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大疫三年,「春運」終於回來了。
根據官方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創下近幾年新高。
這是三年多來,首次沒有「全民核酸」、不再「就地過年」、更沒有各種「碼」限制的一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個最樸素的願望,終於再次得以兌現。
人口大遷徙,哪些城市正在上演「空城計」?
01
以橫跨「黑河-騰衝」的胡煥庸線為界,中國96%的人口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
春運大遷徙,主要集中於一二線與三四五線城市之間:從千萬級人口大市到縣城,從東部沿海到內陸地區,從城市到鄉村。
每逢春節,短短一個月,超大特大城市流出上億人口,而1800多個縣城,迎來巨大的人流和交通流。
在疫情之前,我國春運客流在高峰時期逼近30億人次,為世界人口遷徙規模之最。
不過,過去幾年,由於疫情影響,以及健康碼、行程碼、就地過年帶來的限制,空城現象不復存在,人口大流動空前萎縮。
許多人被限制在一省乃至一市之地,春運客流腰斬再腰斬,萎縮到8.7億人次,降幅之大,可謂空前絕後。
表面上看,今年春運客流僅回升到2019年的7成左右,但也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4年新高。
同時,不能忽視第一輪感染高峰的制約。大疫三年,復甦不會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但一系列積極的信號正在顯現。
春節空城,就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02
哪些地方春節「空城」指數位居前列?
一般而言,外來人口眾多之地,往往也是人口大遷徙的主要流出地所在,春節「空城」指數就越高。
以省份來看,哪些地方跨省流動人口最多?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鑑,外來人口最多的5個省份: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
而人口凈流出最多的5個省份:河南、安徽、四川、貴州、廣西。
可見,長三角、珠三角及北京是外來人口集中湧入之地,而中西部地區則是主要的人口輸出地所在。
東部經濟大省,都在虹吸誰?
廣東主要以廣西、湖南、河南、湖北、四川、江西、貴州等省份為主要來源地,其中在廣東的廣西人、湖南人,雙雙超過500萬人。
浙江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貴州、河南、江西、四川5省,合計占比超過7成。
江蘇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河南兩省,合計占了一半以上,其他省份的流入規模都相對較小。
上海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安徽、江蘇、河南3省,合計占比超過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滬包郵區都以同在長三角的安徽為主要人口腹地,三省市合計吸納了安徽865萬人口,占安徽戶籍人口的1/8。
換言之,安徽每8個人中就有1個來到了包郵區,人口流出態勢之嚴峻,僅次於河南等地。
與上述南方經濟大省不同的是,北京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北方地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及東北地區。
不難看出,廣東的外來人口基本盤分布在泛珠三角地區,江浙滬主要以安徽、河南為人口腹地,北京則以華北及東北地區為大本營。
03
哪些城市「空城」指數遙遙領先?
春節空城指數,與流動人口的分布相互映照,成為城市吸引力的最直觀體現。
就此而言,春運空城是個反向指標。春節空城越嚴重,恰恰說明外來人口越多,經濟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強。
這是外來人口最多的20個城市:
這些城市,正是春節期間上演「空城計」的主力所在。
不難發現,廣東可謂「獨孤求敗」,在前十中「壟斷」了6席,除了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大萬億城市之外,就連中山、珠海、惠州都榜上有名。
廣東之後,浙江共有寧波、嘉興、杭州、金華4城入圍,江蘇則有蘇州、無錫、常州三城入圍。
這一數據,生動體現了「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動大趨勢。過去幾十年來,東部沿海藉助發達的製造業,虹吸了大量來自中西部的勞動力人口。
這些人口的存在,不僅讓沿海地區享受到人口紅利釋放出的增量效應,更藉助年輕人口的湧入,優化了本地人口結構,從而避免過早陷入重度老齡化的困境。
這其中,廣東最具代表性。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口號可謂廣為人知。廣東能從一個普通沿海省份,晉級為中國第一經濟、人口、工業、外貿、財政、養老金大省,背後離不開外來人口的貢獻。
因此,投桃報李,正是全國一盤棋的體現。
如今的廣東,不僅是出生人口第一大省,作為最敢生的人口大省,在少子化時代撐起了人口基本盤。
而且,早已成為全國財政轉移支付第一大省、養老金「南金北調」第一貢獻大省,以一己之力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04
未來,春運大遷徙會否消失?
就短期而言,在東西差距、南北差距仍然凸顯的背景下,在城鄉分離、戶籍制度仍然高懸在上的制約下,春節人口大流動未來仍是常態。
不過,一系列新的信號正在出現。
第一個信號是,中國的城鎮化已經步入下半程,未來人口大流動大機率會放緩。
一般而言,城鎮化率在30%-70%為加速階段。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4%,離70%的上限為時不遠。
第二個信號是,零門檻落戶正在成為常態,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戶籍將形同虛設。
一旦失去戶籍門檻制約,加上受教育權的均等化,外來人員將有望真正在大城市裡真正安下家來,春運遷徙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第三個信號是,與過去「孔雀東南飛」的單向流動不同,如今人口開始向中西部地區回流。
這背後,體現的是內陸崛起的中國城市大趨勢。隨著一眾強省會崛起,加上沿海地區產業開始向內陸轉移,從而帶動人口回流。
作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的電子信息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總量超過60萬;鄭州富士康一家工廠,就帶動了30多萬人的就業……
就此而言,未來跨省流動有可能見頂,而省內流動則會更加頻繁,省會作為全省人口回流的基本盤所在,將發揮著關鍵作用。
然而,趨勢並非一時所能逆轉。
且不說沿海相比內陸仍有巨大的領先優勢,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還面臨越南、印度等國家的直接競爭。(參閱《亞洲GDP增速最高國家,又變了》)
所以,要想重塑人口流動格局,內陸省會不能被動等待,而要主動出擊,做大做強,唯有自身強大,方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