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閨蜜跟我吐槽了自己看《奧本海默》的遭遇。
為了看這部電影,她特地花了高價買了imax的票,但一進影廳就隱隱感覺有點不對勁。
因為她的左右兩邊各坐了兩組家庭,分別帶了娃。
長達3小時的英語電影,她真的很緊張小孩是不是真的做得住。
終於看到一個小時,左邊的男孩開始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響,任憑旁邊的爸媽怎麼安撫都不消停。
但右邊的小女孩確認真專注地看完全程,只有在個別地方輕聲問了一旁的家長。
這或許無關什麼觀影禮儀,這三個小時的電影,閨蜜說,原來現在的孩子專注力差距這麼大。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這代孩子專注力跟我們這代人相比,大不如從前。
就拿寫作業來說,小時候咱壓根也沒那麼費勁,連續寫一倆小時是常有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做個幾分鐘就開始各種開小差了。
深究其中原因,可能是他們出生就在移動網際網路這種容易瓜分注意力的時代。
這一代人,太容易就能通過網際網路獲得「快樂」了。
只要抱著手機一天,就能知道最新的段子,爆炸性的明星緋聞,很多天南海北的事。
他們每一分每一秒,都被一個接著一個的信息,挑動著最亢奮的神經。
如果放下手機,半個小時就會覺得有點空虛,1個小時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超過4個小時可能覺得被整個世界被拋棄了。
在新華社最新關於未成年上網的報告中,除了高達94.9%的上網率外,還有這個數據,看得人觸目驚心。
在2020年的最新數據里,除了聽音樂外,有62.5%的孩子用網絡來玩遊戲,49.3%的孩子用網絡來看短視頻。
為什麼短視頻、玩遊戲會成為現在孩子上網的主流呢?
這涉及到一個冷門的心理學知識:嗑瓜子效應。
想一想為什麼我們一嗑瓜子就停不下來呢?
因為嗑瓜子屬於機械化的,不用思考,但又容易使我們獲得即時反饋的(吃到瓜子肉)。
咔嚓一下,就能吃到瓜子肉,而且不用動腦子不耽誤我們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
從本質上看,嗑瓜子和打遊戲、刷短視頻一樣,都是典型的「即時滿足」行為。
刷短視頻或者玩遊戲的時候,只要機械地用手指頭滑一滑,做個任務,就能獲取一條新的短視頻內容或者上分升級,輕而易舉地獲得「快樂」。
西雅圖兒童行為學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研究發現:過度沉迷於手機的孩子的大腦,與普通孩子的大腦有著明顯的區別。
上癮大腦就像萎縮了一般。
讓無節制的感官刺激淹沒自己,就離廢掉不遠了。
知乎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其中有個高票回答是這麼說的——
是能獲得短期快樂的軟體。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
深以為然。
矽谷有家名叫「多巴胺實驗室」的公司,創始人就是一名神經生物學博士,他說過:「世界上肯定存在讓人上癮的代碼」。
這個博士做的正是把神經學理論應用在代碼中,根據大數據算法,儘可能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們設計的視頻娛樂產品裡面去。
諷刺的是,這些生產高科技產品的人卻往往高度自律,絕不讓自己上癮。
例如比爾蓋茨和喬布斯、貝克漢姆夫婦都曾公開說過,絕不讓自己的孩子過早使用電子產品。
人所擁有三種重要的資源——注意力、時間和金錢。
從某種層面上看,注意力比時間更寶貴。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信息分散、裹挾,注意力就註定會被瓜分得所剩無幾,甚至現在已經有很多孩子喪失了閱讀長文的能力、聽一節45分鐘的網課的注意力。
前兩年,關於一則天才隕落的事跡讓人唏噓不已:
以湖北省理科第一名考上北大的常書傑,卻因為打遊戲導致多門功課不及格,大三終於被北大勸退。
垃圾快樂成癮,不僅會消磨鬥志透支未來,更可怕的是,一旦一個人沉溺於感官刺激,迷失在廉價的快樂里,哪怕你是個絕世的天才,上進心也無法鞭笞你。
作為父母,別讓自己的一時放縱,讓孩子滑入「垃圾快樂」的陷阱。
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放不下手機的孩子,只能放下人生。」
這句話,值得所有父母警惕。
如何在這個信息時代,既能避免孩子和社會脫節,又能幫助孩子把注意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是這個時代的父母面臨的挑戰。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以身作則,制定規則。
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會自律的,需要父母逼一把。
例如給孩子手機IPAD上的app限定時長,每天玩到點就無法繼續使用了。
但如果爸爸在一邊打遊戲,媽媽在一邊追劇,怎麼讓孩子乖乖學習呢?
所以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還有,更重要的是用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替代掉低質量的垃圾快樂時間。
陪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一起做親子戶外運動,用實實在在的知識和陪伴填滿孩子的時間,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快樂。
最喜歡蕭伯納的一句話:
「自我控制是強者的本能」。
願每個孩子,最終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