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幾件事上,越用心的爸爸,帶出來的孩子往往越優秀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的父親,往往缺乏了「育兒意識」,理所當然地認為養育兒女是妻子的職責。
然而,心理學家胡慎之曾經說過:「人生90%的短板,是來自父愛缺席。」爸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父愛的缺席,往往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安全感,變得膽怯又敏感,未來的社交和事業都可能受到阻礙。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家孩子能夠變得優秀,就要用心去栽培,尤其是在以下幾件事上,越用心的爸爸,帶出來的孩子往往越優秀。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家庭最好的教育模式:爸爸多用心,媽媽放寬心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家庭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要同時點亮兩盞燈,一盞屬於媽媽,你們要點亮守護住孩子內心的燈,給孩子們溫暖和呵護;一盞屬於爸爸,你們要點亮孩子前進方向的燈,給孩子們指明未來。」
「家庭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要同時點亮兩盞燈,一盞屬於媽媽,你們要點亮守護住孩子內心的燈,給孩子們溫暖和呵護;一盞屬於爸爸,你們要點亮孩子前進方向的燈,給孩子們指明未來。」
而如何做好這一點呢?其實核心關鍵就是:爸爸多用心,媽媽放寬心。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親需要多陪伴。美國耶魯大學曾經有項研究發現,由爸爸帶大的小孩,往往智商更高,他們的成績更加優異,未來走入社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爸爸的用心陪伴,會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子女,讓他們慢慢解放天性,大膽地探索世界,給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而媽媽放寬心則是希望媽媽降低育兒焦慮,適當地學會放手,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空間,這樣反而有助於子女快速地獨立起來。
在以下幾件事上越用心的爸爸,帶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1、在陪孩子玩上,多用心
93歲的「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最最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當人,會玩的孩子,就是很有出息!」
93歲的「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最最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當人,會玩的孩子,就是很有出息!」
現在的教育環境內卷嚴重,孩子從小就與學習、分數捆綁,每天耗費大量的時間在寫作業上,完全沒有感受過玩耍的快樂,沒有時間去親近大自然,沒有與同伴嬉戲打鬧的體驗,這些往往都會導致小孩無法發泄內心的情緒。
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孩子們的情緒體驗感越來越差,他們哪怕以後功成名就,往往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無法感知快樂。
所以,一名優秀的父親,往往會在陪伴孩子玩耍時多用點心,你們放下手機,全身心地與孩子來一場「遊戲上的較量」,例如掰手腕、騎大馬,或者帶著孩子去戶外探險等等。
這些親子互動,不僅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還能夠幫助小朋友舒緩學習壓力,感受生活的快樂,並且從玩樂中開發個人的天賦、興趣愛好,幫助他們日後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2、在與孩子交流時,多用點心
生活中,不少的孩子談起父親時,都覺得他們是一家之主,是高高在上的、不好親近的。這一形象,無形之中屏蔽了親子的溝通橋樑,導致不少父親難以跟子女親近。
所以教育專家建議,父親在與孩子交流時,多用點心——
A:童年時期,多鼓勵和讚美孩子
特別是孩子童年時期,正是自信心建立的關鍵時期,你們的一句肯定和讚美,往往抵得上母親說一百句。
因為父親這一形象,在子女們心中,代表著威嚴,你們的言行舉止往往都會讓子女們倍感信服,所以父親的一句誇獎,往往會給子女更多的自信源泉。
B:青春期階段,少干預子女生活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父親則要學會「放權」,儘量少去插手、干預子女的生活,避免用「我命令你」、「你得聽我的」等語氣去跟子女溝通,往往容易戳中孩子們的自尊心,導致他們變得叛逆乖張,為了跟父母對著干,故意做一些偏激的舉動。
另外,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中指出:父親與孩子,高頻率的交流,往往會讓小孩更聰明、更優秀,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
另外,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中指出:父親與孩子,高頻率的交流,往往會讓小孩更聰明、更優秀,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
3、在給媽媽準備驚喜時,多用點心
母親其實是一個家庭的核心人物,母親的情緒影響著全家人的幸福。一個被愛富養的媽媽,她的情緒往往是平和的,讓家人如沐春風,孩子們自然也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
因此,爸爸就要做好工作,平時不妨多給妻子準備一點小驚喜,多體諒和包容妻子的辛苦,日常多協助妻子做好育兒工作,這樣才能讓妻子感受到溫暖,全家人也安寧。
再者,父母創造一個和諧有愛的環境,會讓孩子們性格更加穩定,他們安全感十足,日後也能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和擔當的社會好青年,在對待伴侶時,往往也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呵護疼愛對方,婚姻生活往往會比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