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了六位異姓王,他們的結局,能否推翻屠戮功臣之說?

2022-07-23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朱元璋分封了六位異姓王,他們的結局,能否推翻屠戮功臣之說?

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明初開國元勛中也有六大天王——這六大天王並不是唱歌的,而是由大明天子朱元璋親筆封贈的異姓王。

將駕前六大戰將全部封王,《明史》總裁官張廷玉也表示了敬佩和羨慕:「明興諸將,以六王為稱首。非獨功茂,亦由其忠誠有以契主知焉。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親莫如岐陽,舊莫如東甌,而寧河、黔寧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旗常炳耀,洵無愧矣。」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東甌王湯和、寧河王鄧愈、黔寧王沐英,這就是朱元璋的六大天王,從他們的結局中,似乎也能看到朱元璋對功臣們的態度——除了漢朝,沒有哪一個朝代有這麼多開國異姓王。

劉邦為什麼要收拾異姓王,《史記》寫得很清楚: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劉邦真正意義上的臣子,說他們是大漢集團的創業合伙人似乎更合適,劉邦剪除異姓王,實際是諸侯爭霸的延續——劉邦不殺他們,他們就會殺劉邦,尊奉皇帝總不如自己做皇帝來得痛快。

與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和異姓王之間的半合伙人關係不同,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與六大天王之間的關係,那是不折不扣的君臣。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朱元璋屠戮功臣」只說甚囂塵上,其實我們細看一下清朝人修的《明史》就會發現大明建國之後,一直面臨著兩個嚴重的問題:其一為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與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之間的黨爭;其二為開國元勛們迅速腐化墮落,很多人搶占田宅欺男霸女,變得比他們推翻的元朝貴族還要兇殘。

這可能就是一個歷史的輪迴:受欺壓的團體取得江山社稷之後,好的不學壞的學,很快就活成了他們討厭的樣子——其實也未必是討厭,而是羨慕嫉妒恨,很多人痛恨特權階層,主要原因是恨自己不是其中的一員。

清朝為了表示自己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自然是要抹黑一下朱元璋殺掉的功臣,所以朱元璋殺功臣的數量他們刻意誇大,但是為何而殺,那是堅決不肯寫明白的,這是因為在清朝君臣眼裡,功臣作威作福天經地義,貪污腐化司空見慣,《大清律》只適用於平民百姓,除非犯了謀反之罪,達官貴人是不可以誅殺的。

朱元璋殺了哪些公侯,且不去管他,咱們今天只聊這六位封王的大將——他們生前最小的也是公爵。

朱元璋駕前六大天王,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徐達徐天德:「徐達,字天德,濠人,世業農。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

徐達是大明開國第一武將,也是朱元璋的同鄉小老弟(徐比朱小四歲),但是朱元璋卻經常稱之為「徐兄」:「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

徐達從不敢以「功臣大哥」自居,這一點要比後起之秀藍玉和清朝名將年羹堯高明百倍。謙虛的徐達跟了朱元璋一輩子,那是真正的「義雖君臣恩若兄弟」。洪武十八年,徐達薨逝,朱元璋痛不欲生:「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朱元璋賜鵝殺徐達」,那是小說家言,不值一駁,因為說書人以為皇帝跟老百姓一樣,最好吃的就是豬肉燉粉條子。

如果徐達是被朱元璋暗害,清朝的史官是不會放過這麼好的猛料不爆的,但他們卻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與徐達的關係確實是鐵磁:「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朱元璋給予了謙遜仁慈的徐達無上榮光,常遇春雖然有些殘暴,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把他怎麼樣,只是在出征前苦口婆心地規勸:「你往後別動不動就屠城,你把老百姓都殺光了,咱們得其地不得其人,那還有啥用?」

常遇春比徐達大兩歲,比朱元璋小兩歲,對老大哥的話還是比較聽的,在攻克贛州後果然沒有屠城,把朱元璋樂壞了:「太祖大喜,賜書褒勉。」

常遇春北征凱旋,帶著一萬人俘虜、一萬輛大車、三千匹馬、五萬頭牛和其他數不清的子女寶貨準備獻給朱元璋,沒想到在柳河川得了急病故去,朱元璋同樣是痛徹心脾:「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生榮死哀,其餘「四大天王」的待遇也不差,李文忠薨逝,朱元璋在痛心之餘,懷疑有人下了毒,並進行了嚴厲追究:「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

朱元璋將淮安侯華中奪爵並斬殺醫生全家,這可不是為了殺人滅口——如果是他指使人毒殺李文忠,華中根本就活不成。

筆者不知道那人是不是躲在帷幕後面用讀心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清人修《明史》,對那場會見的記載卻截然不同:「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里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

這就是兩個正常的老頭子、老夥伴之間應有的正常人的感情,但不知為什麼這場情意綿綿的敘舊,在某些人眼裡卻充滿了刀光劍影——讀者諸君試想一下,有誰會對病得不能說話的老大哥(湯和比朱元璋大兩歲)動殺機?

前面五位公爵追封的王爺,都是正常辭世,第六位天王,也就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則是把自己哭死了:「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

如果朱元璋是個刻薄寡恩之人,沐英怎麼會跟朱家有這麼深厚的感情?

朱元璋駕前六大天王,一個都沒有被殺,這跟他們嚴於律己有關,而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都有取死之道,尤其是朱亮祖、藍玉,囂張跋扈不在年羹堯之下,換誰做皇帝,都是可殺不可留。

有人曾做過一個統計:明初有一百零四個公侯,被朱元璋殺掉的只有二十六人,其中有十六個死於「胡、藍之案」,至於說朱元璋殺了十五萬官員,那就更不靠譜了——明初官員編制只有三萬,要達到這個數字,朱元璋豈不是要割五茬韭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80e0a219945d50fff367ef39035fc7.html