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們一直都知道,經濟基礎,是一切事情的來源,我們的小家,經濟基礎無法到達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出現爭吵,甚至其他的事情。
同樣的,國家也是一樣,經濟基礎不夠強大,很多事情都會被限制的,你的人民生活、軍事、航空等多項事業,都會被阻隔。
看看如今很多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條件是無法言喻的。
幸運的是,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國的GDP也不斷的增長著,同時國家的實力也在變強。
回想過去,當年的秦始皇,集聚了大量的資金,為自己建造了如今都無法攻入的地宮;日本,別看地方小,但是他們的經濟卻是我國的好幾倍,因此在攻打中國的時候,他們是那樣的肆無忌憚。
同樣作為世界霸主美國,他們的經濟就更不用說了,世界戰爭他們幾乎都會插一腳子,就是現在,美國的國際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
八國聯軍侵華,有美國的身影;越南戰爭,美國又加入了;韓戰,也少不了美國的涉足。
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我國的志願軍犧牲了很大一批人。
朝鮮戰場時期,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期間,美軍的武器可算得上是高級裝備了,他們的大炮、戰機、炮彈好像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韓戰前夕
1950年,10月4日,還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懷接到中央的緊急任務,迅速回到了北京,因為當天就要討論關於韓戰的事宜。
鄧小平同志帶著彭德懷與毛主席碰面後,他們經過商討,決定任命彭德懷帶領志願軍支援朝鮮戰場。
整頓了小半個月的時間,彭德懷就帶志願軍進入了朝鮮,當我黨的任命一發出,在朝鮮的戰爭也就算正式打響了。
我們的志願軍的部隊從安東(也就是現在的遼寧丹東)出發,只要跨過鴨綠江,就踏入了朝鮮的境內,跨過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戰爭隨時都會發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我們的志願者,承載著艱巨的任務,在秋季,踏上了支援朝鮮的路途。
當時彭德懷搭乘一輛綠色的吉普車,率先穿過鴨綠江斷橋,進入朝鮮的境地,一座橋,隔開了兩個國,一座橋,也成為了今後志願軍們無法回家的阻隔。
短短的一座橋,步兵僅僅需要1500步的距離,就走出了國門。
他們為了和平而戰。
前去支援朝鮮的志願軍共有七批,總計19萬多人,但戰爭結束後,接回來的烈士,卻都不夠上千人,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中國的志願軍留在了那片開滿金達萊花的土地上。
就連毛主席的兒子也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
就數量上來看,當時我們支援朝鮮的戰士們,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
軍備物資的差距
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我軍那麼多人失去生命,是有原因的,據後來參加過韓戰的士兵說,當時的美軍戰機可以用密密麻麻來形容。
「他們的炮火,根本獨擋不住,看著子彈從天而降,仿佛下一個就是朝著自己來的。」
朝鮮的戰場上,美軍出動了幾乎是我們十倍之多的戰機,而我們的戰機怎麼能夠衝破像網一樣的防線呢?
在這場碾壓式的戰鬥中,美軍光炮彈的消耗就是我們的十倍之多,那些炮彈,最後都穿過了志願軍的血肉之軀。
由於美軍強大的工業讓他們的在天空中占據了優勢,只要有關我方的消息,寧可錯殺一百,也絕不放過一個的想法,讓美軍的士兵駕駛著幾架戰機,就開始了對地面掃射活動。
他們輕輕鬆鬆的投放炮彈,對於在地面的士兵來說,那就像隨機宣布死亡一樣的害怕。
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志願軍在穿越干河時,面對敵人的戰機,只能選擇原地不動,為的是不被敵人發現我們的大部隊,可惜的是,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一般。
甚至在影視劇中大家看到的,美軍的攻擊似乎變成了遊戲的較量,射殺志願軍甚至成了他們枯燥生活的調味劑。
美軍的轟炸雖然有時效性,就算我們計算好了時間,但是對於善變的美國佬來說,他們的攻打隨心所欲,讓我軍防不勝防。
現實遠遠比影視劇的殺傷力大的多!
可是,我們的內體又能抵擋多少子彈呢!在第一階段的鬥爭中,我方和美軍形成了敵對戰勢,美軍對我軍的傷害只增不減。
那段時間,我軍每天犧牲的士兵人數在逐
漸增多。
美軍山地專家范弗利特的加入,巨大的彈藥當量讓志願軍更是吃了大虧。
也正是因為這樣,讓我們的補給供應不足,穿著單薄的士兵們被迫加入到戰場中。
令人憤怒的是,范弗利特對我軍投放了大量的汽油彈,他們進行了猛烈的火攻,由於我軍穿的都是棉衣,沾染一點汽油,瞬間就會被點燃。
這讓我軍的傷亡瞬間增大了,我軍也被迫放棄了剛攻打下來的陣地,只能後撤。同時敵方阻斷了我軍的後路,給我軍的士氣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作為指揮的彭德懷同志,每天收到的最多的消息就是:我軍犧牲多少士兵、我們某個高低被占領、敵人對某地進行了地毯式的掃射。
最嚴重的時候,光撤退過程中就有一萬多名志願軍犧牲,最多的一次損失就有九萬多人,這也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損失最嚴重的一次。
那段時間的彭德懷,每天要面臨著多少傷者的死訊傳來!
等到戰事吃緊的時候,每天傳來的是上百人犧牲的消息,彭德懷在彙報中也向上級請求了支援:美軍的火力太猛了,我們的志願軍扛不住了。
轉機
因為朝鮮的地勢山地較多,對於美軍的重型軍事來說,不是很有利,但是對於擅長游擊作戰的志願軍來說,卻是一個優勢。
我們的志願軍挖了很多的戰壕來作為掩護,可我們的戰壕,架不住敵人強大的火力攻擊,也有一部分戰士是在挖戰壕的過程中,在敵人的攻擊下,死在了剛挖好的通道里。
彭德懷看到形勢不對,立刻和其它司令員商討了辦法,就想到了我國的開國將軍,他曾在抗日戰爭中,對於地道戰的攻打戰術很是精通,而且在戰場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個時候,朝鮮戰場上特別需要他的加入。
於是中央派出此人前往朝鮮前線,展開工作。
王耀南
王耀南是我國的開國少將,參加了多次戰爭的他,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針對日軍的地道戰和地雷戰的研究相當到位,而且屢戰屢勝的戰績也是不在話下的。
王耀南本身就算得上是工兵的專家了,他的作戰經驗豐富,同時對於修築防禦工事一事來說,也是出了名的強者,可以用「工兵之祖」後定義他的能力。
他特別擅長根據地形挖掘小型堡壘和戰壕,防禦能力也是一頂一的,當初和日本的對戰中,就靠著這樣的防禦,抵擋了日本精良部隊整整五天的時間,足足有六千多的兵力。
這樣的人才,在當時緊張的韓戰中,是特別需要的,當了解了韓戰的情況後,短短的幾天時間,王耀南就趕到了朝鮮的戰場上,迅速加入了戰鬥。
到達戰場的王耀南立刻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我軍處在在山嶺上,根本做不到掩護,
因此在觀察了地形後,王耀南準備在「三八線」附近,挖一條地下通道。
只是,因為朝鮮多山地的緣故,地道戰用到這裡,被叫成了:坑道戰。
為了戰爭的勝利,彭德懷十分相信王耀南的建議,也最大程度的提供了支援。
於是,在敵人不發動進攻的時候,我軍就開始了「地下工作」。
王耀南提出一個要求,在挖地道的時候,每個坑道的距離要保持在三百米左右,為了後期的支援問題,我們一定要提前想到位,同時也可以加快攻擊速度,也方便了我們的撤離。
這樣能保證我們的一個排的人員進入,同時也不影響我們的補給供應。
就這樣,一條具有防空、放水、防炮的多功能地道,在緊鑼密鼓的戰爭下,建成了。
這條可以抵擋敵軍重炮攻擊的地道,在戰爭中大大削弱了敵人的攻擊強度。
剛建成的地道,在戰爭中就派上了用場,很好的保存了我軍的實力和物資,雖然我們每天的傷亡還在不斷的增加,但是不至於像之前那樣,每天有百十號人犧牲。我軍的防禦能力因為地道的建成,提高了很多。
我軍在王耀南的帶領下,在戰場上挖掘了很多地下通道、以及適應戰爭的戰壕,所有的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千多公里了。
防禦起來了,接下來就是要扭轉局勢,轉守為攻。
雖然我們的防禦起來了,但是架不住敵人的重型武器的持續攻擊,我們的士兵人數在不斷的減少,但是對方卻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這樣只能讓我們處在被動的狀態。
所以最重要的不光是防禦,我們更重要的是進攻,只有不斷的殲滅敵人,這樣才能扭轉局面。
扭轉戰局
於是王耀南又對坑道工事進行了改造。
進行改造後的坑道就變換了形式,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的射擊孔,這樣一來,我們在躲避敵人攻擊的時候,一個翻轉機槍就可以迅速的進行補充,變防守為進攻。
這齣其不意的攻擊,也是王耀南帶領大家修築了火炮的掩體後得到的效果,這樣我們在攻打之後,還能迅速的撤回到後方,大大的減少了我軍的損失。
沒想到,依靠自己強大火力的美軍,開始了節節敗退的情形,每次對我軍發起進攻的時候,我們只用自己少量的士兵就可以解決掉美軍十幾個士兵。
這給完美主義的美軍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就是這樣的戰術,讓我們擊退了敵軍近七百多次的進攻。
這也讓范弗利特攻下志願軍的夢想破滅了。
此時我們的戰道才開始發揮其作用,在美軍對我軍的一處陣地進行轟炸的時,對方連續發射的十幾萬顆炮彈和高爆炸彈的情況下,居然對我軍沒有造成一點傷害。
他們的加強連在之後的進攻中,也沒能攻打下來,反而被我軍還占得了先機,也給美軍加強連造成了不小的傷害,用我們11名士兵的生命換了美軍77人的性命,也算是值得了。
就這樣,王耀南的坑道在韓戰中展現了強有力的防禦能力,也為我軍在後來的戰爭中減少了很多傷亡。
這樣的防禦,在美軍對我們進行投放汽油彈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好的防禦,美國也在戰爭中以失敗告終。
甚至在戰爭結束後,很多記者採訪范弗利特,對他當時的強攻表示不理解,並且戰後將他送上了軍事法庭,表示當時的戰場上,他在故意浪費美軍的物資。
總結:
到最後范弗利特都不明白,是我們的防禦工事讓他的進攻受到了阻擋,我們巧妙的轉換,就讓整個局面發生了轉變,也給中國的戰事帶來了轉機。
我們的「工兵之祖」,通過自己的實力告訴世界,我們也有自己的好方法,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靠機械才能達到的。
很多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正是因為美軍的攻勢越來越緊,所以我們提高防禦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這就是我們的特有的: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