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微利時代,85後夫妻投資1500萬養豬:把它當做一個長期事業

2023-12-26     時代財經

原標題:生豬微利時代,85後夫妻投資1500萬養豬:把它當做一個長期事業

風拂過大片的甘蔗地,夕陽灑向火龍果地,從廣西南寧市區往西南方向驅車上百公里,便來到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這裡盛產柑橘和甘蔗,近年來生豬產業也漸成規模。

在馱盧鎮左江華僑農場新院分場片區,坐落著占地面積48畝的生豬養殖場。豬場位於山坡腳下,車輛開到外圍,便有工作人員手持高壓水槍給車輛進行360度全方位清洗消毒。

農場主蒙小毛為靠近豬場的車輛進行消毒。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周立/攝

驅車到半山坡向下俯瞰,在茂密的橘子林間,一個巨大的白色工廠赫然眼前,這是85後年輕夫妻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家庭農場。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蒙小毛和朱玲玲夫妻的家庭農場。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周立/攝

據悉,該家庭農場是神農集團在廣西片區的代養戶,引進了先進的養殖設備、養殖技術和管理體系,並採用生物安全體系保障養殖生產的安全。今年11月,該豬場才正式投產,預計年產值約3000萬元。

「看到中間的通道麼?這是用於隔開豬舍,每個豬舍可以養1000頭豬,分別由一名飼養員進行管理。」在半山腰上,家庭農場的女主人朱玲玲熱情地為走訪的媒體介紹家庭農場的現代化設施和生物安全防控。

由於生物安全防疫的要求和豬場開業初期的忙碌,朱玲玲目前無法進入豬舍照看小豬,但通過其手機中的監控視頻,可以看到剛進欄一個多月的小豬。「有神農集團的管理員在,我們很放心」,朱玲玲說道,豬場的管理員會及時地更新小豬的狀態,她並不擔心,打算過一段時間再進豬場看看。

在豬價低迷疊加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影響下,高成本、自繁自養的散戶加速退出市場。與公司合作建設現代化農場養豬,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則成為不少養殖戶的選擇。

朱玲玲的家庭農場只是生豬代養模式的一個縮影。

生物安全是豬場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朱玲玲的丈夫蒙小毛畢業於畜牧專業,有過傳統養豬和現代化養豬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他對家庭農場的現代化有更深刻的感受,「以前我實習的豬場1000頭豬要2~3個人照顧,起碼要有一個拌料、一個鏟糞,大家累得不行,但是現在一個人就夠了。」

人均可照顧豬只的數量顯著提升,但出欄豬的質量卻鮮有下滑,這要歸功於家庭農場的現代化和標準化建設。

在走訪多家雲南和廣西的家庭農場時,時代財經發現每個豬場都配備了凈水系統、通風設備、溫控設備和自動喂食設備,為豬只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

「我們這兒的水完全是透明的,比自來水還乾淨。」在南寧市隆安縣,擁有5個養豬場的黃均青自豪地介紹其花費20萬元建造的小型「自來水廠」,通過石英砂過濾和二氧化氯消毒,使得從外抽取的河水達到豬只和人飲用水的標準。而這是黃均青所有豬場的標配。

工作人員介紹黃均青豬場的凈水設施。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周立/攝

與此同時,豬舍外圍的料塔、水塔等一應俱全,能夠實現自動化喂料,而豬舍內的漏糞板也能讓養戶減輕鏟糞和清潔場地的工作量,讓豬舍管理員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豬只本身的情況。

「像以前拌完料、鏟完糞,人都累得不行了,哪有時間去關注豬的情況。現在就輕鬆了,也能更多關心豬只的發育情況。」蒙小毛感嘆道。

不過,家庭農場配備料塔不僅是為了減輕養戶的體力勞動量,更多是基於生物安全的考慮,「飼料都是通過車輛運輸到場外打料,不需要進場,這樣能減少人員因扛料進出豬舍而帶來的疫情風險。」神農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說道。

生物安全,是貫穿家庭農場建設和管理的關鍵。「養豬就是抗病,生物安全其實就是養豬聖典。」神農集團董事長何祖訓表示,在神農集團,生物安全是每個豬場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根據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神農集團從豬場選址、建廠開始為合作養殖戶提供建議。

「我們挑了半年才定下豬場選址。」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麻舍所村擁有13500頭生豬養殖規模的楊八煥告訴時代財經,籌備之初,神農集團的工作人員帶著她跑遍了陸良縣的村鎮,最終才定下「風水寶地」——周邊桉樹環繞防蚊蟲、方圓幾里荒無人煙,能夠儘可能減少其他地方的污染物進入豬場。

楊八煥的豬場。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周立/攝

走訪豬場時,參觀人員都要穿上連體防護服並戴上口罩,鞋底噴洒消毒液後還要套上兩層鞋套方能靠近豬場外圍,但仍不能見到豬的影子或者聽到豬叫。

想要進入豬場,首先要進行檢疫和隔離,進出豬舍還要進行消殺,一般在經歷5~6個月封閉式養豬生活後,等豬出欄了才能夠出來,可謂是與豬「同進同出」。而消殺聽似簡單,但卻難在日復一日的堅持。為了養好豬、養出健康的豬,生物安全防控已成為家庭農場養殖戶的「肌肉記憶」。

「豬價下跌還有小賺」

除了生物安全防控意識,家庭農場養殖戶選擇「跟著神農去養豬」還在於其收益共享、風險共擔,養戶只需要一心養好豬,少了很多後顧之憂。

「不管市場上豬價怎麼樣,最後神農會以進豬苗時簽訂的合同價回收出欄的豬只,扣除成本後結算代養費,豬價高的時候還會給額外的提成。」計劃在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把養殖規模擴大到1300頭的養戶楊彪說,目前最近一批出欄豬只的回收價格為16元/公斤以上,而目前豬價已經跌到15元/公斤以下,不僅沒虧,還有小賺。

宣威養殖戶楊彪夫妻。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據悉,養殖戶最終育肥的豬只由神農集團按照科學標準回收,且在市場豬價下跌時,神農集團也會按照委託養殖結算合同的回收價格進行結算,以保障合作養殖戶的利益。

對於合同的豬只回收價,神農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是通過該區域養殖戶的平均死淘率和料肉比來制定的價格,「一般一頭豬的代養費平均在200元左右,如果養戶的豬養得足夠好的話會更高。」

各個豬企「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因合同簽訂的條款不同而略有差異。有的公司需要養戶前期出資買豬苗、飼料,後期再給養戶補貼,給養戶前期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有的則會要求養十多批豬才能終止合作,否則還有違約金。

而神農集團發展的「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則與養戶「雙向奔赴」,並不強行綁定養殖周期。此外,前期神農集團會免費為養戶提供豬苗、飼料、獸藥和技術指導,並配備管理員,若豬只有突發情況,當地服務部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到豬場為養戶解決問題。

這種模式並不局限在雲南,2022年神農集團將其推廣至廣西便迅速打開市場。今年1月8日,神農集團廣西雙定委託養殖服務部成立,經過不到一年的發展,目前已有42戶養戶,整體欄位7.6萬頭。

48歲的徐學創是地道的農民,最早以種植業為主,後來做過飼料生意開始改行養豬,目前在雙定鎮的豬場規模為3000頭。在養豬這條路上,徐學創嘗試過養母豬、自繁自養,也曾與廣西本土豬企合作代養。

此前看到非洲豬瘟導致豬價上漲,徐學創心動便養了一批豬,結果到去年年前賣豬,由於豬價下跌還虧了幾十萬。今年神農集團來廣西開拓代養業務,徐學創選擇與之合作,「養得好應該就不會虧了。」

據了解,徐學創家裡不少親戚選擇與神農集團合作,其哥哥現在已經養到第三批豬,「反正兄弟不會坑自己人。」提到與神農集團和其他豬企合作代養的區別,徐學創表示,與神農集團合作後,養豬的成績變好了,到手的收益會變多。

事實上,每個家庭農場對於如何通過養豬獲得更多收益都有一致的觀點——把豬養好。除了擁有優質豬苗、嚴格的生物安全、安全的飼料、專業的技術支持,養好豬還需要養戶有責任心。

「陸善海可以說是我們服務部的第一名,他的生產成本可以做到每公斤14元左右,今天在進第二批苗了。」據雙定服務部經理顏平平介紹,陸善海的豬只曾經在飼養過程中出現藍耳病,但在公司的藥物治療配合下只死了一頭豬,整體存活率是98.87%,同時還能在較快時間內達到出欄標準。

在廣西雙定服務部辦公室的錦旗牆前,顏平平介紹養殖戶情況。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達到如此成績並非易事,在豬苗入欄後的前90天,陸善海夫婦會按照豬只大小分級,放到不同欄里飼養;而前60天會進行分餐,並從一天五頓慢慢減到三頓,讓豬只自由進食。如果有豬只不願意進食,甚至還會抱著小豬喂食。「陸善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差沒和豬睡了。」顏平平說道。

與此同時,在發現豬只習慣吃顆粒飼料、不喜歡吃粉料時,陸善海為了不浪費飼料,在料線下方回收飼料中的粉料,並將其兌水給豬只喝,從而降低料肉比。

豬價下行周期擴產的AB面

把豬養好,讓養戶在獲得穩定收益的同時,也給了養戶在豬價下行周期擴產的勇氣。

楊彪是宣威列祖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以前曾跑到西雙版納種橡膠樹,但隨著橡膠價格回落,生意也不好做。在聽朋友說幫公司養豬還能賺錢後,2018年楊彪便回到村裡建起養殖規模為500頭的豬場。

當時正值非洲豬瘟爆發,國家對養豬業相當支持,楊彪也因此獲得15萬元政策補貼,減輕了其資金投入壓力,很快就回本了。

養豬5年多,楊彪經歷過豬價高峰和低谷,「一般情況200多元/頭的代養費,行情好的時候能到300元/頭~400元/頭」,在豬價高峰的時候,楊彪一批豬出欄的最大收益能到21萬元。

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後,今年8月,在豬只出欄後楊彪便選擇擴建豬舍規模至1300頭,消殺完畢等待新豬苗的到來。

養殖規模更大的黃均青也體驗過高豬價帶來的紅利,其目前擁有4萬頭的養殖規模,計劃擴產至5萬~6萬頭。

「我證都辦好了,準備明年就開始建,因為現在我和公司合作代養,賺多賺少都能賺一點。」站在豬場外接待訪客的兩層樓房上,黃均青指向前面養豬場旁雜草叢生的空地暢想擴產計劃,現在的他已經在尋找更多的合伙人,一同發展生豬養殖事業。

黃均青的家庭農場。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而近兩年才開始養豬的養殖戶沒有「趕上好時候」,但對於擴產也有自己的想法。

由於擔心此前經營的石場生意受房地產行業影響變差,朱玲玲夫妻開始轉型養豬,他們認為,養豬是民生行業,也是一個長期的事業。

當前豬價下行,今年才投產的豬場投資回報周期勢必會延長,但蒙小毛心態比較平和,「我心態倒是挺好,三年或五年回本,或者遇到前幾年的行情一年就回本,我都不會去想。畢竟我這裡是有30年的規劃,我總不信它30年都回不了本。擴產的話,先養好這批豬再看,如果效益不錯,還是會考慮。」

「暫時不考慮(擴產),因為現在行情可能還在下行階段。」在宣威擁有年出欄量1100頭的養殖戶解秀雲夫婦則計劃等投資回本了再看看。

解秀雲與丈夫本在外打工,在親戚朋友的帶動下回村花60多萬元投資建廠養豬,養第二批豬的時候100多頭豬因為疫病死亡,但隨著熟能生巧,現在解秀雲夫婦每一批次豬只的死淘率都在5%左右,近兩批的收益大概是18萬元/批。

解秀雲夫婦(中間)在自家豬場前與神農集團工作人員合影。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周立/攝

當問及現在最想做的事,豬場剛剛空欄的解秀雲表示,希望豬苗儘快到來,開啟新一輪的養豬生活。

「從2007年到現在,生豬養殖戶減少了四分之三,平均每年大概要退出150萬戶左右,在價格波動比較大的時候,譬如2007年以及2019~2020年由疫病價格波動因素,每年退出養殖戶超過400萬戶。」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近日表示。

但家庭農場是生豬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何祖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家庭農場主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如責任心、工作精細度、工匠精神,他們來養豬甚至比企業做得更好。他們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隨著生豬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未來,幫助家庭農場主養好豬、賺到錢,共建生豬產業鏈的和諧生態,也許是「公司+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881da17e0325384f944ea6d8b0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