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開修!

2023-12-25     微成都

原標題:杜甫草堂,開修!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代詩人杜甫

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成為知名文化勝地

如今的杜甫草堂

雖經風雨卻不再破敗

近日

杜甫的「茅屋故居」

將再次進行大規模維修

整個工程將持續20天左右

浣花溪畔的草堂

杜甫一生中難得的安定與舒適

一千多年前

安史之亂爆發後四年

杜甫歷經顛沛流離後來到成都

在浣花溪畔營建了杜甫草堂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4年

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

其中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也是在此期間寫成

在此居住的這段時間

杜甫一生中較為安定和舒適的時期

氣候溫潤、友鄰親切的成都

春風化雨般滋潤著長期流離的詩人內心

無形中漸漸成就了杜甫的詩風轉變

讓他的詩歌內核更深刻,也更溫暖

寓居在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

雖偶有「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困窘

但更多的是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

悠然愜意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

千古勝景

以及「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的

細小美好

「隱居」成都的杜甫仍然心系廟堂

懷抱著「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

胸襟理想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中的茅屋

建於1997年

雖然已不是一千多年前的那個茅屋

但其本身和周邊環境

都是按照杜甫詩歌里記載的樣子復原

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景點

茅屋是傳統川西民居的模樣

書房朝西

與「窗含西嶺千秋雪」相符

一棵有著200多年樹齡的楠木佇立屋前

應和了「倚江楠樹草堂前」的詩句

屋前空地上

一邊種著當季蔬菜

一邊種著黃精、麥冬、菖蒲等中藥材

周圍有桃樹、枇杷、芭蕉……

這些都能在杜甫的詩文中找到出處

第3次大規模維修

茅草收集就花了近一年時間

據了解

杜甫草堂的茅屋大概10年整體維修一次

加上這次,共經歷3次大規模的維修

最近一期是在2015年

此次維修主要是

對茅屋的整個屋頂進行換草

工程將採取邊拆邊鋪的方式

為此

博物館請來了多位熟練掌握技藝的師傅

師傅們年齡最大的79歲

年齡最小的也已經55歲

其中一位周師傅帶著他26歲的兒子

這位小周師傅由於剛開始學

還不被允許上屋頂

他們別著篾刀

腰間綁著一捆蔑條

搭著梯子爬上爬下

在茅屋頂上取下舊茅草

把新的茅草一層層鋪上去

用木梳板壓實、梳齊

再抽出腰間的篾條將其固定

維修使用的原材料是

在草堂就地取材的慈竹

和從外地收集回來的黃茅草

蓬鬆緊實,散發清香

不僅傳統手工匠人難得

這種野生的黃茅草也難找

博物館為此發出了「茅草徵集令」

這次使用的近3萬斤茅草

是花了近一年時間

從四川巴中、遂寧等地找到的

草堂杜甫

從成都走向全國

杜甫在詩歌《成都府》中讚美成都

「喧然名都會」

詩聖杜甫與成都草堂的結緣

讓一位千古詩人與一座千年名城

在史冊上共同譜寫了浪漫深情的一筆

就在今晚(12月25日晚10點)

大型系列歷史文化名人紀錄片

《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

將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正式播出

該紀錄片分為上、下兩集

一共50分鐘

首次還原了

杜甫入川和在草堂生活的真實場景

《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

將聚焦杜甫在巴蜀的故事

紀錄杜甫在巴蜀地區

詩歌風格創作發生改變並達到高峰的歷程

探尋杜甫一生中

最為出彩的一段人生經歷

紀錄片按照「家」「國」邏輯構架

上集名為《草堂入夢》

以家的故事為主線

講述杜甫在成都安家安心後

誕生了大量具有田園風味的詩歌

詩創新峰的故事

下集名為《山河為紀》

以憂國憂民的巴蜀遊歷為主線

講述杜甫詩歌創作轉向 「現實主義」

從而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故事

同時

紀錄片中存在大量首創場景

如再現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的壯觀景象

再現杜甫一家從劍門關入蜀的場景

再現還原了唐時成都市井繁榮的盛景

揭秘杜甫修建茅屋的故事

首次展現了杜甫一家溫馨的場景

塑造了杜甫溫柔父親的形象等

杜甫草堂不僅是

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標之一

更是一張沉甸甸的文化名片

它凝聚了一段源遠流長的天府文脈

令成都這座有著2300多年建城史的

歷史文化名城

因詩歌與人性的光輝而格外閃亮

綜合|杜甫草堂博物館、新華社

文旅成都、錦觀新聞

編輯 | 羅雪梅

最快高鐵與西南最大機場,即將相遇!

西部陸海新通道最短通道,來了!

東郊記憶,你為啥總能給我驚喜?!

期待全新見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0ffe9b909394c62ce31da17a98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