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壩的歌聲(大地風華·走進古村落)

2024-11-02     金台資訊

李 汀

月壩,是一個村莊,在四川廣元利州區白朝鄉。這裡海拔1400多米,舉目可望連綿山峰,伸手可觸天上白雲。

這個村莊有點特別。一條有140多年歷史的老街靜臥在山谷中,叫羅家老街。羅家老街,並非只有羅家。當年,來來往往的商人只要願意,都能在這裡停留,都能在這裡安營紮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莊。村莊沿溪流而建,潺潺的溪水蒸騰起一層淡淡的山霧。溪水兩邊,一棟棟民房白牆灰瓦,或高或低隱在淡霧中。山間小路蜿蜒成趣,綠樹雜花蓬勃一山又一山,人語笑聲伴著蟬鳴鳥聲忽遠忽近。

羅家老街上的一條老廊橋,是連接溪兩邊住戶的通道,也是當年貨運的要道。如今騾幫遠去,廊橋仍在。近看廊橋,挑梁起拱,拱角高翹,上層人字坡,掛「月華廊橋」四個大字,下層為四面斜坡,鋪小青瓦。橋面兩邊行人,中間跑車。石立面上的雕刻融匯多種技藝,雕著花鳥山水、花卉纏枝,婉轉流動,千姿百態。不過有些圖案因歲月侵蝕,只剩隱約的輪廓。人從橋上走過,風聲陣陣,仿佛百年前的騾鈴響起。

老街老院子,在月壩村隨處可見。歐家大院,修建於晚清,是典型的川北四合院。清一色的木窗子,不飾油漆,泛出木材的自然光澤。院子裡建有一天井,青石鋪地,石面上生出淺綠苔蘚,陽光打上去,閃出濕潤晶瑩的光芒。天井邊一棵銀杏古樹,老乾虯枝,枝繁葉茂。風生處,樹葉沙沙作響。樹枝間架一鳥窩,鳥已飛走,盛滿了空寂的陽光。

走在羅家老街,會發現老街就是川北民居的一個縮影。不少川北民居的經典造型,都能在這裡找到。溪邊一家合作社的房子,就是富有川北風情的吊腳樓樣式。房屋臨溪而建,正房建在地面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地面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上層有扶欄閣樓,下層則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只是現在不少結構不再是木製,而是改用了鋼筋水泥等現代建材。下層也不再圈養牲畜,而是收拾乾淨,用來歇腳、喝茶、喝咖啡。

老房子在變,人也在變。過去的月壩,一首山歌是這樣唱的:「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住的茅草窩,出門就爬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山村插上騰飛翅膀。新修的道路,讓出山的時間大大縮短。太陽能路燈,讓山村的夜路亮起來。發展民宿,讓村子裡產業更豐富。村裡辦起了民俗風情體驗項目,搞起了鄉村主題餐飲,鄉親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新的山歌這樣唱:「條條道路翻山樑,通村入戶寬又長,易地搬遷建新房,微庭院裡喜洋洋……」聽著這悠揚的歌聲,我突然覺得,山村的祥和安逸,不只來自這山這水的清幽,也源於鄉親們心底的喜樂。

老街不遠處的小山坡上人聲鼎沸。走近一看,竟是一條「火燒饃小吃街」。兩行十五鋪,全是賣火燒饃的,短短几十米的小吃街人頭攢動。柴火燃燒、陽光照耀、饃饃飄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把街面擠得滿滿當當。走到「白大姐火燒饃」的鋪面,白大姐正滿頭大汗地在鍋邊忙碌呢。我靜靜看著她左手在鐵鍋里輕輕轉動成型的麵餅,右手用小木鏟鏟著麵餅邊緣,穩當又利索的身手讓我心中讚嘆,忍不住搭話:「做這個需要耐心呢。」白大姐一笑:「莫看只是一個火燒饃,我們有標準的15道工序呢,每道工序都要做到位,不得偷工減料。」看著白大姐鐵鍋里的火燒饃,上面已經有著均勻的紋路,泛起一層淺黃的花來。我問:「這個好賣嗎?」白大姐爽快答道:「合作社統一賣,我們只管做。」我一驚,這火燒饃也有合作社?旁邊有人插話:「聽合作社的人說,光『五一』那天就賣了千把個呢!」

夜幕降臨。在村裡大戲台的寬敞院壩里,熊熊篝火映紅了山村,這裡正在表演牛燈戲系列民俗活動。牛是人們勤勞忠實的勞動夥伴。月壩村的鄉親們用牛燈戲來表達對勞動的崇敬、對土地的眷戀。人們用木頭雕刻牛頭,塗上黑漆;用竹條編制牛身,再裹一層黑布。兩人一組,一人耍牛頭,一人耍牛身,隨著鑼鼓敲打聲,牛搖頭擺尾,上下躍動,真箇是活靈活現。

表演者從道具下鑽出來,是兩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我問:「這是過年耍的把戲?」

年輕人還喘著粗氣,笑著說:「過去是,現在來的人多了嘛,一個月都要演上好幾場嘞。」

年輕人體力還是好,歇了兩口氣,就拉著我一起去趕他們的音樂會。跟著年輕人,我來到高山草地一棵老山楂樹下,一場熱烈浪漫的草坪音樂會正在這裡上演,最時髦的流行歌曲在山谷間唱響。幾首歌唱罷,音樂又變了腔調:「清水清來清水清,清水照見鯉魚鱗……」原來,這音樂會上又開始了山歌對唱。一人帶頭眾人接,草坪上的人們一時間都跟著唱起來,歡快的歌聲響徹山谷。

月光和歌聲一道灑落,仿佛整個山谷都在載歌載舞。

人民日報》( 2024年11月02日 08 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725f222b58f39ca04f7f51a8684e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