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算乎周澤雲
列子,字禦寇,活動於老子之后庄子之前,雖名氣不及老莊,但其思想卓絕,縹緲若仙,被後世尊稱沖虛真人,其著作被稱為《沖虛經》,與《道德經》、《南華經》並為道家基本三經。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莊子·逍遙遊》有這樣的記錄,其他古籍也有相關記錄,可見列子御風當有其事,其修為也是可見一斑。
《易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三易(不易,變易,簡易)思想更是影響千秋萬代,在先秦諸子百家學術中亦是屢見不鮮,而《列子》更是處處可見其微。
不易,即形而上道體本源。
《列子·天瑞》提到: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
文中所說的不生者、不化者、生生者、形形者,即是不易的道體本源,故才有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從形而上的無形到形而下的萬物,步步推進演變,也是不易到變易的過程,也即《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變易,即形而下化生萬物的無息變化。
《易經·繫辭》:形而之上謂之道,行而之下謂之器。
既然是器,自然就有了萬般差別的演變。從無極到太極到陰陽兩儀,再衍生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也就有了萬物類象。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耄耋老翁,體內的細胞生生滅滅,從萌芽發展壯大再到衰弱消亡,再到回歸大地,因緣聚會再入輪迴,無不演繹著變易之道。
《列子·天瑞》記載:若蛙為鶉,得水為㡭,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於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為蟲。
整的就是講,不同生物在不同環境下的各種演變,看似萬物紛紜的變化,實則也是遵循大道的規律。
而我們社會文明的事態發展轉變,以及個人的命運發展也離不開這種易變,或富貴貧賤,或健康疾病,或吉凶生死,都在變易之中。
簡易,即是大道的至簡至純。
這個至簡至純,即是一切複雜事態後的規律。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至大至剛的力量往往也是來源於最純粹最簡單的溫養。
《列子·說符》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日:「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此處說明了,影子的曲直變化在於形體的變動,而我們個人卻受制於自然客觀規律的影響。
可以說,列子的思想既講了依託於萬物的生化,也超脫於生化之外,以道體為本,消除內心的一切貴賤高低差別,在安命處順中合乎天地陰陽四時,秉承貴虛齊物的觀念並實踐在行為上,從而才有機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也是佛教提到的破四相思想,人、我、眾生、壽者。即身心契合於那玄妙的無極大道中。
知道了列子的「三易」思想,我們也明白了人生際遇不會一層不變,不管當前處境順利或不順,都將隨著時光流逝變化而變化,只有認知到並安守不易的「初心」,方可在猝不及防的無常中悠遊自在,這也是簡易的自然之道。
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將過去。
唯如此,我們才更懂得珍惜。知足常樂。福慧綿長。
提示:本文為周澤雲老師原創作品,全文字字皆辛苦,摘抄請說明作者,感謝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64b4163ca26c8825c5b61a8d50a83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