產業結構調整帳:一般一畝水田的水稻收入在1000元左右,酸水田的收入更是遠低於這個數目,可種植海花草後,每畝的產值最高能達1萬元左右,而且管護方便。

2019年,石板村成立海花草種植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村民種植海花草。同時,合作社還為種植戶提供種苗、技術,以及解決銷售問題。

海花草產業的發展,也為村民就近務工拓寬了渠道。

「來合作社務工幫忙採收海花草,一天有100多元。工作地點離家就幾十米遠,還能夠照顧家裡和孫子。」當地村民莫玉蓮說。

「讓人高興的是,種植海花草不僅鼓了村民腰包,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海花草具有很強的蓄水性,能吸收自身重量20倍左右的水分,大量種植後,不僅能涵養水源,還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屬,降低酸水田的酸度。

目前,石板村海花草種植面積約400畝,帶動周邊群眾30餘戶參與種植,產值320萬元。

「我們一家人吃穿都靠著這個吶。」說起發展海花草的收益,黔南州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人吳明愛十分滿意。

吳明愛種植海花草已有10餘年。吳明愛家共種植了1畝地,每年有3萬多元的收益,再加上她還在村裡的海花草基地務工,一天就有100元的工錢,總的收入很是可觀。

而在紫林山村,像吳明愛這樣靠著海花草產業養活一家人的還有很多。

紫林山村共有耕地面積5000餘畝,海花草種植面積就達3500餘畝,海花草已然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成了村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紫林山村被認定為「海花草種植專業村」。

2015年,獨山縣引進了貴州春祿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在影山鎮實施水苔高產種植示範項目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組織方式,形成了集海花草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隨著海花草種植的效益日益凸顯,更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群眾種植的積極性。目前,獨山縣海花草累計種植面積8000餘畝,主要分布於影山鎮翁台村、紫林山村、桑麻村,麻萬鎮花園村、拉林村,百泉鎮旗山村,玉水鎮月亮村,上司鎮打羊村、學莊村,麻尾鎮壩望村。

今年,獨山縣年產水苔(干品)630餘噸,按今年的水苔收購價2.85萬元每噸計算,年收入近1800萬元,水苔種植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在銷售上,由於獨山縣海花草種植產業已初具規模,產量逐年提升,每年都有很多外地客商前來收購,同時還有縣內的鑫盛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貴州春祿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長期收購,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甚至還出口到 日本等地,年出口量達300噸,出口額約900萬元人民幣。

科技加持的「草」產業

年後,獨山縣春祿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潘文春忙著指揮工人將海花草上稱、打包、查驗,為節後能及時給客戶發貨做足準備。

「政府工作報告對2022年及過去五年的工作總結讓我感受很深。近年來,在省里各項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貴州海花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我們企業也不斷壯大。」潘文春介紹,2022年,該企業海花草銷售額3580萬元,帶動70餘人常年穩定務工增收,利益聯結覆蓋獨山2000餘戶農戶。

2008年,在外務工的潘文春回鄉創業,從開始的零星收購到成立海花草加工廠,再到獲得自營出口權。經過10餘年發展,獨山縣春祿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成為獨山及周邊地區海花草產業的「領頭羊」,先後獲得「貴州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貴州省扶貧龍頭企業」稱號,輻射帶動黔南及畢節、銅仁、黔東南、黔西南等地的3萬多戶農戶通過種植海花草增收。

「我們還積極對接貴州大學等高校,推動校企合作,依託科研院校技術力量,在海花草種苗選育、種植技術、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究,圍繞『種得好』『用得好』持續創新,探索建設現代化的海花草產業體系,帶動更多群眾通過海花草產業增收。」潘文春說。

深秋時節,暖陽毫無保留地照射在紫林山村海花草示範種植基地里,韋世貴剛抹了一把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在衣服上擦了擦,又低頭察看起海花草的生長情況。

另一邊,在紫林山村海花草示範種植基地里,新引進培育的海花草品種長勢甚好,枝丫豐盈,韋世貴拿在手裡,臉上浮現出抑制不住的笑意。

「你看,我右手邊是本地野生的海花草品種,左手是我們引進種植的新海花草品種,品質差異明顯吧。」

「原來村民從山上引到土地里的野生海花草品種不斷退化,產出的品質和數量都大不如前,這個問題我愁了好久。」韋世貴說。2020年5月,紫林山村積極推動「村社合一」,成立紫林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韋世貴作為合作社理事長面臨著海花草提質增效的難題。可是想要尋找適宜又優良的品種,合作社不僅缺少資金,還缺乏技術。

正在韋世貴一籌莫展時,事情發生了轉機。紫林山村對口幫扶單位國家林草局提供了一筆資金支持,同時國家林科學、省林科院、貴州師範大學等單位、院校還提供專家技術支持。借著這個機會,合作社在紫林山村通組路旁建成了100餘畝的海花草提質增效示範種植基地。截至今年11月,基地共計試種了21個品種,並且發現了8種產質明顯優良的品種,預計明年4月進行採收測產。

「品質問題有了著落,但我們還想做得更好。」韋世貴說。緊接著種植示範基地走上正軌,合作社還建成了海花草自動化加工生產線,烘乾、壓縮、打包一機完成,有力推動了紫林山村海花草產業提質增效。

合作社做得有聲有色,村民們也是幹勁十足。目前,紫林山村村域內種植的海花草面積已達3500餘畝,覆蓋約506戶1600人,其中貧困戶約55戶680人。韋世貴坦言,現在紫林山村能用於種植海花草的土地已經飽和,合作社又在獨山縣上司鎮、基長鎮等適合區域落實3000餘畝種植土地,有效帶動周邊村鎮海花草種植產業的發展。

提到下一步計劃,韋世貴信心滿滿。「一要打響我們甲定水苔這個品牌,二要進一步深加工海花草,我們自己做尿不濕、急救包、面膜等產品,三要填補海花草行業標準的空白。」

延伸閱讀

海花草的生態價值

泥炭蘚是一種蘚類植物,是幾億年前的一種植物活化石。它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植物,以頂部尚在生長、而底部卻已經死亡並轉化為泥炭土而得名。

泥炭蘚吸水,是毛細作用的結果,這種持水能力即便泥炭蘚死亡後也照樣起作用。試驗結果表明,泥炭蘚的毛細作用可以將水分從水面提升50厘米高!

由於活的和死的泥炭蘚都能在細胞內儲存大量的水,最大可以儲存自身乾重的25倍,因此被認為是吸水性最強的植物。

100多年來,泥炭蘚在歐美曾被用作製作繃帶的重要原材料,中世紀的女性用布、麻或泥炭蘚製作成經期的衛生用品,近代也曾被選為製作尿不濕的材料,戰爭時還用作傷口敷料。

在我國,泥炭蘚是一種中藥。《本草中華》記載:「具有清熱明目,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目生雲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現在,泥炭蘚最重要的是生態價值。它是一個生態系統工程師,可以創造並保持沼澤濕地。因為沼澤和泥炭蘚有共生關係,隨著蘚的生長,它可以慢慢地蔓延到更乾燥的環境中,形成更大的沼澤,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並為周邊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生存必備的水源。娘娘山的泥炭蘚濕地,更是濕地中比較少見的高山濕地,被來此考察的專家譽為「華南最大的高原濕地」和「珠江沿岸不可多得的水塔」。

而泥炭蘚沼澤濕地的植物,本身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逐漸普及,人類已認識到尊重和保護它所創造的稀有棲息地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