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堆跑量,不練變速,五公里能跑到二十分嗎?

2023-01-10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只堆跑量,不練變速,五公里能跑到二十分嗎?

先上結論——

致力於五公里跑進20分鐘的跑者,通常已經具備了不錯的有氧能力,不過有氧能力依然是決定五公里的最關鍵因素,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來源。所以有氧慢跑在訓練中的占比和重要性還是會處於較高的地位。「堆跑量」,有價值;

可增加跑量可以提高成績,但未必是效率很高的方式。高質量的速度間歇訓練+力量/核心訓練,才會讓你更快實現目標。因為以成績為目標的五公里,通常跑者會以最大攝氧量的95~98%去跑,強度非常高。強度訓練能幫助你更好的達到這個要求;

想實現五公里成績的突破,堆跑量有其上限性,超過15公里的長距離慢跑對五公里速度提升幫助並不大,所以長距離所占的比例最好不要超過30%。這也意味著只靠堆跑量提升五公里的邊際效用遞減尤為明顯。

堆跑量的本質是什麼,有哪些優點/缺點?

「只堆跑量,不練變速」,本質上將訓練內容做了減法,通過不同時長/距離、但強度幾乎一致的有氧慢跑來完成每次訓練。

「堆」也非常形象,通常每周至少要求達到3次訓練、40+公里的跑量(對馬拉松而言,堆跑量型的跑者周跑量有些會達到令人咋舌的120+公里)。

「堆跑量」訓練的優點

它的強度較低(跑步心率通常為儲備心率的59-74%),跑步同時依然能維持簡單對話交流,對心肺/肌肉/關節的負荷都比較低,因而受傷的風險大大降低

這種低強度也反映在較短的恢復時長上,跑者當日積累的負荷壓力較少,很少會在第二天訓練開始前感覺疲憊。即便每周4+次訓練,身體也不會那麼累

更簡單的執行要求,路跑中使用時長/距離、對照著心率/配速進行即可;

有氧慢跑時,心臟在以最大的搏血量工作,心肌可以得到很好的鍛鍊。體內的線粒體(身體運動的發動機)也能最好的增長。

「堆跑量」訓練的缺點

因為強度較低,所以往往會要求跑上更長的時間、更遠的距離、每周更多的跑量,才能發揮作用;

有氧慢跑一般要求以勻速進行,對身體肌肉關節的刺激有限,無法很好的得到鍛鍊。從力量的角度,身體很難僅靠有氧慢跑變得更強

較長時間的勻速慢跑,動作單一重複進行,極容易導致腿部肌肉僵硬+失去彈性(比如大腿後側膕繩肌),也需要搭配大量的其它訓練才能滿足身體靈活性、剛性、穩定性等的要求;

過於「穩定」的訓練狀態,對跑者的耐性是很高的考驗。

所以,綜合來說:

  • 五公里跑步,有氧能力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來源,所以有氧訓練、即堆跑量還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 但僅堆跑量未必是效率很高的方式。高質量的速度間歇訓練+力量/核心訓練,才會讓你更快實現目標。因為以成績為目標的五公里,通常跑者會以最大攝氧量的95~98%去跑,強度非常高。強度訓練能幫助你更好的達到這個要求;
  • 堆跑量不可避免會進行較多長時間的慢跑,可長距離對五公里速度提升幫助並不大,15公里以上的長距離所占比例最好不要超過30%;
  • 堆跑量也有其上限性,成績達到瓶頸期後,光靠訓練量的增加,未必能跑得更快,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

註:運動心率簡易計算方式
目標儲備心率區間=儲備心率×目標區間百分比+靜息心率
有氧慢跑目標心率區間一般計算為儲備心率的59-74%。如A跑者的最大心率200,靜息心率60,那他的儲備心率就是140。當A跑者以142-163間的心率進行勻速慢跑,即為廣義上的有氧慢跑。

怎樣最有效率的提升五公里成績?

五公里跑步訓練種類:

  • 有氧跑/恢復跑

從運動強度的角度,5000米/五公里屬於標準的有氧長跑範疇——即便很多跑馬拉松的跑者會認為它是強度頗高的「短距離」。因而,有氧能力依然是決定5000米的最關鍵因素,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來源。因此有氧能力的提升依然是相當重要、在訓練中占比最高的訓練方式,30-40分鐘的有氧慢跑會非常多。

安排力量/靈活性/核心穩定訓練時,也可在每次訓練前,進行20分鐘的有氧慢跑,以讓身體進入到較高的心率水準,肌肉和關節也充分熱身。

在每次有氧慢跑的最後,可以進行多組跨步跑(ST),通常這是50-100米距離的衝刺,要求跑者以一定速度奔跑,如衝刺跑70米(或10-15秒),而後慢跑30米,進行6-10組——跨步跑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速度,更多讓跑者尋找到更佳的移動效率,包括對高效跑姿的感知,以及刺激腿部其它肌群。每次跨步跑不該為肌肉帶來額外的負擔。

  • 節奏跑

為提升乳酸閾值進行的強度訓練。(相比馬拉松)對五公里跑的訓練來說,節奏跑往往會更偏向以配速、而非心率來衡量訓練效果。 因節奏跑是以一種較高強度進行的訓練,前後的熱身跑和冷身放鬆非常有必要,否則極可能第二天會有疲憊感。

  • 間歇訓練

五公里跑對最大攝氧量(VO2max)的要求極高,以競賽為目標的五公里跑,跑者通常會以最大攝氧量的95~98%去跑,強度非常高,每組200-1600米的間歇訓練對五公里成績提升非常明顯。

然而間歇訓練本身很激烈,且對跑者的心理要求也極高。對目前五公里25分鐘以外的跑者,更需要的依然是首先加強自己的有氧能力,及精進跑步效率。

跑步之外的交叉訓練

靈活性訓練:

包括常見的拉伸及肌肉放鬆按摩。需要注意,只靠日常跑前跑後的拉伸,並不能增強身體的靈活性。所以建議每個跑者,在每周專門安排2次30分鐘左右的靈活性訓練(也可用瑜伽來代替)。這對增加步幅、降低受傷可能性…都有益處。

對於專注五公里的跑者,膕繩肌和臀屈肌是需要重點「照顧」的部位。

核心穩定訓練:

很多經典的核心穩定訓練,如平板支撐、側橋等,最明顯的效益,就是提高跑步的經濟性,避免無謂的能量損耗。與靈活性訓練一樣,核心穩定訓練每周同樣可安排2-3次。

需要注意的,核心穩定訓練不追求數量/時長,更看重完成的質。即,正確的動作才能讓你受益,而如果你覺得單個動作完成的太輕鬆,也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平板支撐,嘗試單手單腳去完成)。

力量訓練:

強化你全身的肌肉,讓它們在奔跑中更有力量。力量訓練需在健身房進行,一些常規的「舉鐵」動作同樣能幫你更快的奔跑,哪怕這些看起來更多鍛鍊上臂的力量——五公里的維持及衝刺階段,擺臂作用不容忽視。

如沒有腿部力量訓練的條件,可以嘗試兩個動作,在帶有坡度的跑步機上跑步,或者嘗試去跑坡。

五公里突破:挑戰20分大關

當你劍指20分大關時,通常已有一定的跑步基礎。很多跑者會進行很多15公里甚至更長的訓練,認為這樣的長距離(針對五公里)對提升成績有好處,但實際上這種長距離對五公里速度的幫助並不大。在每周的訓練量里,長距離所占的比例最好不要超過30%。

對專注五公里的跑者,增加跑量未必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一些高質量的速度訓練,包括前面提到的交叉訓練,會讓你的成功之路事半功倍。

建立「五公里跑進20分大關」目標的同時,請確保自己滿足這些條件:

當前五公里成績至少達到23分鐘以內;

知曉自己的最大攝氧量(VO2max)、心率及各強度心率區間、不同強度跑步的配速區間……等數據,作為訓練強度的參照;

每周至少3次、單次至少1小時的訓練時長;

總訓練周期不少於6周,儘量達到12周;

五公里速度訓練強度較高,對肌肉、關節和心肺的刺激都會很大,因此正式訓練之前,確保自己身體沒有陰性傷病,足以應對訓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86aee79ea80d641b0738ece8261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